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到N,小米汽车如何解决“审美疲劳”?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3 18:07 2

摘要:5月22日,汽车圈的“5月春晚”如期上演,小米毫无意外地抢走了所有流量,仅看微博热搜的数量、在榜时长,以及4700多万的直播观看,就能说明一切,但看完这场发布会,笔者却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再香的鸡汤,一直喝也会腻的。

5月22日,汽车圈的“5月春晚”如期上演,小米毫无意外地抢走了所有流量,仅看微博热搜的数量、在榜时长,以及4700多万的直播观看,就能说明一切,但看完这场发布会,笔者却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大概是事前对这场发布会期待过高,又或者是在熟悉了雷军的演讲“套路”后,阈值变高了,总之笔者生出了一种“审美疲劳”的感觉,这种“审美疲劳”包括对雷军演讲套路的,也包括对小米营销打法的,更包括对产品本身的。

在经过了小米SU7从0到1的成功后,小米YU7进入了从1到N的阶段,而一旦进入这个阶段,“审美疲劳”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小米汽车的挑战在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小米SU7的“新鲜感”

小米SU7发布时,外界对其抱有极大地期待和好奇,喊着颠覆汽车行业的跨界者非常多,但要论真有这个实力做到这件事的,小米算是首选之一,而小米SU7的确带给了整个行业巨大的“新鲜感”。

产品上,你可以说纯电轿跑不是什么新品类,但你无法否认小米SU7从造型到体验,都让当时的消费者眼前一亮,哪怕有些所谓的产品创新,实际上只是小米的重新包装,可它确实让同质化的市场感受到了一点不同。

“人车家”生态也不是小米的首创,可一来能做到这个的不多,二来小米的人车家生态确有其独到之处,起码体验下来是可以给高分的。

营销上,汽车圈算是结结实实的被上了一课,为什么车企习以为常的事,雷军就能讲出花来,关键消费者还真的信。为什么一个普通话都说不好、汽车工程专业名词也说不利索的演讲者,就能把消费者的热情激发出来。

虽然雷军的发布会套路和小米的营销打法,手机圈已经很熟悉了,可汽车圈真的是陌生的,所以当这些成熟且被验证过有效的玩法被复制到汽车行业之后,“米粉”继续热情高涨,非“米粉”的潜在汽车消费者,则被以往不曾有过的“新鲜感”冲击到了。

传统车企毫无悬念的被打懵了,雷军无法复制,小米的“米粉”生态也无法复制,所以传统车企在慌乱的尝试学习,并必然的失败之后,只能发出一句“营销学不了雷军和小米”的感慨,然后默默看着雷军在各种场合吸走所有流量。


“祛魅”后的小米YU7

从0到1,小米汽车的成绩令人瞩目,用时14个月累计交付了25.8万辆新车,完全符合小米的“爆款”理论,YU7的目标肯定也是“爆款”,笔者认为YU7的销量大概率也不会差,但进入1到N阶段的小米汽车肯定会面临一些新挑战。

无论是产品还是营销,YU7必然会面对“新鲜感”的减退。

产品上,YU7的造型依然抢眼,可不“新鲜”了,毕竟SU7都卖出25万多辆新车了,大街上能见度也很高了。

体验上,由于SU7已经上市一年多了,从消费者的口碑来看,这是一台不错的车,可远谈不上真的有什么“颠覆性”,反而让一些并不“发烧友”的普通消费者有一种也就不过如此的感觉。

这种口碑生态,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潜在消费者对YU7的期待,同时单纯以YU7昨晚发布会的内容来看,有新配置,比如小米远端屏、前排零重力座椅、后排控制屏等,可体验上的颠覆性依然不足。

“米粉”群体当然还很庞大,可不管是“米粉”还是普通消费者,尝鲜者永远是少数,当一台车需要卖给更广泛的消费者时,着力点一定会有所不同,YU7面临一个平衡性的问题。

此外,在被按着打了一年之后,其他车企的“战斗力”也多少有所提升,供应商的新技术也该上就上了,应对潜在消费者的对比时,也更懂该怎么反击了,即便大多时候还是战败,好在不是全无还手之力了。

营销上,这就回到了文章开头那句话,再香的鸡汤,喝多了也腻。小米SU7之前,传统车企和非数码爱好者的潜在汽车消费者哪见过这种营销阵仗,但经过了一年多的洗礼,再看这样的玩法也就不觉得新鲜了。

甚至,因为小米汽车之前的种种风波,那批“保守”的消费者,还会对这种营销玩法生出一些反感来,毕竟有些人只是想买一台靠谱的车而已。

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来很多人是期待着雷军会在这场发布会上对此前的各种风波给出一个回应的,笔者更是期待着雷军能如何扭转舆论颓势,为车圈再上一堂营销大师课,结果发布会全程就好像此前没发生过任何事一样。

不是说这样的处理方式不好,冷处理本身是危机处理中很常见的方式,可多少让人觉得原来雷军和小米也没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消费者会觉得,原来你雷军和小米碰到这样的事也只能“装死”,这种“祛魅”不是什么好事。

来源:滴星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