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岳嵩阳寺碑》刻立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年),是嵩山地区现存最早的佛教碑刻之一。碑文记载了北魏时期生禅师开建嵩阳寺、营造佛殿塔庙的功德,以及雕塑造像的经过,是研究南北朝佛教传播与寺院营建的重要实物资料。
文◎赵磊
《中岳嵩阳寺碑》刻立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年),是嵩山地区现存最早的佛教碑刻之一。碑文记载了北魏时期生禅师开建嵩阳寺、营造佛殿塔庙的功德,以及雕塑造像的经过,是研究南北朝佛教传播与寺院营建的重要实物资料。
该碑原立于嵩阳寺,后因唐高宗李治于麟德元年(664年)营建奉天宫,遂被迁移至会善寺戒坛旧址,至2005年复归嵩阳书院保存。
碑体形制宏大,碑首以六条盘龙交缠构成拱形佛龛,龛内浮雕独佛一尊,整体设计兼具宗教象征与艺术表现力。其雕刻工艺精湛,线条流畅,布局严谨,堪称中原石刻艺术的集大成者。
1988年,该碑与净藏禅师塔一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嵩山历史建筑群“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岳嵩阳寺碑》的形制结构体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典型特征。碑首的六龙盘绕造型,既继承了汉代碑首的螭龙纹传统,又融入了佛教元素的创新。龙爪扭结形成的佛龛中,独佛结跏趺坐,衣纹采用北魏流行的“曹衣出水”风格,线条紧贴躯体,凸显立体感。
碑阳上半部以大佛为中心,周围环绕小佛像及飞天浮雕,飞天姿态轻盈,衣带飘逸,展现了工匠对动态美的捕捉。
碑阴分十二层雕刻九十四尊佛像,每层佛像排列规整,虽历经风化,仍可辨其袈裟样式与手印差异,反映出北魏至东魏时期造像风格的演变。
碑侧浮雕缠枝莲花纹,枝叶繁密而不凌乱,刀法细腻,体现了中原地区植物纹样从简朴向繁复过渡的趋势。
其书法风格独具特色,结体方正宽博,笔画遒劲浑厚,兼融篆书圆转与隶书波磔,呈现出“隶楷交融”的过渡性特征。部分字形保留篆书遗韵,而横画则显隶书“蚕头燕尾”之态,这种杂糅现象反映了东魏时期书体演变的复杂性。
来源:梦雨来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