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23日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World Turtle Day)。该纪念日由美国龟鳖救援组织(American Tortoise Rescue,简称ATR)发起,旨在倡导龟鳖爬行动物的保护,提高公众对于保护龟鳖及其不断减少的栖息地的意识。近日,世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编译 | Richard Li
海洋与湿地·海洋科学前沿
2025年5月23日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World Turtle Day)。该纪念日由美国龟鳖救援组织(American Tortoise Rescue,简称ATR)发起,旨在倡导龟鳖爬行动物的保护,提高公众对于保护龟鳖及其不断减少的栖息地的意识。近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海龟专家小组(Marine Turtle Specialist Group, MTSG)发布了《2024年东太平洋海龟区域报告》,勾勒出东太平洋地区5种海龟在13个国家和地区中的分布、生存、威胁与保护现状。这份长达百页的报告,不仅记录了海龟的苦难史,也指明了生态保护行动的希望之路。
本文共计1663字,阅读约4分钟
图源:IUCN
棱皮龟:时间紧迫的种群拯救
棱皮龟(Dermochelys coriacea)是全球体型最大的海龟,其东太平洋种群正面临生存危机。目前,该种群的成年雌性数量已不足1000只,并在从墨西哥至厄瓜多尔的太平洋沿岸有15个主要产卵海滩(每年产卵超过20次,且密度超过10巢/公里/年)和149个次要产卵地(产卵不稳定且数量有限)。
虽然多数重要产卵地为法定保护区,但哥斯达黎加仍报告了持续的卵类盗采问题,而海岸开发也正在不断压缩海龟栖息空间。更严重的是,气候变化带来的温度升高和海滩面积减少使得孵化成功率和性别比(受温度影响)面临着长期改变的危险。
报告指出,成年棱皮龟通过卫星遥测被追踪到在南太平洋环流区觅食,主要集中在秘鲁和智利外海的深海区域。未成年个体的活动则更加分散,在巴拿马、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与智利海域均有记录。然而,这些觅食区却与小型沿海渔业区高度重合。数据显示,每年约有1000至2000只棱皮龟被误捕,并导致了其中30%至50%最终死亡。
2012年启动的《区域行动计划》被视为该种群恢复的关键框架,重点措施包括:保护所有巢穴、扩大港口误捕调查范围、识别高风险海域、研究捕后死亡率等。在此计划支持下,各类合作保护网络应运而生,旨在为本地及区域层面协调科研和保护活动。
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Linda Wong摄影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CC BY-SA 4.0)(图文无关)
玳瑁:红树林的隐秘守望者
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在东太平洋是极度濒危的物种。报告识别出6个主要产卵地和40个次要产卵地。尤其在萨尔瓦多和尼加拉瓜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居多,玳瑁几乎依赖红树林湿地完成其整个生活周期。空间生态研究表明,大部分雌性玳瑁在产卵后活动范围极小,具明显的“非迁徙”特征,而遗传学研究显示孵化后的幼龟多在本土水域生活,这种“原栖觅食忠诚”行为在海龟中较为罕见。
玳瑁的主要威胁来自人为捕捞和栖息地破坏。红树林水域中常见“炸鱼法”(即自制爆炸物捕鱼)和底栖网具广泛使用,严重威胁各年龄阶段的玳瑁。同时,非法捕猎用于制作龟壳工艺品的现象依然普遍。气候变化影响着红树林和珊瑚礁系统,也在逐步削弱其栖息地承载力。
一只玳瑁。©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绿海龟:从低谷中缓慢回升的希望之星
绿海龟(Chelonia mydas)是本区域中生态适应性最强的海龟种之一,其分布范围从墨西哥延伸至秘鲁。报告确认了39个主要产卵地和29个次要产卵地,集中在墨西哥、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和厄瓜多尔。
墨西哥米却肯州的长期监测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当地的雌性产卵数量有显著增长,证明保护行动正在取得实效。然而,哥斯达黎加和厄瓜多尔等地仍存在盗采龟卵和食用雌龟肉的问题。
在觅食区,绿海龟多见于浅海泻湖和海草床,如哥伦比亚、秘鲁沿岸。美国产卵个体在圣地亚哥湾和圣盖博河聚集,但由于电厂关闭导致海水降温,其觅食习性及活动范围正在改变。此外,船只撞击和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当地绿海龟个体健康的重要威胁。
北京动物园的一只印度星龟(Geochelone elegans)。©Linda Wong摄影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CC BY-SA 4.0)(图文无关)
太平洋丽龟:数量多但依然脆弱
太平洋丽龟(Lepidochelys olivacea)为本区域数量最多的海龟种,在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和巴拿马的部分海滩有着集体同步产卵(arribada)行为,年产卵量可达百万级别。但这种“密集产卵”策略也使其极易遭遇大规模捕捉或干扰。
该种群不仅在近岸水域觅食(如巴拿马、秘鲁),也在远海广泛活动。误捕问题尤为严重,尤其是针对成龟和亚成体阶段,严重影响种群更新。
红海龟:跨洋旅客的边缘保护
红海龟(Caretta caretta)在东太平洋无固定产卵地,其北太平洋种群来自日本,常在墨西哥和加州外海觅食,主要聚集区为墨西哥的乌洛亚湾。南太平洋红海龟则来自澳大利亚和新喀里多尼亚,在秘鲁与智利沿岸海域聚集。两种群均高度依赖近岸觅食区,且皆遭遇严重误捕问题。
幽灵渔具、海洋塑料垃圾是海龟的严重威胁。上图是一只被渔网缠绕后溺死的红海龟(学名:Caretta caretta),2021年摄于西班牙。Carmelo lsgro
一只赤蠵龟,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从协议到行动:保护网络初见成效
东太平洋区域的13个国家和地区均已将海龟纳入国家保护法案,并签署了《美洲海龟保护与保育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国际协定。各国也积极开展港口调查、远程追踪、标记再捕、栖息地修复等科研行动,并在部分海域实施渔具改良(如使用圆钩、海龟逃生(TED)装置)和部分时间禁渔。数据显示,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和厄瓜多尔等地已建立数十个长期监测点和保护项目,部分海龟种群显示出稳定或恢复趋势。
“每只海龟都是海洋健康的晴雨表。”报告主编强调,东太平洋海龟的保护成效,将直接影响从阿拉斯加到合恩角的生态系统。当月光再次洒在科罗拉海滩,新孵化的幼龟冲向海浪,它们的旅程或许仍充满未知,但人类编织的保护网,正在让希望随洋流蔓延。
亚达伯拉象龟(Geochelone gigantea),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塞舌尔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IUCN红色名录中的易危(VU)物种。©Linda Wong摄影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CC BY-SA 4.0)(图文无关)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COMMENTS & CRITICAL THINKING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供读者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编译 | Richard编辑 | Samantha排版 | 绿叶
你知道吗?长期以来,在全球,船舶的开放式螺旋桨在航行过程中给海洋生物带来了显著的伤害和死亡,尤其是对于大型海洋生物如鲸类、海豚、海龟、儒艮、海牛等。许多专家建议,在海洋保护区、或重要海洋哺乳动物区域(IMMAs)或重要迁徙路线上降低船舶速度、加装螺旋桨保护装置,是减少损害、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良好举措。上图摄影:Khalid Zaki
【参考资料】
来源: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