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这个“真”较得有些“针”:对宜兴行政处罚事件的审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3 20:00 2

摘要:在社会治理与市场监管的复杂格局中,每一项决策、每一次执法行动都犹如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影响广泛且深远。宜兴公示的“多收0.0036元被罚100元”这一行政处罚决定,经媒体传播后,迅速成为舆论焦点,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执法是否该较这个“真”的热烈讨论。这

近日,宜兴公示的一份行政处罚决定引发关注。一商户多收0.0036元被消费者举报,当地市监部门没收违法所得0.01元,并处以99.99元罚款。

在社会治理与市场监管的复杂格局中,每一项决策、每一次执法行动都犹如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影响广泛且深远。宜兴公示的“多收0.0036元被罚100元”这一行政处罚决定,经媒体传播后,迅速成为舆论焦点,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执法是否该较这个“真”的热烈讨论。这一事件的背后,是对实事求是、按章办事原则的严峻考验,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从事实层面剖析,该事件细节一目了然。商户在售卖散装称重食品油面筋时,应收价款3.3264元,实际收取3.33元,多收了0.0036元。经消费者举报后,市监部门介入调查,最终做出没收违法所得0.01元,并罚款99.99元的处罚决定。执法人员称此次查处源于举报,且认定商家“四舍五入”的收款行为属于多收价款,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然而,这看似条理清晰的执法逻辑,在现实面前却破绽百出。

人民币管理条例虽明确规定了人民币的计价单位与支付方式,但实际生活中的支付行为远非纯粹的数学运算。3.3264元超出了人民币直接支付的范畴,数学上的精确比较在真实的交易场景中不能简单套用。日常生活里,四舍五入规则的存在,正是为了适应交易的实际需求。倘若完全依照数学的精确性要求,交易效率将大幅降低,市场活力也会被严重束缚。毕竟,生活充满了模糊性与灵活性,这是客观现实,不容忽视。

消费者在此事件中的行为也存在诸多疑点。既然当初同意按3.33元支付,事后却又举报,甚至拒绝商家退还的0.01元退款。这种前后矛盾的做法,很难不让人对其动机产生怀疑。究竟是真心维护自身权益,还是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这警示我们,执法过程不能仅依据消费者的单方面陈述,而要全面、综合地考量交易的实际情况以及消费者行为的合理性。

再看执法依据与原则。行政处罚有别于刑罚,不仅要确保合法性,还需遵循合理性与比例原则。《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允许人民币业务在会计记账时,分以下四舍五入。那么在真实的交易场景中,同样应认可这种操作的合理性。涉事商家被认定多收价款,不仅罔顾交易习惯与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更是违背了合理性原则。商家实际违法所得仅0.0036元,却被没收0.01元,明显属于超范围没收。用基于四舍五入计算的执法系统去处罚四舍五入收款行为,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实在难以服众。

市监部门积极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出发点固然值得肯定,但在执法过程中,绝不能忽视交易效率与合理性。过度追求极致的交易公平,吹毛求疵,极有可能导致机械执法。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达成维护市场秩序、引导商家守法的初衷,反而会引发社会对执法公正性的强烈质疑。就此次事件而言,“多收0.0036元被罚超2.7万倍”,显然是处罚过重,违背了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实事求是、按章办事,绝非机械地执行条文,而应在尊重法律条文的基础上,充分考量社会现实与公众常识。法律的终极目标是保障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绝非成为阻碍市场活力与交易效率的障碍。在每一个执法环节,执法者都应权衡利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此次事件深刻表明,执法者在追求法律效果的同时,必须兼顾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只有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灵活且恰当地运用法律,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这个“针”较得是否合理,不仅值得我们每个人深入思考,更应成为执法者未来行动的重要借鉴,避免类似不合理执法事件的再次发生。(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孙世华)

来源:大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