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走了,大家都很怀念他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3 16:57 2

摘要:5月1日,42岁的退役军人高武为救一名落水儿童牺牲。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刘岩妍全程记录英雄骨灰归乡之路,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采访经历。

5月1日,42岁的退役军人高武为救一名落水儿童牺牲。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刘岩妍全程记录英雄骨灰归乡之路,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采访经历。

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丨高武走了,大家都很怀念他

本文作者:刘岩妍

2025年5月13日,鄱阳湖畔的莲湖乡表恩村,42岁的退役军人高武安眠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1周前的5月1日,他在浙江温州为救一名落水儿童牺牲,用生命最后的托举完成对“军人”二字的诠释。

从浙江温州到江西上饶鄱阳县,我们全程跟踪记录救人英雄高武骨灰回家。我从未想过会以这样的方式认识这位英雄——不是通过他生前的笑容,而是通过他身后无数人的泪水与敬意。

5月8日,天蒙蒙亮,雨已下起来。

我的记录,从温州市殡仪馆开始,途经鄱阳高速收费站,最后抵达高武家乡——江西上饶鄱阳县莲湖乡表恩村。

6时18分,护送高武骨灰的车队缓缓驶出收费站。很多民众和我一样,或早早等在殡仪馆门口,或驻足在浙赣交界的高速公路口,等待车队经过。

高速公路口,一位大哥告诉我,他特意设置闹钟提前赶到现场,在大雨中等了一个多小时,只为送英雄一程。收费站外,有老人举着伞,对路过车队鞠躬。还有面容稚嫩的小孩,在父母陪伴下,一脸严肃地向车队敬礼。

正如很多人留言的那样:“高武是鄱阳人的骄傲,我们第一时间来接他,才能表达内心对他的敬重。”这些素不相识的人们,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对英雄的敬意。

此时,雨越下越大,豆大的雨点打在玻璃上,啪啪作响。

7时50分,车队驶近莲湖大桥。

透过雨幕,我看到桥两侧已经站满了人,乡亲们手持白菊低头鞠躬默哀,车辆停在路边鸣笛致敬。

乡亲们身边黑底白字的横幅——“见义勇为舍生死,归来已是英雄魂”“以生命守护大义,用热血书写荣光”,十分醒目。10余名站姿挺拔的退役军人等在一旁,待灵车经过时,齐刷刷地举起右手,以最标准的军礼迎接战友归来。

“高武在部队时就是热心肠。”一位战友红着眼眶告诉我们,“他用生命救下一个孩子,我们为他骄傲!”

隔壁村赶来的村民,手握白菊,含泪说:“这样的好人,一定要送他最后一程。”

这一刻,职业身份让我必须保持客观记录。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的眼眶早已湿润。

从高速路出口到莲湖乡,护送车队从最初的7、8辆,逐渐增加到10、20辆……一眼望不到头。自发加入的车辆,如同一条流动的长河,寄托哀思,在雨中静静流淌。

8时48分,灵车终于抵达高武的老家莲湖乡表恩村。

此时,道路两旁站满高武的同乡亲友,人群中时不时传来阵阵啜泣。

当高武的儿子手捧骨灰步入灵堂时,家中顿时哭声一片——母亲与岳母失声痛哭,妻子倚靠在大嫂怀中啜泣不止。

最令人心碎的是高武的双胞胎哥哥高文,他紧紧抱住弟弟的遗像,声泪俱下:“比起弟弟救人牺牲获得荣誉,我更希望他还活着……”

作为记者,我见过太多生死别离,但双胞胎哥哥高文头上显眼的白发,以及那句“我们是一起来到这个世界的,怎么你就先抛下我走了”,让我在采访中止不住落泪,几度失声。

高文告诉我,弟弟虽是双胞胎中的“弟弟”,却总是冲锋在前,为家庭付出更多。两人之间,高武反倒更像兄长。

随行队伍中,一个沉默的身影引起了我的注意——被救儿童的父亲刘先生。自高武牺牲后,他便一直陪伴在高武家人身边,从温州殡仪馆一路护送到鄱阳。

“高武是孩子的救命恩人,无论如何,我也要送他最后一程。”刘先生的声音低沉却坚定,“今后我将在能力范围内,尽所能回报这份恩情。”

这份承诺背后,是一个家庭对另一个家庭难以估量的亏欠与感激。

采访中,我了解到高武救人的细节——他连鞋都没脱,车钥匙还挂在腰间,看到孩子落水瞬间扑进水中。

湍急的江水中,他将身体用作“浮桥”,双手托举孩子近20分钟,直到救援到来。

这种本能的勇敢,闪耀着人性炽热的光芒。

在表恩村采访期间,乡亲评价高武时总说:“他是个大孝子。”他的善良,写在骨子里,更写在细微处。

堂哥高德顺告诉我,高武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即便工作十分繁忙,他仍抽时间悉心照料母亲。

乡亲们说,村里修路那年,高武刚开始创业,经济拮据却拿出比普通村民高不少的捐款,只因“当过兵的人,见不得乡亲踩泥巴路”。

战友张进州说,每年八一建军节,高武都会组织鄱阳县的战友聚会。在温州,他与朋友合办的安保公司坚持为老兵提供岗位,几位队长都是退役军人。公司还组建了志愿服务队,每逢台风来袭,他总会带队奔赴一线支援。

回程时,雨仍在下。百万网友通过直播见证了这场“云护送”,“向英雄致敬”“一路走好”“高武好样的”的留言不断刷屏。

作为一名记者,我常思考:我们记录英雄的故事,究竟是为了什么?

高武的追悼会不是终点,这是对英雄的崇高礼赞,更是对见义勇为精神的传承。我见证了英雄回家的最后一程,也见证了人性最光辉的一面。

高武走了,但他奋力托举的姿势,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

这篇稿件,小编们绞尽脑汁想了几个标题,你喜欢哪个呢?

朋友们,“我在现场”出书啦!想看来自新闻一线最鲜活的采访故事吗?想知道“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好新闻的采制过程吗?想了解好记者如何履职尽责、践行四力吗?错过它,你也许会后悔↓↓↓

本期编辑:彭婕妮 林芝瑶 任金蕊

实习:周韵婕

来源:湘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