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众多民族如繁星般闪耀,又有些民族悄然消逝,契丹族便是其中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例子。从公元 916 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到 1125 年辽国灭亡,契丹族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其影响力深远,直至今日,仍有很多外国人称中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众多民族如繁星般闪耀,又有些民族悄然消逝,契丹族便是其中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例子。从公元 916 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到 1125 年辽国灭亡,契丹族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其影响力深远,直至今日,仍有很多外国人称中国人为 “契丹人” 。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辽国灭亡后,曾有 150 万之众的契丹人仿佛在一夜之间蒸发,他们的去向成了历史上一道难解的谜题。直到 1996 年,一封神秘的信件为解开这一谜团带来了曙光。
契丹族的崛起与辉煌
契丹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北方草原。早期,他们以游牧和渔猎为生,逐水草而居,过着相对原始但自由的生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契丹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组织。他们有着勇猛善战的传统,男子自幼便学习骑射,在马背上练就了一身好本领。
随着时间的推移,契丹族不断发展壮大。公元 907 年,耶律阿保机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智慧,统一了契丹各部,建立了契丹国。阿保机深知要使国家长治久安,不能仅仅依靠武力,还需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建设。于是,他积极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在政治上,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国家机构,设立了南北面官制,以适应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管理需求,北面官负责管理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则主要处理汉族等农耕民族事务,这种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在经济方面,契丹族在保持游牧经济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他们向汉族学习先进的农耕技术,开垦农田,种植粮食作物,使得农业生产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手工业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尤其是冶铁、制瓷等行业,契丹的瓷器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在当时的市场上颇受欢迎。
文化上,契丹族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 契丹文。契丹文分为大字和小字,大字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小字则是一种拼音文字,更加简洁实用。文字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契丹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他们用契丹文记录历史、文学作品以及各种政令,使得契丹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在阿保机及其后继者的努力下,契丹国日益强盛。947 年,契丹改国号为辽,此后,辽国不断向外扩张领土。在最巅峰时期,辽国疆域辽阔,东至于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北至胪朐河(今蒙古国克鲁伦河),南至白沟(今河北高碑店市附近) ,其领土范围涵盖了今天的中国东北、华北以及蒙古高原的大部分地区。
辽国一路南下,征服中原,成功夺取燕云十六州,这一战略要地的获得,相当于将长城一带的显要位置全部掌控,辽国也因此成为宋朝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公元前 1005 年,辽与宋定立澶渊之盟。在此后的长达 100 多年时间里,两国维持了相对和平的局面,互不侵犯。这一时期对于辽国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他们趁机大力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
国内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商业活动频繁,城市逐渐兴起,如辽国的南京(今北京)就成为了当时北方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文化方面,辽宋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密切,双方互派使者,进行文化、艺术、科技等多方面的交流,辽国在吸收汉族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保持着自身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辽文化。
辽国的衰落与灭亡
然而,盛极必衰,历史的规律总是无情地演绎着。到了辽兴宗时期,辽国的政治逐渐走向腐败。朝廷中昏官当道,官员们争权夺利,贪污成风,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正常运转。
政府对百姓的剥削也日益加重,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曾经蒸蒸日上的辽国开始呈现出衰败的迹象,国力一落千丈,再也不复昔日的辉煌。
到了天祚帝时期,辽国的政治局势更是糟糕到了极点。天祚帝耶律延禧昏庸无能,却又刚愎自用。此时,在辽国东北方,一个新兴的民族 —— 女真族正在悄然崛起。女真族长期受到辽国的压迫和剥削,对辽国积怨已久。
当女真族逐渐强大起来后,便开始寻求摆脱辽国的统治。面对女真族的崛起,天祚帝不仅没有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反而信心爆棚,多次起兵挑衅女真族。但他低估了女真族的实力和反抗精神,在与女真族的战争中,辽国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屡战屡败。
1125 年,辽国最终在女真族的猛烈攻击下宣告破灭,天祚帝耶律延禧西逃 “至应州 (今山西应县) 新城东六十里,为金人完颜娄室等所获” ,后于 1128 年病故。曾经强大一时的辽国,在短短数年之间便土崩瓦解,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契丹人消失之谜
辽国灭亡之后,契丹族人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折。据史料记载,辽国灭亡前,仍有 150 余万契丹人。然而,随着辽国的覆灭,这 150 万人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在史籍上几乎找不到他们的踪迹。文字被毁,书籍被烧,契丹族曾经存在过的痕迹似乎都被刻意抹去。
古往今来,无数学者对契丹人消失的秘密充满了好奇,试图探究其中的缘由,但大多都无功而返。为了寻找契丹族消失的线索,学者们从各个方面入手。
他们翻遍了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希望能从字里行间找到契丹人的蛛丝马迹;他们深入到曾经是契丹族活动区域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通过研究当地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建筑遗迹等,试图还原契丹族的历史。
然而,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再加上历史资料的缺失和战争等因素的破坏,这些努力都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1922 年,一位名叫科尔文的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北方。他听闻有盗墓贼挖出了古墓,出于好奇和对文物的关注,科尔文前往古墓所在地。在古墓中,他发现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满了文字。
科尔文自认对中国古代文字颇有了解,但却丝毫看不懂上边的文字,更认不出这是哪个朝代的语言。不过,根据他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科尔文判断这块石碑应该记载着墓主的生平事迹。
于是,科尔文将这一碑文带到了外界,并把石碑上的文字拓下来在报纸上发表。这一举措顿时引起了世界考古历史领域的浓厚兴趣,众多专家学者纷纷投入到对这些文字的研究中。经过深入研究,专家们最终确认这些文字是失传已久的契丹文。
这一发现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它证明了契丹族的文化遗产仍然存在,尽管契丹人已经消失不见,但他们的文字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抹痕迹。然而,这一发现也仅仅只是让人们对契丹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对于契丹人的去向,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神秘信件带来的线索
时间来到 1996 年,我国著名的契丹文字专家刘凤翥收到了一封神秘的来信,这封信为解开契丹族消失之谜带来了关键线索。寄信人是一位名叫奥拉・丘志德的人,他生活在内蒙古达斡尔族自治旗。
奥拉・丘志德在信中称,在当地达斡尔族人居住的地方,保留着一些与契丹族高度相似的习俗。这一情况让奥拉・丘志德怀疑,达斡尔族和契丹族之间或许存在着某些神秘的渊源。但由于自身历史知识储备有限,他无法解答这个问题,于是便写信向刘凤翥教授求助。
刘凤翥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契丹文字和契丹族历史的研究,他翻遍史书,苦苦追寻契丹族消失的秘密,却始终没有结果。当收到这封信时,刘凤翥喜出望外,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解开契丹族消失之谜的重要契机。刘凤翥马上带着专业的研究团队,驱车前往信中提到的内蒙古达斡尔族自治旗。
到达目的地后,刘凤翥和团队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实地探查。他们发现,达斡尔族当地的建筑风格与契丹族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达斡尔族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院落布局较为规整,这与契丹族传统的居住习惯相契合。
而且,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也能看到契丹族的影子,比如在一些传统节日和祭祀活动中,达斡尔族的仪式流程和契丹族的记载颇为相似。在提到这些建筑时,当地的老人说这是祖先们为了抵抗金人所建设的,这似乎与契丹族的历史不谋而合。
另外,“达斡尔” 在当地语言中的意思就是 “回忆旧国”,从这一名称来看,达斡尔族很有可能是当时的契丹族人隐姓埋名而衍生出的一个新的民族。
但这些相似之处,都还只是停留在猜测的阶段,要想真正证明达斡尔族与契丹族的关系,还需要更科学、更确凿的证据。
DNA 比对揭示真相
刘凤翥教授在以往研究契丹文化的过程中,曾从出土的契丹贵族尸体中提取了 DNA。他想到,可以通过将这些 DNA 和当地达斡尔族的人进行 DNA 比对,来确定他们之间真正的血缘关系。这一想法得到了团队的支持,于是一场严谨的科学研究就此展开。
研究人员首先从辽代墓葬中挖掘出契丹人的骨头,小心翼翼地提取其中的 DNA。由于古代 DNA 含量极少,且历经千年,极易受到污染,所以在提取过程中,研究人员采取了极为严格的保护措施,确保 DNA 的完整性和纯度。
为了尽可能准确地还原出独属于契丹人的 DNA 特征,专家们又从其他多个契丹古墓中提取了契丹人的头骨、牙齿等,一共获取了六个 DNA 样本。通过对这些样本的深入分析,从中挑选出了具有契丹人特异性的 DNA 片段。
解决了契丹人的 DNA 问题后,接下来就是获取达斡尔人的 DNA。刘凤翥选取了三十个血统最为纯正的达斡尔族少年,提取了他们体内的 DNA。在提取过程中,同样严格遵循科学规范,保证样本的准确性。
随后,研究人员开始进行 DNA 序列的测定和比对工作。如果所得到的 DNA 序列相同,则说明他们来自同一个民族;如果 DNA 序列不同,则说明他们来自于不同的民族。而且,序列的相似性越高,就表明他们的亲缘关系越近。
经过详细的数据比对,官方最终给出了结果:达斡尔族人与契丹族人的基因虽然不是百分之百吻合,但相似度极高。这一科学证据充分说明,达斡尔族极有可能就是契丹族人的后裔。
契丹人的最终去向推测
随着达斡尔族与契丹族关系的确定,契丹人的消失之谜似乎逐渐有了答案。辽国破灭之后,契丹族人恐惧于女真族的压迫,为了生存下去,他们不得不隐姓埋名,四散在各地。其中人数较多的一支就留在了内蒙古呼和浩特草原上,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最后形成了达斡尔族。
当然,当时那 150 万的契丹族人不可能仅仅只有这一个去向。除了形成达斡尔族的这部分,其他契丹人可能还有不同的归宿。一部分契丹人在辽国灭亡后,随辽朝皇室向西迁徙,他们在中亚地区建立了西辽政权,在那里延续了契丹的文化和传统。
然而,随着蒙古帝国的崛起,西辽于 1218 年被蒙古军所灭,这部分契丹人也逐渐融入了当地民族之中。还有一部分留在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则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命运。
在金朝和元朝的统治下,他们被调往各地驻守或参与战争,长期生活在汉人居住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契丹人逐渐与汉人融合,其原有的民族特色逐渐消失。此外,也有一部分契丹人北徙至蒙古高原,成为了蒙古族的一部分。
契丹族,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民族,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由于政治、战争等多种因素,最终走向了分散和融合。虽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契丹族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他们的血脉和文化却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
达斡尔族等民族身上所蕴含的契丹族基因,以及那些仍然留存的契丹文化遗迹,都在默默地诉说着这个民族曾经的辉煌与沧桑。1996 年的那封神秘信件,如同开启历史大门的钥匙,为我们揭开了契丹族消失之谜的一角,让我们对这个神秘的民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来源:文史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