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间万物,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茶汤色泽悦目,未必形美,形美未必味美,表象只是外因,内在品质发乎几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修为,似大道至深至玄,无声无形。如单株古树,独守悬崖峭壁,幽居深山老林,朝有雾锁,暮有云遮,傲雪凌霜,风餐露宿,屹立千年不倒,
主播读经典、陪您说晚安,大家好!这里是闪电夜读,我是无棣融媒主播思婷,今晚与您分享文章《与茶笺》(节选)。
与茶笺
世间万物,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茶汤色泽悦目,未必形美,形美未必味美,表象只是外因,内在品质发乎几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修为,似大道至深至玄,无声无形。如单株古树,独守悬崖峭壁,幽居深山老林,朝有雾锁,暮有云遮,傲雪凌霜,风餐露宿,屹立千年不倒,吸日月之精华,集天地之灵气,生发的叶片,未必有台地茶美观肥硕,但茶汤的韵味气象,非台地茶所能企及。
茶与人,无关好坏,无关梦境是非,但求真假。真心也好,假意也罢,都是一种处事态度,如茶叶的表征,或苦涩示人,或香甜示人,或寡淡示人,或醇厚示人,都会让人铭记于心,时刻惦念,偶尔也会评头论足一番。
万物皆空,唯心所致。人生如茶,有苦涩也有甘甜,有逆境也有顺境,有沉淀有舒展,有起伏有翻滚,都是生命的一种经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坚守初心,不受外界干扰。一切的一切,终究要回归平淡,唯有寻觅属于自己的宁静与美好,方可享受当下,活出精彩。
不由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怀》,其中写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予爱茶人。”闲坐着,倒一鼎清凉的水,望着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一般。端着一碗茶何需什么理由?不过是用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白居易是爱茶之人,在白氏诗作中,以茶为主题的有八首,叙及茶事和茶趣的有五十多首。他终生与茶相伴,不仅早饮茶、午饮茶,而且夜饮茶、酒后索茶,有时睡下还要索茶,还善于甄茶叶的好坏,被朋友称为“别茶人”。白居易作为大诗人,从茶中体会的不仅是物质功用,还有艺术家特别的文雅气息。
古人爱茶,文人骚客爱之,皇亲国戚爱之,甚至有几位皇帝也深爱之。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宋代推崇风雅之乐,点茶斗茶之风盛行,古人追求的是点茶的意境之美,感受一种闲适淡雅雅致高远的境界,非今人所能比及。而作为北宋最高统治者,宋徽宗曾在九百年前为茶叶背书,可见茶叶独有的气质,以及所衍生的意蕴气象,无论皇家还是民间都备受喜爱。
一日,夜读《幽梦影》,书中写道:酒可以当茶,茶不可以当酒;诗可以当文,文不可以当诗;曲可以当词,词不可以当曲。读完这段文字,虽明晰浅显道理,却难懂其深意。试想,酒多浓烈,而茶多清淡,喝酒可解忧,喝茶可忘忧,酒越饮越醉,茶越品越清醒,到底是酒可以当茶?还是茶可以当酒?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讲解都迥异。
余,爱酒,却不胜杯勺,常以茶代酒,却鲜少以酒代茶,故此,屡受朋友揶揄,自身实力不行,只好忍气吞声,付之一笑。
古代,酒可称为琼露、瑶浆、香蚁、琼浆、黄娇及玄醴等,而茶众多称呼中,独喜欢“清风使”。据《清异录》记载,五代十国时,人称茶为“清风使”。唐代诗人卢仝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写就“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乘此清风欲归去,此句甚妙,有超脱世俗随风化仙之意境,只可意会,不可索求。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无论如何,愿时光慢一些,如读一本书,一个人,一杯茶,悄无声息,了无杂念,风轻云淡。
作者:朱鸿达
主播简介:
无棣融媒主播思婷。
闪电新闻记者 程铭 报道
来源:断鹰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