摘要:在短视频平台蓬勃发展的当下,“儿童网红”批量涌现。当镜头前四五岁的孩童熟练地背诵广告台词,当小学生在直播间里模仿成人带货,这看似热闹的流量狂欢背后,实则暗藏着对童年的严重透支。法制日报对这一现象的曝光,犹如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畸形发展背后的种种问题。
在短视频平台蓬勃发展的当下,“儿童网红”批量涌现。当镜头前四五岁的孩童熟练地背诵广告台词,当小学生在直播间里模仿成人带货,这看似热闹的流量狂欢背后,实则暗藏着对童年的严重透支。法制日报对这一现象的曝光,犹如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畸形发展背后的种种问题。
“儿童网红”的批量生产,是流量经济与商业利益驱动下的必然产物。如今,流量即财富,短视频平台庞大的用户基数与广阔的变现前景,吸引着无数人投身其中。MCN 机构深谙流量密码,将目光瞄准了天真可爱、极具话题性的儿童群体。他们通过专业的包装与运营,将儿童打造成一个个 “流量 IP”。从策划“萌娃搞笑日常”“天才儿童才艺展示”等吸睛人设,到设计套路化的剧情脚本,再到利用算法推荐机制进行流量助推,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工业化生产模式。
家长在“儿童网红”的生产链条中,既是参与者,也是被裹挟者。部分家长出于对孩子未来的期许,或是受 “一夜成名”“轻松赚钱”的诱惑,主动与 MCN 机构合作;还有些家长则是在机构的花式宣传与诱导下,不知不觉踏入了这个商业陷阱。一位家长曾坦言,最初只是想记录孩子的成长点滴,没想到在机构的运作下,孩子逐渐沦为了拍摄工具,每天疲于应付各种拍摄任务,原本无忧无虑的童年被彻底打乱。
“儿童网红”的过度商业化,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伤害。长时间的拍摄与表演,挤占了孩子学习与玩耍的时间,影响其正常的身心发育。更严重的是,过早地接触成人世界的功利与浮躁,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有心理专家指出,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儿童,若长期处于被过度关注、被消费的环境中,容易产生虚荣心理,对金钱与名气形成错误认知,甚至出现心理问题。那些在镜头前强颜欢笑的孩子,或许正承受着超出年龄的压力与困惑。
此外,“儿童网红”现象还涉及诸多法律与伦理问题。儿童作为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与判断能力,其肖像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极易受到侵害。一些不良机构与家长,为了获取流量,不惜曝光孩子的个人信息与生活细节,甚至拍摄低俗、博眼球的内容。这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也突破了社会伦理道德的底线。
面对“儿童网红”批量生产这一乱象,我们不能坐视不管,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共同守护孩子的纯真童年。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 MCN 机构的监管,明确儿童参与网络活动的边界与规范,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短视频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优化内容审核机制,严格限制儿童商业性内容的传播;社会各界也应加强舆论引导,倡导正确的育儿观与价值观,让家长认识到童年的珍贵与不可复制性。童年本应是自由探索、快乐成长的时光,不该成为流量狂欢的牺牲品。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保护孩子们远离流量的漩涡,在健康、纯净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来源:汉台融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