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又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的天然舞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增强赓续历史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使命感、责任感,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
蔡亚玮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又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的天然舞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增强赓续历史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使命感、责任感,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甘肃地域文化的核心特质,深植于“多元共生、交融互鉴”的历史基因之中。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打通中原与西域的文化通道开始,至隋唐时期敦煌成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丝绸之路的千年历史积淀与多民族的频繁互动交往,孕育出佛教艺术、西域乐舞、汉地诗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独特文化生态。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见证汉代中原文化与西北边地文化的交融;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海量多元文献,记录着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交流印记;临夏砖雕上栩栩如生的图案,展现出汉、吐蕃、回鹘等民族在此共生共荣的文化图景。甘肃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成为贯穿古今、连接四方的精神纽带,将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书写历史、创造文明的文化元素,熔铸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记忆,构筑起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石。
在新时代,甘肃积极以文化为支点,将深厚的历史积淀转化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其一,推动数字化传承,让文化记忆“活起来”。“数字敦煌”“数字藏经洞”“数字甘博”等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将静态文物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的动态文化场景,使人们在沉浸式触摸历史记忆的过程中,生发出对中华文化连绵不绝的温情与敬意。其二,深化文旅融合,让文化符号“动起来”。依托“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甘南、临夏、天水等地打造“文化+经济+社会”多维互嵌的文旅融合新业态,将甘肃文化地标、民族风情体验、非遗技艺传承、节庆饮食展销有机结合,赋予甘肃地域文化符号新的生命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共筑共享中实现动态传播。其三,强化学术支撑,让文化根脉扎得更深。社科研究机构聚焦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等领域深入钻研,在系统复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图景的过程中,深入阐释甘肃地域文化特色,在兼具历史深度、文化厚度与时代温度的学术实践中,厚植文化认同的深厚根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面向未来,甘肃既要以文化自信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根基,也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文化自信的价值认同,在守正创新中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路径,在交流互鉴中增强中华文明的生机活力。一方面,立足历史积淀,坚定文化自信。甘肃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精神追求,只有始终保持对文化根脉的敬畏之心,精心守护历史文化遗产,才能筑牢构建文明新形态的根基。另一方面,创新文化实践,激发产业动能。文化自信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只有将现代化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深度“对话”,才能激活文明新形态的内生动力。以文旅融合为突破口,做好绿水青山的产业文章;以数字技术为赋能手段,拓展文化传承的无限可能;以文艺创作为精神载体,奏响时代精神的激昂乐章,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焕发全新活力。在传承与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将乡村振兴、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等时代命题,与数字文创、生态文旅、文艺创作等具体文化实践紧密结合,积极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
守护中华文化根脉,既是历史赋予的传承重任,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未来,我们要持续深挖文化资源内涵,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强化国际表达能力,让文化根脉滋养民族团结之花,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注入更为深厚的精神力量。
作者为兰州理工大学讲师
来源:中国甘肃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