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有10秒,坚持住!您做得非常好。”在聊城爱尔眼科医院的手术室里,王文霞医生的声音轻柔却精准,她手中的激光设备,正在一枚健康眼球上进行着微米级的“雕刻”。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陶春燕 通讯员 刘鑫娅
“还有10秒,坚持住!您做得非常好。”在聊城爱尔眼科医院的手术室里,王文霞医生的声音轻柔却精准,她手中的激光设备,正在一枚健康眼球上进行着微米级的“雕刻”。
这是今天的第10台全飞秒手术,这台10分钟的精密手术,凝聚着一位眼科医生从白内障专家转型为屈光近视手术主刀的全部密码:对技术的极致掌控,对情绪的敏锐觉察,以及15年经验沉淀却在38岁选择重新破茧的勇气。
在加入爱尔眼科前,王文霞还在聊城市公立医院的手术室里,为年迈的白内障患者重拾光明。那时的成功标准简单而纯粹:让模糊的视线重新变得清晰。而现在,她面对的更多是18岁的考生、24岁的毕业生、30岁的职场精英——他们带着对生活的热忱而来,不仅要“看得见”,更要“看得清、看得准、看得舒适”。
眼科医生的“微转型”
她的手术刀始终精准
从早上七点四十来到医院,王文霞忙碌的一天便开始了,看诊、复查、手术、学习,有时候忙得吃午饭的时间都很紧张,匆匆果腹后便又开始投入工作之中。
回溯过往,彼时的她,还过着循规蹈矩的安稳生活,工作按部就班,日子波澜不惊。但这位看似温婉的女医生骨子里却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当评上副主任医师的那一刻,她开始对自身的成长有了更多的思量,“必须得给自己加一把劲!”正是这份对自我成长的渴望,最终推着她走出了舒适区,选择了爱尔眼科这个更广阔的舞台。
“我就是喜欢做手术,喜欢动手操作。”谈起手术时,王文霞眼里闪着光。从大学第一次拿起手术刀起,她就知道,比起内科的缜密分析,自己更钟情于外科的精准与挑战,热爱手术台上那种“手到病除”的成就感。在加入爱尔眼科之前,她已是综合眼病治疗领域的熟手,处理各类复杂眼疾游刃有余。但在这里,她选择重新出发,将目光投向屈光近视手术这一更精细的领域。尽管转型意味着新的学习曲线和压力,她却乐在其中,学而不倦。
王文霞坦言,与治疗眼病的“雪中送炭”不同,屈光近视手术更像是“锦上添花”,患者本就拥有正常视力,仅是屈光不正带来的困扰,对术后视觉质量的期待自然更高。但她十余年综合眼病诊疗的深厚积累,让这份挑战变成了优势。“屈光近视手术远不止矫正近视那么简单”她解释道,“它涉及多学科综合评估,要排查白内障、青光眼,甚至高度近视患者潜在的视网膜病变......这些正是我过去每天都在处理的问题。”丰富的眼病看诊经验和精准的显微操作能力让她在制定手术方案时游刃有余,更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患者答疑解惑,实现“1+1>2”的效果。
最周全的沟通就是最好的护理
为每一双眼睛“定制”未来
等患者上了手术台,那便是王文霞的从容时刻。在这个以秒计算的精密世界里,她精准掌控着每一个关键节点。尤其在激光刻度的20余秒关键期,这短短瞬间往往决定着手术质量,她总会以特有的“秒针沟通法”让患者安定下来。“激光开始了,保持不动,不要说话......”她轻柔的声音为紧张的患者倒数着:“再坚持10秒,很好”每一个提示都恰到好处,既安抚了患者情绪,又确保了手术的完美进行。
转型屈光近视手术给王文霞带来的最大蜕变,是医患沟通能力的全面提升。虽然现代屈光近视手术技术已实现质的飞跃,多数患者术后24小时就能重获清晰“视”界,但王文霞始终秉持“最周全的术前沟通就是最好的术后护理”的理念,将复杂的屈光原理转化为患者能理解的“视觉语言”,坦诚告知不同年龄段可能面临的视觉变化,让患者在充分知情的同时,依然对手术效果保持合理期待与坚定信心。“手术是安全,只是说术后不同的年龄段面对的问题可能不一样。”王文霞说。
在屈光近视手术门诊里,王文霞最常见到的是青春洋溢的年轻面孔。但前不久,诊室来了一位特殊的“追光者”,这位48岁的“高龄”患者长期饱受“戴眼镜头疼、不戴眼镜又看不清”的困扰,摘镜愿望十分强烈。为了帮助患者解决困扰,经过详细的检查,联合集团省区专家进行各学科会诊,王文霞并与患者进行了充分沟通,患者充分了解了手术风险及预后。在患者充分理解并配合的情况下,医院为其制定了个性化手术方案。最终手术非常成功,患者视力达到了最佳矫正水平,对效果非常满意。
“我们不仅要评估患者的眼部条件,还要综合考虑其职业特性、生活习惯和用眼需求,才能制定出真正个性化的手术方案。”王文霞介绍,目前,无论是ICL晶体植入,还是全飞秒精准4.0、全飞秒3.0、半飞秒,所有屈光近视手术都已实现个性化定制,核心在于选择最适合患者眼部条件的手术方式。
从手术台到朋友圈
建立超越医患的信任关系
在聊城爱尔眼科医院的候诊大厅里,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这样一句醒目的标语:“做一台手术出一台精品,看一个患者交一个朋友”。这不仅是一个医院的行医理念,更是王文霞医生始终践行的职业信条。
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年轻姑娘,假期回聊城时专程找王文霞医生做近视手术。然而术前检查发现她的眼部情况复杂,需二次复查才能确定方案,这意味着她必须额外请假。王文霞建议她可以就近在北京爱尔手术,但患者坚持:“不,我就要找你做。”术后复查期间,这位患者每次回聊城都会提前发消息,语气轻快熟络:“我要回去找你复查啦!”尽管王文霞多次提醒她在北京复查即可,患者仍坚持“舍近求远”。这份信任,成了医患间最温暖的默契。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王文霞的通讯录里又多了许多特殊的“好友”,他们始于医患关系,却在日常关心中逐渐成了朋友。面对这份沉甸甸的信任,王文霞总是格外珍视:“你或身边人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只要力所能及,我一定尽力。”
夏日的阳光灿烂而热烈,手术室里的设备都已调试到最佳状态,王文霞看了一眼桌上的日历,“再过段时间,这里就会挤满高考生、大学生和准备参军参警的年轻人。”语气平静却带着隐隐的备战感。每到6月至8月,很多时候她每天要面对近几十台近视矫正手术,每一台都承载着一个年轻人对“清晰世界”的期待。
站在医院先进的屈光近视手术台前,王文霞医生或许不曾想到,15年前那个为了工作便利而接受近视手术的自己,如今已成为执掌精密设备的眼科专家。十余年间,她既是屈光技术发展的亲历者,更是见证者:“现在的手术更精准,安全性也更高。”
面向未来,她计划继续深耕屈光近视矫正领域,在提升手术精细度的同时,推动这项技术的普及认知。并且继续加强学习,充实自身,“医生就是这样,本来活到老学到老。”话音落下,她的目光,温柔又坚定。
来源:健康观念好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