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到底卷不卷?

摘要:这张图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其实他的依据也很科学和清晰:高考招生都是以省为单位进行的,以此为框架落到个体角度,就是看分配到每个省的各个级别的学校的指标,看这个省的学生拥有了的去各级别学校的机会,然后用机会作为排名依据。

地狱模式高考的广东,其实有另外一面但你很少听广东人民抱怨过这件事情

破产编辑的名号又回来了,不定期更新。X老师打算分享一系列他对都市女性的人间观察。

破编粉丝群里这两天有个讨论,广东的孩子,以及广东的家庭,在教育上到底卷不卷。

这确实是个好问题,值得好好讨论下。

高考地狱模式

先从一个大家都有的一个共识说起,广东高考,不但不轻松,甚至准确说是地狱模式。广东与河南一起,并称华夏双熊。

熊是熊市的熊。

这是几年前传播很广的一张图,我们之前认为难度很大的山东,河北、安徽,其实都比不过广东。而江苏等地方,则仅仅是一般的“困难”模式。

只有河南和广东,是黑色的。

这张图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其实他的依据也很科学和清晰:高考招生都是以省为单位进行的,以此为框架落到个体角度,就是看分配到每个省的各个级别的学校的指标,看这个省的学生拥有了的去各级别学校的机会,然后用机会作为排名依据。

过程如图:

因为中国高校的专有属性:教育部、国家部委、属地属性等多重因素,一个地方的学生拥有的机会,是和该省级规划区所拥有的高校资源成正比的,比如,2023年复旦大学全国招生大约在4200名左右,其中上海生源约为752人,占比17.8%。而2024年,中山大学在广东省内的招生人数达到了3638人,比去年的3635人增加了3人,再创新高,本地生源占比达到了49%。

2023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一共录取1760人,其中给广东省的名额就有529人,占比高达30%。而排在北师大生源第二名的四川省,2023年在珠海校区获得的名额是132人,占比仅仅是8%。

也就是说,中山大学的学生,有几乎一半是广东人。

可惜的是另一方面,就是在广东,中大这样级别的学校太少,这个省份拥有的985、211,对比江苏、上海、甚至拥有武汉的湖北,都是严重不足的。这也导致广东在高考体系里面享有的优质教育总体不足。而广东和河南,之所以沦为地狱模式,其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地区,都是人口多,教育资源相对少的区域。

不过,在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这份报告的作者也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很少听广

人民抱怨过这件事情,这一点上来说,广东人民真是好样的。”

广东人民是好样的,广东人民凭什么是好样的?是说广东人民特别吃苦耐劳,特别能忍耐?还是说广东人民能歌善舞,不求上进?

一个体感是,即便身处地狱模式,广东实际上也不太卷。

对比内地,即便是广东家长自己就承认,广东的家庭,在教育上并不够卷。

这与我自己的个人观察是一致的,即使在珠三角以外的县中或者超级中学,高中学生学习的疯狂程度——我说的是疯狂,不是“努力”,对比非地狱级别的山东,也差距不小。

比如,同样是衡水化的激情跑操,在我待过的广东某知名县中,跑操的时候还真有“激情”成分在,孩子们在跑步的时候,居然脸上还有笑容,而同样类型,拥有同样美誉度的山东某县中,跑操的时候同学们人手复习小本,一边跑一边嘴里振振有词仿佛在念咒语,再加上如死灰的面容,一瞬间,仿佛百年前义和团附体。

这所山东县中地处胶东,那几年借鉴衡水模式,发展很快,很快对当地最高的市里高中发起了挑战,不少家长会把孩子从市里的学校转到这个县中里面来。

当然你可以说,这就是县中塌陷与县中崛起的两个状态,不把自己逼疯,只能迎来塌陷的命运。可被逼疯了的学生,心理失衡形容枯槁一脑社达,一心从胜利到胜利,一生找不到自己想要干什么的状态,真的就是教育成功的产品吗?

实际上,广东特别是珠三角的学校,再怎么衡水化,想走衡水路线,始终会有一层教育的底色,而这个底色,也会让学校老板请来的内地名校长频频摇头。

“南方孩子,就是不爱学习,不够努力。”这是这些内地校长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

这些内地校长往往有衡水、毛坦厂或相关模式的经历,有过相关的经验,在内地拿到过成绩,来到经济发达地区,拿个百万起的年薪。

但真到广东以后,也经常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他们会发现:

广东的孩子,卷不动。

到底什么是教育内卷?问了下AI,得到答案如下:

"教育内卷"描述的是教育领域内过度竞争和资源过度投入的现象。它通常指的是在教育系统中,学生、家长、学校和教育机构为了追求更高的学术成就或更好的教育资源,不断加大投入和努力,导致整个教育生态系统陷入无休止的竞争和压力之中。

这种现象可能表现为:一、超负荷学习: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不得不参加大量的课外辅导班、补习班,甚至牺牲休息和娱乐时间。二、家长焦虑: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不惜一切代价,包括经济和精神上的重投入,以确保孩子能够进入名校或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三、学校压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和声誉,可能会采取各种措施,如增加作业量、提高考试难度,甚至进行不合理的排名和竞争。四、资源分配不均: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学校或地区,导致其他学校和地区的学生难以获得同等的教育机会。教育内卷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和家长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教育资源被过度消耗,而真正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却可能受到忽视。这种现象引发了社会对教育公平性和教育目的的广泛讨论。

这个答案基本上把内卷在质性层面说清楚了,不过不妨再进一步,聊点AI聊不到的。

与广东高考地狱模式和没有那么卷的实际情况相关。

所谓过度竞争和过度投入,除了一方面的自我加压自我攻击自我压榨,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资源有限性”带来的匮乏:要么人生出路有限,要么能选择的学校有限,而为了解决匮乏,就不得不进行过度竞争过度投入,这种投入,除了时间、金钱、精力、还有人的生命力、生活热情等等。用极高的成本,换回一个价值有限的结果,投入与产出绝对不成比例,这,才是内卷的真相。

这也就呼应了广东高考属于地狱模式的结论:上图数据分析的底层逻辑,是基于确定的国内体系能够提供的高等教育资源,但如果换个视角,广东人民,广东家长和孩子们实际上到底拥有多少教育资源,并不是看起来那么一清二楚的事情。

大湾区“并表”之后的广东教育

当我们提到广东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说什么?

广东,是一个省级行政区的概念,又不止步于此,如果从立足视角看来,这个地方跟北京和马尼拉的距离,其实差不多。

这里面向海洋、财富汇集,决定了这里的人天然要比其他地方的人们拥有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广东人也没有被广东这个行政区划困住。从当年的大逃港,再到今天的全球化生存,广东一直更接近一个流动的社群体系。

既是一个省级规划区,同时也是文化和流动的社会。如果换个视角,广东人民能够触及的教育资源,要比我们以为的多。

广东不卷是和文化有关系的,但不是我们以为的那种单纯的经商文化和房租文化,而是,作为文化体的广东,和作为发达经济体的广东,拥有更多的选择,也拥有更多的教育自由。

所谓自由其实就是,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力。

在做《十三邀》之前,许知远曾经做过一本杂志叫《东方历史评论》,其中一期叫做《 金山、南洋与离散中国》,就提到了不同立足点带来的视野变化,许知远更是敏感体会到,这个地方的人们,一直在过着某种全球化的生活。

回到教育领域,对大湾区教育资源进行一次“并表”,那么就不难发现,在文化广东范围里面,除了体制内,也就是按985、211、双一流以及一本、二本构成的体系,还有以QS排名为主导的香港大学系统和澳门大学系统。以及,作为湾区融合,最近这几年不断发展的合办类的大学。

这张是几年前的图表,还没有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深圳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等新办校放进去。不过也能看出大概。

这一并表的结果就是,即便在广东省内,录取分数线最高的,早就不再是中大华工这两所我们熟悉的体制内985学校了。

放在大湾区框架下,按另外一种排名体系,甚至已是“二流”学校。

如下图:

当然这里小小吐槽一下,我发现不少媒体做图标的时候,一定会把中山大学放在第一位,即使分数线比排后面的低了三十分,而且级别都是985。

只能盲猜官媒小编都是这所大学出来的。

如果深入教育一线,也会发现,由于民办学校的发达和香港澳门的存在,在几个关键卡点:中考、高考上面,其实广东的家长骨子里都是没那么焦虑的,因为孩子即便没有办法走中考上高中,也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转型国际教育,只要想读书,操作下,离开广州、深圳,去到周边地方比如肇庆、惠州等地的民办高中,总是会有高中可以读。而即便高考成绩不理想,本科线也没过,去马来西亚,去香港,去德国,相对完备的民间教育市场,都给了孩子未来各种可能性。

早在2000年代中期,我身边就有一位老板,一位深圳官员,让女儿上了澳门科技大学本科。

更关键的是,由于大湾区市场经济发展,已经具有了多元社会的形态,孩子们也拥有了相对丰富的职业选择与出口。

这与北方社会更普遍的基于权力的一元化生存,带来的对于生命、发展的想象力局限,都会产生本质不同。

今年南周有一篇很棒的特稿《最佳辩手来自无名县中》 ,讲述来自广东无名县中参加名校林立的辩论赛并取得不错成绩的故事,主人公之一,是一个在广东某个县城长大的女孩子,读了一个二本学校,自己规划去香港读研:

这些中年人也曾出走、逃离,他们内心深处并不想让孩子留在县城,哪怕就在身边。在丫山的那个午后,陈沛怡忽然提到一件,比县城女性的处境更难理解的事。一天回家,她发现平时爱刷手机的母亲,正在串珠子。这是农村妇女赚外快的一种方式,用针挑着几根彩线,串成一个小珠子,就能赚4分钱。两人聊到留学的话题,母亲问她想去哪儿。要强的陈沛怡,一直赚外快攒钱。“留学还是看你们,你钱多一点我就去香港,香港贵一些,一年学费就20万了。”

“那就去香港吧!”母亲的口气依旧轻盈。秋日午后,银杏叶迎风摆动,山谷静默如谜,陈沛怡不理解,母亲为什么要做这么廉价的活儿,每个月只能多挣几百块钱,但女孩注意到,本该叫陈剑英的母亲,一边说话,一边加快了手上的动作。

虽然香港读研如今被诟病很水——坦率说我并不清楚为啥会有这种诟病,但起码,她的英文会变好,她的世界也会变得开阔,最后,拥有英文和世界的人,还能够获得最佳辩手的称号 ,我不信她找不到工作。

最后再清晰表达一下,把广东高考评为地狱模式并不能说错,但这个是某一单一视角或者叫做北方视角的产物,如果落实到大湾区视角或者教育者视角,所能观察到的则是另外一种状态和结果。

由于市场经济发达和社会发育不曾被中断,广东人的教育确实不算卷。

因为他们始终有所选择。他们对个体命运的未来始终会有相对稳定的预期。

最后,想摘录许知远的一段文字作为结尾,距离他写下这两段文字,不知不觉,十年过去了:

“新一批中国移民正向这里涌来,这与之前的历次移民截然不同。这一次移民者既不是广东、福建的村民,也不是留学生,而是中国社会的知识精英与新富阶层,是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的中上产阶级。他们离去的中国不仅不再孱弱、不再深受屈辱,反而处于一个空前富强的时刻,被认定是未来世界的领导者,而他们既是其缔造者,也是受益者。他们的离去,也正表明中国崛起的另一面。在整个国家日益强大的同时,个体仍备感脆弱。它能发射宇宙飞船、创造经济奇迹,但这群成功者却仍然感到某种不安全,他们无能为力去做某种改变,唯一能做的是离开。但这是这个古老国家完成自我更新的重要步骤吗?离去可能为中国带来新的思想与动力,当然,它也可能带来了另一种停滞。

我们应当明白,中华帝国的边界,不仅仅是在西方的“冲击一回应”的历史模式下建立起来的,不仅仅来自开明的中国官员或是知识分子觉醒后对主权维护的努力,也同时是在这样一场人数众多,却又显得寂静无声的出走中被逐渐刻画、记录的。”

来源:天哥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