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自己送上了胡润富豪榜,悄摸声儿地鼓捣出了一个年销百亿的“小酒”帝国。
吴少勋的名字听着可能比茅台董事长还陌生,
可他的酒几乎无人不晓。
当无数人还在为几十块的奶茶是“智商税”还是“小确幸”争论不休时,
他愣是靠着十几块一瓶,听着就挺“养生”的酒,撬动了百亿市场,
把自己送上了胡润富豪榜,悄摸声儿地鼓捣出了一个年销百亿的“小酒”帝国。
吴少勋可能不像马云、马化腾那样天天在网上晃悠,但要提起他手里的“王牌”劲酒,
和那句传遍大江南北的广告词“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哟”,估摸着十有八九都耳熟能详。
他就是靠着这款十几块钱一小瓶,主打“健康养生”牌的小酒,
硬生生从茅台、五粮液这些巨头的眼皮子底下,撕开了一片天,
把自己干成了身家超200亿的富豪。
1956年,吴少勋出生在湖北大冶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
那年头,大家日子都不宽裕,吴家更是捉襟见肘。
屋漏偏逢连夜雨,吴少勋念初中那会儿,家里的顶梁柱父亲,撒手人寰。
不过吴少勋还有一个哥哥是吴兴龙。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吴少勋没得选,只能辍学回家,
帮着母亲分担生活的重担,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与年龄不相符的责任。
生活的磨砺,并没有磨掉吴少勋的志气。
1974年,机会来了,他穿上了军装。
部队是个大熔炉,能把铁炼成钢。吴少勋在军营里,肯吃苦,爱琢磨,军事技能样样争先。
凭着这股劲儿,他从一名普通士兵,一步步干到了汽修班班长,后来又当上了连队的一个职位。
这六年的军旅生涯,不仅锤炼了他的意志,更塑造了他日后雷厉风行、敢闯敢干的性格。
1980年,吴少勋脱下军装,转业回到了地方,被分配到了湖北大冶县的一家纱厂当工人。
从握枪杆子到摸纺纱机,这转变不可谓不大。
但军人出身的吴少勋,骨子里就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他不懂就学,不会就问,虚心向老工人请教,很快就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
凭借出色的表现和钻研精神,他还改进了厂里的生产技术,让纱厂的产量有了显著提升。
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他从普通职工、班长、车间主任,一路做到了副厂长的位置。
命运的齿轮,在1987年发生了关键转动。
当时,大冶县有家国营的御品酒厂,由于经营不善,产品缺乏竞争力,已经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
厂子账面上产值不足500万,负债却高达700多万,更夸张的是,每卖出去一瓶酒,厂里还得倒亏两毛钱!
这简直就是个无底洞。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想到了在纱厂干得风生水起的吴少勋,
一纸调令,让他去担任这家酒厂的厂。
说实话,这对吴少勋来说,是个天大的挑战。他之前压根儿不懂酿酒,自己也不怎么爱喝酒。
隔行如隔山,一个“酒盲”要去领导一家酒厂,这在旁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吴少勋骨子里的军人血性又上来了:越是难啃的骨头,越要啃下来!
吴少勋一头扎进车间,跟着老师傅从酿酒的每一个环节学起,看书查资料,了解酒文化。
经过一番摸底调研,他发现酒厂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一款能打响市场的“拳头产品”。
当时的白酒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我们所熟知大品牌已经占据了高端市场,新品牌想分一杯羹,难于上青天。
吴少勋意识到,要想突围,必须另辟蹊径,走差异化竞争的路子。
转机出现在一次酒会上。吴少勋认识了一位名叫李学理的马来西亚华商。
这位李先生祖籍广东,家里世代行医,还保留着几份祖传的宫廷御酒配方。
吴少勋敏锐地嗅到了商机,他想方设法,软磨硬泡,最终从李学理手中获得了这些珍贵的配方。
如获至宝的吴少勋,立刻组织厂里的技术骨干和专家,对配方进行研究改良。
不久,一款融合了传统中药材,主打“保健养生”功能的新型酒品,成功问世。
这在当时的中国酒类市场上,无疑是一个创举,它精准地切入了保健酒这一细分赛道,填补了市场空白。
好产品还得有好吆喝。在那个年代,大多数企业的宣传方式还停留在拉横幅、发传单的初级阶段。
但吴少勋的眼光显然更长远,他把目光投向了影响力最大的平台,中央电视台。
他亲自带着几箱酒,北上京城,找到了央视寻求合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广告最终登上了央视。
广告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老师那句带着关怀和幽默的广告语,“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哟!”,迅速吹遍了大江南北。
这句广告词,既点明了产品特性,又传递了健康饮酒的理念,朗朗上口,深入人心,甚至一度成为社会流行语。
一时间,销量暴涨,濒临倒闭的御品酒厂也因此奇迹般地扭亏为盈,焕发了第二春。
时间来到1997年,国企改制的浪潮席卷全国。
40岁的吴少勋再次展现了他的魄力和远见。
他积极推动御品酒厂进行股份制改造,并最终接手了这家工厂,成立了“湖北劲牌酒业有限公司”,成为湖北省首批成功改制的民营企业之一。
最初,吴少勋提议保留20%的国有股份,其余股份全部分给厂里的职工。
这种方案既考虑了国资的参与,也保障了员工的利益。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股权过于分散导致公司决策效率低下,内部意见难以统一,产品销量不升反降,甚至再度出现了亏损。
危急关头,吴少勋再次挺身而出。
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公司抵押贷款,然后用这笔贷款溢价回购了职工手中的全部股份,从而获得了公司的绝对控股权和管理权。
掌握了主导权后,吴少勋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从人事、管理、生产、运营、研发到销售,对公司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性的梳理和提升。
改革的效果立竿见影,当年,劲牌公司的销售额就突破了1亿元大关。
吴少勋并未就此止步。2006年,他又提出并推动了酒厂的“新四化建设”,
即生产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以及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他还带领团队首创了“固态法小曲机械化”酿造工艺,
这项技术在2013年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国际领先的白酒酿造工艺。
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和产品迭代,酒的品质和产能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那款仅售16元小瓶酒,更是一度创造了一年卖出8亿瓶的惊人业绩,为劲牌公司贡献了巨额利润。
在高端白酒品牌激战正酣的市场格局下,它凭借其独特的定位和亲民的价格,
硬生生地撕开了一条口子,稳稳占据了保健酒市场的头把交椅。
吴少勋的身家也随之水涨船高,根据2024年3月发布的胡润百富榜,
吴少勋以200亿元人民币的财富,位列全球富豪榜第1274位。
有媒体甚至在早前根据彭博亿万富豪指数报道,他的身价一度被估算高达54亿美元,约合350亿人民币,被称为中国身价最高的“酒老板”。
当然,企业做大了,风言风语也少不了。
这几年,市场变了,大家伙儿也越来越讲究健康,
有人说,它的广告怎么少了,是不是卖不动了?
其实,它早过了到处吆喝的阶段,现在是稳固地盘的时候,老主顾也有一大批。
但也不能否认,整个保健酒市场好像没以前那么火了,劲牌的业绩也一度被人说是不行了,守着百亿的盘子难受。
有人分析说,劲牌没把保健酒的好处说透,买的人基础不牢。
劲牌也试着往白酒那边使劲,像搞了个“毛铺草本年份酒”,
但东西造出来了,卖得不咋样,那款卖到759块的52度酒12年款,就没多少人买。
甚至还有人上网抱怨,说喝了上瘾。这种事儿,虽然是个例,但也提醒企业得时刻注意产品带来的各种反应。
面对这些风浪和问题,吴少勋和他的劲牌公司,瞧着倒没慌。
劲牌最新的数据显示,从2023年7月到2024年6月,他们酒这块儿卖了一百多个亿,
比上一年还涨了。这意思好像是,折腾了一阵子,劲儿还在。
吴少勋本人出身贫寒,深知底层人民的艰辛。
虽然自己因家庭原因初中便辍学,未能接受高等教育,
但这成了他一生的遗憾,也让他对教育事业多了一份特殊的情感。
从2000年开始,吴少勋创办了“劲牌阳光班”慈善项目,
专门资助那些家庭贫困但品学兼优的高中生完成学业,圆他们的大学梦。
截至目前,吴少勋在“劲牌阳光班”上的投入已经超过2亿元,帮助了超过2万名贫困学子。
他用自己的方式,弥补着当年的遗憾,也为社会播撒着希望的种子。
除了助学,吴少勋在其他公益领域也多有建树。
2015年,为了解决家乡大冶和阳新两地数百万人的饮用水质量问题,当地政府决定修建王英水库引水工程,工程总投资约12亿元人民币。
吴少勋的劲牌酒业得知后,毅然出资9亿元支持该工程建设,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扛起了这项浩大的民生工程。
几十年来,吴少勋及其企业累计捐赠的慈善款物已超过25亿元人民币,
他也因此三度荣获国家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
这些善举,吴少勋从不大肆宣扬,他认为这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真正做到了“事了拂衣去,不留身与名”。
这种低调务实的慈善行为,在当前社会慈善捐赠总量可能面临下降趋势,
且社会信任环境复杂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
吴少勋的经历,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草根逆袭的奋斗史,也是一个传统产业通过创新焕发生机的商业案例。
他用自己的经历说明,即使出身平凡,即使起点不高,
只要有梦想、肯实干、敢担当,同样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编辑:小脑袋
来源:微光的藏书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