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22日,在小米 15 周年发布会上,小米汽车旗下首款 SUV 车型 YU7 正式登场。经历过暴风式的舆论风波,这款早就吸足了整个汽车圈眼球的中大型SUV发布会,成为了雷军一段时间以来在公众面前的第一次公开亮相。
身穿浅灰色西装的雷军,看起来明显比上一次身穿黑色皮衣的雷军疲惫一点。看起来,的确像是经历了“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但当“YU7”几个字母出现在大屏幕上的时候,“雷布斯”还是一如既往地兴奋溢于言表。
2025年5月22日,在小米 15 周年发布会上,小米汽车旗下首款 SUV 车型 YU7 正式登场。经历过暴风式的舆论风波,这款早就吸足了整个汽车圈眼球的中大型SUV发布会,成为了雷军一段时间以来在公众面前的第一次公开亮相。
借用猫爷的一句热梗,小米YU7的产品力“毋庸置疑”。全系标配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全系标配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全系标配英伟达Thor™ 700TOPS芯片、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全系电池96.3度起步,最大续航里程835KM……你永远不用怀疑雷军在堆料上的能力。当然,同样不用怀疑的还有雷军的审美。天际屏的设计是一个亮点,但车身整体造型才是小米汽车赖以成名的绝技。
雷军延续了其“将每一个信息悬念的传播力压榨到极致”的营销风格。发布会上,雷布斯对产品细节进行了全方位展示,唯独对价格避而不谈。显然,这条线是要钩住所有人直到最终上市。
尽管如此,按照雷军和小米的一贯思路,YU7所对标的最主要竞争对手依然是特斯拉model Y,小米的价格不可能定在特斯拉之上。鉴于特斯拉 Model Y 价格区间在 26.35 - 31.35 万元,业内普遍推测小米 YU7 起步价或在 25 万元左右。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定价合理,但远远谈不上惊喜。联想到雷军“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七字真言,以及SU7 Ultra预售80万实售直降30万的操作,实际的起步价至少应该下探到23万甚至更低,才谈得上极致和惊喜。
不出意外的话,小米YU7注定又是一个爆款,但其意义显然不能与小米SU7 相比。
SU7的神话,终究还是小米YU7来终结。
小米 SU7 自上市以来已累计交付超过 258000 台,成为了 20 万元以上纯电车型的销量冠军。
然而,小米SU7的热销并不完全是因为其长得像保时捷,或者百公里加速2.78秒。而是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雷军造车的热度加上“保时捷平替”的话题性,让小米SU7成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社会热点。而在这样的时代,“热点”即意味着流行。
移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短视频时代以来,流行文化早已与过往不同。人们往往并不纯粹因为东西美或者好而购买,而相当大程度上是因为热度而购买。紧跟热点,已经成为了一种代表个性与不落伍的个人标签。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米SU7不是一台车,而是一款时尚单品。你开着这车在路上,会有人回头观望;你的车停在路边,会被人拍照打卡;你的提车照片发到社媒上,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点赞;你发到朋友圈,会引来众多好友的评论。
这一切都不是一台单纯好看或者快的汽车能做到的。
相较之下,小米 YU7 面临的市场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SUV 车型定位使其更注重家庭实用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 YU7 的市场前景黯淡。SUV 车型庞大的市场受众基础,契合家庭用户出行需求;加之小米 SU7 上市后积累的用户基础与品牌口碑,消费者对小米汽车技术品质已形成初步认可,这些因素都为 YU7 的市场表现提供有力支撑。
没有了“第一次”的光环加持,YU7不可能复制SU7的讨论热度。他当然还是车圈顶流,但要想出圈成为全网顶流,难度已是指数级增长。
离开轿跑的造型,SUV的身份会赋予这款车更多的家庭和实用属性。这也意味着,小米的第二款车将不再是一款时尚单品了,而是一台实用的交通工具了——这是我认为它依然会继续热销的原因,但也是其无法复制SU7热度的原因。而带给SU7最大加持的“雷神造车”光环,也因为近期的舆论风波而失去了原本的魅力。小米YU7,依然会成为车评人眼中的引流神器,但想要破圈成为传播神迹却已不再可能。
无论如何,小米YU7依然会是现象级的产品。失去破圈能力不是坏事,恰恰说明小米造车回到了正常的轨道。就好像小米1代横空出世的发布会也是现象级的,而后面的小米手机发布会再也没有掀起太大波澜。没有哪个手机品牌能永久成为时尚风向标,即便是苹果也已走下神坛——更不用说就连特斯拉都已光环不再的汽车领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米SU7才是一个异类。而 YU7 的平稳发展,才更契合汽车市场的常规逻辑。
在小米YU7发布会过后,一张关于法拉利内涵小米的图片在各类群中传播。“保时米”,“法拉米”的称号不绝于耳。
显然,小米善于模仿的标签已经深入人心。
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小米的设计与当年众泰和陆风的拙劣山寨有天壤之别。
而很多人还没有想明白,小米的成功正在于此。
一个事实是,如今的汽车行业早已进入配置和性能过剩的时代。几乎每一家企业都已经武装到牙齿。在成本与需求的双重挤压下,每一家企业都必须做出取舍。消费者也陷入在眼花缭乱的配置清单中无从选择。你不知道该选择更高算力,还是带激光雷达;不知道该选择全系四驱,还是选择动力无敌;不知道该选择更大电池,还是更快充电速度;不知道选择传统插混,还是增程式混动,又或者一步到位选择纯电。
答案很简单。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清楚自己的真正需求在哪里,是因为真正重要的需求早就已经全被满足了。
让我们看看小米YU7面对的市场吧:特斯拉Model Y、极氪7X、乐道L60、智己LS6……大家的车都很大,都很舒服,都有快充,都有智驾,都是L2,续航都够用……没有了痛点的本质区隔,只有痒点的细微差别。抛开对企业老板的信任,人们几乎无所适从。
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小米押中了一点:配置会过剩,但设计不会。当你不知道该买什么的时候,实际上意味着买什么都可以。
这个时候,挑个好看的就行了。
而小米YU7,在最通俗的眼光里,它就是好看的,甚至是最好看的。
否则,它就不会被称为“法拉米”了。
关注我,可能会有些收获。
来源:车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