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何龙(1955年5月 —2017 年 10 月 21 日),宁夏灵武市人,1974年12 月入伍。曾任原21军62 师(后改编为兰州军区守备师)政治部电影队长、秘书科长,1992 年后任原兰州军区政治部文化工作站政委、站长等职。他长期深耕部队文化影视工作,多次
何龙(1955年5月 —2017 年 10 月 21 日),宁夏灵武市人,1974年12 月入伍。曾任原21军62 师(后改编为兰州军区守备师)政治部电影队长、秘书科长,1992 年后任原兰州军区政治部文化工作站政委、站长等职。他长期深耕部队文化影视工作,多次立功受奖,被兰州军区表彰为 “面向基层、为兵服务”先进个人。此外,他酷爱书法艺术,尤以单字 “龙”闻名军内外,作品多次被《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等刊载。2012年,他被陕西金石书画院聘为名誉院长,并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
近日,我在朋友圈看到原62师电影队广播员杨宁静战友分享的一段视频——宁夏电视台1987年5月拍摄的专题片《在银幕上书写青春的人(续集)》,该片曾在宁夏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出,记录了原陆军62师(兰州军区守备师)电影队坚持为兵服务、为基层服务的先进事迹。片中,老部队熟悉的营房和昔日的首长、战友的身影映入眼帘,尤其是电影队前任队长何龙带领队员全心全意为官兵服务的事迹,再次深深打动了我,也勾起了我对老领导何龙的深切哀思。他的音容笑貌、对我的关怀帮助,都深深镌刻在脑海里,成为难以磨灭的记忆。
著名军旅书法家何龙在创作书法作品
何龙以书写“龙”字而闻名军内外
何龙的书法作品“龙腾虎跃”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军完成百万大裁军,同时将秋季征兵改为春季。因此,我有幸成为大裁军后第一批春季入伍的士兵。1989年6月底,为期3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后,在一团电影组组长崔春林的推荐下,守备师电影队队长丁永红专程到连队对我进行初步考察。不久后,我接到通知,到师电影队报到。
报到当天,电影队丁永红队长带着我熟悉工作环境,走了一圈下来,我才发现,师电影队竟是一个光荣的集体!特别是电影队荣誉室内四面墙壁挂满了各类荣誉奖状、锦旗和各级首长与电影队官兵的合影。看着这些珍贵的荣誉,让我对这个集体充满了由衷的敬意。
在电影队,常听丁队长和老兵杨双良、曾庆旺、马宝林说起电影队的光荣历史。特别是他们口中的电影队原任队长何龙,更是充满传奇色彩。听说他工作敬业、管理严格、为人坦诚、爱兵如子、多才多艺,是名符其实的“多面手”,尤其是他工作起来犹如“拼命三郎”,浑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劲。他常常带领电影队下基层为官兵服务,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守备师驻守在艰苦的贺兰山区,师直属队驻地高度分散,生活条件简陋。为了让地处偏僻的师教导队、高炮营、司训队、卫训队等基层单位官兵看上电影,何龙经常带领电影队定期下基层放映电影,有时还组织联欢活动。为了活跃部队文化生活,他想方设法为基层官兵送去图书和文体器材,甚至将上级表彰后获得的奖品,毫不吝啬地转赠给偏远艰苦的连队。在当时的艰苦环境下,何龙队长带领电影队送去的不仅是欢乐,更像是家一般的温暖和对战士心灵的慰藉。
政治部领导陪同上级首长调研时与守备师电影队全体官兵合影
1986 年,守备师电影队因各项工作突出、基层服务扎实,获兰州军区表彰并荣立集体二等功。1987年1月,兰州军区举行隆重的命名表彰大会,授予守备师电影队 “为基层服务的优秀电影队”荣誉称号,其先进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拍摄为专题片《在银幕上书写青春的人》并播出。何龙队长也因此升任政治部秘书科科长。听着老兵们的讲述,话语间满是自豪与敬佩,那时的我,心底对这位昔日队长充满了崇敬。
原兰州军区副政委李宝祥将军与守备师政治部王延龄主任、秘书科长何龙、宣传科长李峰、干部科长李云歧合影
我到电影队工作时,何龙是政治部秘书科科长。他材优干济、善于管理,无论在电影队带兵,还是在政治部机关做协调服务工作,全心全意“为兵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担任秘书科长后,全科上下团结一心、精诚合作,各项工作更是走在政治部的前列,在师机关和直属队官兵中口碑极佳。
秘书科主管政治部食堂,何龙科长深知众口难调,却依然想尽办法,精心安排每一顿饭菜。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为了让政治部机关干部战士吃饱吃好,他借助政策支持,顺应改革潮流,转变思路开展生产经营,用赚来的钱补贴食堂,提高饭菜质量。政治部食堂在机关食堂评比中连年夺第一,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
何龙任秘书科科长的那几年,秘书科的生产经营活动十分出色。每逢炎炎夏日,秘书科总能想方设法为机关和直属队官兵们送去清凉的西瓜、爽口的“健力宝”饮料;凛冽寒冬,又从南方采购香甜的桔子分发给广大官兵和随军家属手中。他不仅关心着大家的伙食,还带领秘书科全体人员,在机关与首长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沟通桥梁,让政治部这个大家庭更加和谐与温暖。
老队长何龙给我的印象是不苟言笑、威严庄重、一身正气,用当下流行的话说就是“高冷”。那时的我,对老队长何龙既崇拜、又敬畏。由于不在一个科室工作,我在守备师政治部的三年多里,竟从未与何科长有过实质性交往。
与老领导的接触,是始于守备师撤销解散以后。
1992年初,老领导何龙因工作调整任兰州军区文化工作站任政委;同年9月,在原政治部王主任的帮助下,我从守备师调到 21 军政治部电影队。1993 年5月,兰州军区文化工作站在甘肃省广播电视学校举办为期半年的电器修理技师培训班,培训结束发放甘肃省广播电视学校的中专学历证书。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军地两用人才培训,我内心也十分渴望参加这次培训。但不巧的是,集团军即将召开党代会,电影队作为保障单位,工作量很大,容不得半点马虎。党代会结束后,早已错过了报名时间,而且培训班即将开班了。情急之下,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通过军线给老领导何龙打去电话,汇报了我的工作情况,表达了我想参加培训班的意愿和错过报名的原因。没想到,第三天我就接到了集团军宣传处的通知,让我去兰州军区文化站报到并参加培训。
到兰州报到时,负责此次培训班工作的兰州军区文化站陈成启工程师说:“何政委特意交待,有个他带过的兵要迟几天来报到,让我一定要安排好。”那一刻,我心中满是温暖 —— 没想到在离开守备师后,我这样一个从没有跟老领导何龙有过任何交往的小兵,竟能得到他如此的关照。通过这件事,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老领导何龙乐于助人的优良品格和他对守备师老部队官兵的深厚情谊。
培训期间,兰州军区文化部刘副部长看望培训班全体学员并和大家一一握手,何龙政委全程陪同。当刘副部长走到我面前时,何龙政委特意介绍说:“这是我们原守备师政治部电影队的放映员小乔,技术很全面,各方面表现都非常优秀。”简单的话语,却让我在众多学员中多了几分关注,也让我感受到了老领导何龙对我的认可与鼓励。
老领导何龙为人仗义、心肠热,念旧情,有好事总是想着老部队的人。1994年7月,“全军(西北片)闭路电视技术培训班”在新疆乌鲁木齐步兵学校举办。由总政文化部主办,规格高、师资雄厚、实用性强。何龙站长直接给我打电话问我要不要参加,我毫不犹豫地答应。因为我知道,老领导让我去做的事绝对是好事。几天后,集团军宣传处通知我去参加培训,让我有幸再次获得了这一宝贵的学习机会。
那几年,老领导何龙对我的关心从未间断。1995年初,他到宝鸡分站检查基层文化站工作,还专门到电影队来看望我,询问我的工作学习情况。那关切的眼神、鼓励的话语,至今让我记忆忧新。
别看老领导何龙政委平时威严感十足,其实他的内心无比热情善良,尤其是对待老部队的同志,不论干部战士,只要有困难找到他,他都会竭尽全力给予帮助。
1995年,我由21军军部调到装甲46团,之后又调往酒泉军分区司令部,至此不再从事放映员工作。
从1996年开始,生活变故接踵而至,让我陷入人生低谷。先是家庭遭遇诸多变故,我的岳父和父亲相继离世。接着我的妻哥因经济纠纷得罪权贵被陷害入狱,我陪妻子踏上了漫长的申诉之路,申诉状甚至送到最高人民法院。此案2011年才得以纠正,妻哥获国家赔偿58万元,此为后话。
那些年,在忙碌与奔波中,我与很多战友、朋友渐渐疏远。期间听说已担任兰州军区文化站站长的何龙,因下属犯错受到牵连,离开了领导岗位。
直到2006年初夏,原守备师政治部王主任带着新出版的诗集《骊马情》来到兰州,何龙站长全程接待。在王主任的提议下,何龙站长召集分散在兰州的原守备师政治部老兵相聚。那晚,老首长与战友们欢聚一堂,推杯换盏、互诉衷肠,回忆昔日火热的军旅时光。那一晚,我们在欢声笑语中仿佛又回到了老部队的美好时光……
老领导何龙他女儿何媛媛合影
人生很多时候并不完美,一些意外总是让人猝不及防。2017年10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丁永红队长的电话,说何龙站长在西安住院,身体状况不佳。第二天一早,我便搭乘最早一班高铁前往探望。
走进西京医院老领导何龙所在的病房,眼前的景象让我愣住了,病床上一位老人面容憔悴、昏睡不醒,与我记忆中的何龙站长简直判若两人,完全不是我熟悉的模样了,这让我的内心特别失落与伤感。看着昏睡中的老领导,我内心十分难过。
何龙站长的家属杨大姐走到病床前,在何龙耳边轻声说:“政治部电影队的小乔来看你了。”听到呼唤,何龙站长微微睁眼,停顿几秒后,轻声说:“小乔…… 哦,我的兵!”随后又陷入昏睡。
那一刻,政委的声音虽然微弱,但语气却是那样的肯定,以至于让我的心像被针刺一般难过,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时隔多年,老领导竟还记得我是他的兵!即便我从未在他手下直接工作过,他却始终将我视为他麾下一员。
我不忍心再打扰老领导,强忍泪水走出病房。临走前给杨大姐留下了两千块钱。我知道这点钱犹如杯水车薪,起不了任何作用,但不这么做,我内心难安。返程的火车上,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守备师解散后,“大家庭”虽散,像老领导这样的“老大哥”,却始终关照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小兄弟们,想方设法给予我们力所能及的支持与帮助,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守备师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与优良家风。
十多天后,传来了何龙站长去世的消息,我悲痛万分,陷入深深自责:在他有生之年,没能常去看望他。更让我难过的是,杨大姐仅因我去西安探望过一次老领导,时常在丁永红队长面前念叨说我“有心”,这让我满心惭愧——我恨自己没有好好珍惜这位好领导、好大哥。
何龙站长生活照
何龙站长英年早逝,离开我们己经八年了。回想过去和我们的好大哥、好老师、好领导何站长在一起的岁月,难抑思念之情。正如在何站长的追悼会上,组织上对他的评价:他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兰州军区文化工作战线上优秀的领导者和工作者,他对党忠诚,廉洁自律,刚正不阿,敢于坚持原则;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丝不苟;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敢于负责,始终以一流的精神状态,一流的工作标准,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善于迎难而上,战胜一切困难,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任电影队长期间,被兰州军区命名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二等功,在任秘书科长期间,师在政治工作研究,群众工作被总政治部和兰州军区表彰,在任文化工作站站长期间,文化影视工作,为部队服务保障工作被总政文化工作站肯定表彰。他的一生平凡而伟大,光荣和神圣。
何站长我们永远怀念您!
(本文照片由唐拴怀、何媛媛提供)
作者简介:乔枥玮(曾用名:乔建军),1969年2月出生于甘肃玉门,1989年3月入伍,先后在兰州军84652部队直属队、兰州军区84602部队电影队、兰州军区84810部队政治部电影队、兰州军区84727部队政治处、酒泉军分区司令部、甘肃省军区司令部、兰州军区房管局第一房管所工作,2005年转业。助理政工师,中药学执业药师,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注册书法教师。
来源:拂晓哨位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