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幸福教育课堂 |(213)“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推介:皇姑区牡丹社区《童梦银辉学习圈》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3 21:46 2

摘要:近日,沈阳市有8个终身学习项目获评2025年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和2025年辽宁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为持续推进沈阳市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加强终身学习品牌建设,带动全市幸福教育进社区工作提质增效,携手助力打造更加幸福美好家园,现在全市范围内对获评

近日,沈阳市有8个终身学习项目获评2025年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和2025年辽宁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为持续推进沈阳市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加强终身学习品牌建设,带动全市幸福教育进社区工作提质增效,携手助力打造更加幸福美好家园,现在全市范围内对获评国家级和省级荣誉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进行推介宣传。

“童梦银辉学习圈”

2025年辽宁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牡丹社区地处沈阳市皇姑区北部,始建于1983年,与世界文化遗产北陵公园隔街相望,辖区面积0.29平方公里,居民总户数3094户,总人口10187人,其中60岁老年人近40%,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2019年,牡丹社区启动更新改造,通过补齐设施和服务短板,将老旧小区改造与完整社区建设充分整合。牡丹社区以党建为统领,以基层治理现代化为路径,以满足“一老一幼”需求为落脚点,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抓好“零事故、零案件、零纠纷”社区建设,开展“童梦银辉学习圈”幸福教育进社区行动。针对“一老一幼”已开设20余门课程,特色课程年均开展课程八百余场,累计服务2.8万余人次,形成“时段+群体+场景”三维教育生态,展现出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幼有所学,老有所为的新面貌。

一、项目内容与形式

(一)硬件焕新,文化赋能

牡丹社区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基础上,通过城市微更新激活闲置空间,将原锈迹斑驳的锅炉房焕新改造为“梧桐书房”,打造800㎡复合型书香空间,藏书6000余册并接入全区通借通还系统,构筑15分钟阅读圈。同步建设的牡丹艺术长廊与智能文体广场,将四季花景与智慧健身设施完美融合。创新打造的“创想实验室”内,既有可容纳50人的多媒体教室,更独家设置航空模拟飞行舱,通过VR技术重现老工业基地的航空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历史传承与科创教育的巧妙嫁接。完善了养老服务设施改造,将中医理疗、营养配餐等康养课程完美嵌入在社区养老机构中,彰显绚烂多彩的文化空间。

(二)党建领航,学聚力量

牡丹社区党委探索“党建+志愿服务+社会力量”模式,打造幸福教育课堂。社区党委根据自管党员、志愿者专长、兴趣爱好和服务意愿,划分15个网格,分类组建各具特色的8支党员志愿服务队;联合中航工业沈飞集团、航空实验小学的师资力量将航模课送进社区,敲开青少年探索航空的大门,点燃孩子的“航空梦”。与辽宁省教育厅开展合作共建活动,引入辽宁开放大学、沈阳开放大学、辽宁大学、鲁迅美术学院等专业化师资力量和高质量课程资源,促进教育内涵建设与规范化发展。形成三大讲师团队伍齐抓共建的联动机制,共同把握政策,力求工作精准到位。

(三)双轨并行,生态共育

1.需求精准测绘。构建“线上智能触达+线下网格深耕”立体化调研网络,通过社区热线、网格群、入户恳谈会、服务大厅需求墙及居民议事厅等多元渠道,开展教育需求普查,形成社区教育需求动态清单。绘制代际教育需求热力图,针对性开发“翰墨飘香”老年书法研习社、“心晴驿站”青少年心理辅导课,并创新开设“银青共学课堂”,由青少年担任老年数字扫盲课助教。

2.教育服务智慧配送。采用“你点我送”居民点单、教育送课的灵活模式,提供常态送课、专题送课、远程送课等多种形式,覆盖社区“最后一公里”。通过需求追踪与课程匹配的双向赋能机制,构建“需求发现-课程生成-效果反馈”教育服务闭环,形成可生长、可复制的社区教育新范式。

3.三维课程设置,提供精准课程供给。时序化服务,设置日常四点半课程、寒暑假课程以及日常课程,破解家庭教育时段性难题;分众化供给,针对儿童、老年群体开设不同类课程;双渠道融合教学,线上依托终身学习网打造“云课程超市”,线下建设手作工坊、户外拓展基地等8类场景,形成“24小时学习圈”;成果展示与反馈优化,通过成果展演、媒体宣传展示成效,建立满意度调查机制,定期收集居民反馈,调整课程内容和活动形式,形成可持续的社区教育生态。

二、项目特色与创新

(一)构建全龄化课程体系,托起“朝夕美好”

聚焦“一老一幼”群体需求,通过分层分类课程设计,打造“家门口”的多元化教育场景。

“幼有优学”:创新开设“四点半课堂”“学校放假·社区开学”等特色项目,融合航空模拟飞行、乐高编程、书画艺术等现代素养课程,为特困家庭、双职工子女提供课业托管与兴趣培养,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成长守护圈。

“老有颐学”:联动高校资源推出书法、合唱、非遗手作等文体课程,携手医学院校开展中医理疗、营养健康管理等康养服务,依托城市书房打造银龄读书会、智慧沙龙等精神共富平台。

“亲子共学”:设计垃圾分类实践课、自然探索营、“情绪魔法”亲子工作坊等互动课程,以寓教于乐方式促进代际融合,让教育温润家庭纽带。

(二)打造数字化助老体系,乐享“云端相伴”

依托辽宁终身学习网、辽宁有线电视等数字化平台,创新推出“老年大学专区”“长者云学堂”等特色板块,构建“课程超市+精准推送”的智慧学习模式。

资源体系化:整合“智慧助老”“健康养生”“声乐舞蹈”等8大主题3000余门精品课程,形成阶梯式课程资源包。

服务普惠化:累计服务超5000人次,实现“指尖点课→电视听课→社群研课”的全场景学习闭环 。

内容适老化:采用大字体界面、方言配音、慢速播放等适老设计,让科技更有温度。

(三)利用地域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符号”

牡丹社区立足“两多一特”资源优势(老党员多、劳模多、航空基因独特),创新构建“红色文化+工匠精神+航空报国”三维育人体系。

队伍赋能:组建“劳模工匠”“巾帼萤火”等特色志愿服务队,开展“劳模讲堂”“航空故事汇”等品牌活动。

精神传承:通过“航空精神展览馆”“工匠工作室”等载体,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劳动精神培育的常态化。

融合发展:将航空科创课程与历史传承相结合,开发“小小飞机工程师”“劳模带我学技艺”等特色研学项目。

三、项目效果及影响

(一)成效显著

1.解决民生需求

坚持需求导向,采用“线上智能触达+线下网格深耕”立体化调研网络精准把握需求,形成动态清单,以“你点我送”模式按需配送教育服务,形成“需求发现—课程生成—效果反馈”的教育服务闭环,构建按需提供课程与服务的社区教育新范式。

2.助力基层治理

通过“一老一幼”的幸福养老服务圈和幸福聪慧学堂圈的各项服务,将老百姓紧紧地团结在社区的周围,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让孩子们小有所托、小有所学、小有所乐。实现了基层稳则大局稳,基层安则社会安的和谐氛围,以“基层之治”夯实“中国之治”。

(二)影响广泛

1.政策落实与示范引领

针对“一老一幼”已开设20余门课程,特色课程年均开展课程八百余场,累计服务2.8万余人次,向居民发放学习资料共计3万余份。形成“时段+群体+场景”三维教育生态,通过线上及线下渠道,全面覆盖每个网格。

2.社区文化传承与创新

以地域特色文化航空精神为抓手,推动航空精神走进社区青少年生活;通过VR技术在“创想实验室”重现老工业基地的航空基因,实现历史传承与科创教育的融合,传承劳模工匠精神,践行“两邻”理念,增强了社区文化底蕴与凝聚力。

3.培育了“一老一幼”社区教育品牌

社区教育的各支队伍发挥特色,创新赋能,打造异彩纷呈的互动式学习场景,全面促进儿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提高老年人的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童梦银辉学习圈”社区教育优势品牌。

四、项目保障及措施

一是组织保障。在牡丹社区党委部署下,社区成立专项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组织协调辖区内各有关部门开展相关行动,形成社区全覆盖多方联动机制。

二是人员保障。组建社区八大志愿服务队,吸引社会力量组建专兼职、志愿者、学校教师三大讲师团。

三是场所保障。充分利用“梧桐书房”、艺术长廊、智能文体广场及养老空间,打造具有教学、自习、阅读、互动交流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学习空间,为居民提供稳定、舒适的学习场所。

供稿:沈阳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

皇姑区社区学院

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

编 辑 | 赵莹

设 计 | 宏坤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