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修复红树林 我国向全球贡献东方智慧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1 23:08 2

摘要:红树林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重要枢纽,是一种特殊的湿地类型,由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红树植物组成,为数以千计的生物提供了生存、觅食、繁衍的环境。同时,红树林拥有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支柱根自树干的基部长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使红树林可以在海浪的冲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鹭鸟成群飞翔、红树郁郁葱葱、满载着生蚝的渔船陆续靠岸……夕阳下的广东江门台山镇海湾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铺开了一幅和谐的绿美生态画卷,焕发着勃勃生机。

红树林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重要枢纽,是一种特殊的湿地类型,由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红树植物组成,为数以千计的生物提供了生存、觅食、繁衍的环境。同时,红树林拥有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支柱根自树干的基部长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使红树林可以在海浪的冲击下屹立不动,这些支柱根不仅支持着植物本身,也保护了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因具有防风消浪功能,红树林又被称为“海岸卫士”。

台山镇海湾红树林片区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保存最完整、连片面积最大的原生红树林之一,红树林面积达682.41公顷,这里正在建设成为广东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之一。2023年,台山市启动镇海湾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利用滩涂湿地种植本地优势树种,截至2024年底新营造红树林230公顷,构筑了长达30公里的红树林生态景观带。不久前,广东省林业局公布的2024年广东省省级重要湿地名录中,台山镇海湾红树林湿地是全省新入选的16处湿地之一。

“以前这里都是滩涂,光秃秃的,后来陆续种上了秋茄、白骨壤、海莲等各种红树。”指着面前一片茂盛的红树林,台山市深井镇护林员马锡立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的红树林面积逐渐恢复增加,鸟类也越来越多。尤其到了冬季,很多候鸟都来这里过冬栖息。

台山镇海湾红树林的保护修复是我国红树林保护修复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国在红树林保护与修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浙江等沿海省份,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和多方协作,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新路径。我国红树林面积目前已增长至3.03万公顷,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长的国家之一。

△红树木榄湿地 温琴 摄

加强顶层设计 保护“海岸卫士”

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带上特有的森林群落,在净化海水、抵挡风浪、保护海岸、改善生态状况、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世界上最富多样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珍贵的种质资源,是科学工作者研究植物耐盐抗性,改良盐碱地的良好材料。因此,红树林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红树林,是海岸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的《生态系统红色名录》,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红树林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危险,近20%的红树林处于高风险,被列为濒危或极度濒危。

资料显示,全世界红树林面积约1500万公顷,我国红树林面积仅占全球的0.2%。我国大陆红树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等5省区。在漫长的海岸线,一片片红树林如镶嵌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珍珠项链,美丽而迷人。

近年来,我国红树林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出台《湿地保护法》及其配套制度,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在广东深圳成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不断完善红树林保护修复标准体系,推动红树林碳汇纳入全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推动制定《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技术规程》《红树林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等红树林保护修复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全面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

△木榄萌发

△木榄之韵

2020年8月,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印发《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现有红树林实施全面保护。

各省区完善机制,高位推动红树林保护修复。广东将红树林湿地保护作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并纳入林长制主要考核指标体系,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红树林管理的通知》,打造广东省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成立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湛江、深圳等重要湿地区域实施红树林保护项目。广西将红树林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成立红树林资源保护评审委员会,印发《广西红树林造林修复技术指南(试行)》《广西主要红树林苗木培育技术指南(试行)》,设立红树林资源保护和监管工作机制,将红树林资源保护纳入林长制、湾长制、设区市年度绩效考评等考核内容,建立红树林巡护检查、综合执法和破坏行为举报等制度。福建出台了《沿海防护林条例》《海洋保护条例》《湿地保护条例》《生态公益林条例》等4部涉及红树林保护的地方法规。

为共同加强红树林保护,广东、海南、广西等三省(区)林业主管部门共同签署《加强粤桂琼红树林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四省(区)高级人民法院联合召开首次红树林司法保护研讨会,共同签署红树林司法保护合作协议。

2022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宣布将加强湿地保护的国际合作,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一年来,中国与相关缔约国和公约秘书处共同努力,向公约第六十二次常委会提交了红树林中心建设方案,得到了常委会的认可和批准。该区域动议通过后,将有利于我国通过公约平台与各缔约方密切合作,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的国际合作和对话交流,有力促进全球红树林保护修复及合理利用,不断扩大中心影响力。

2024年11月6日,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圳揭牌,首批18个成员国代表共同签署了成立协定。国际红树林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在红树林保护领域的成就得到了国际认可。中国将通过这一平台,深化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红树林保护行动,分享中国在红树林保护修复、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等方面的经验。

国际红树林中心是独立运行、非营利的政府间国际机构,是开放包容、共建互利的国际合作机制,面向《湿地公约》缔约方和其他有红树林分布的非缔约方国家开放。国际红树林中心旨在凝聚共识,推动制定全球红树林协同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开展红树林保护教育和科普宣传;深化合作,充分调动各国专家学者的积极性、能动性,协同推进科学研究、监测评估、人员培训、案例示范,分享重要信息和先进经验,带动红树林保护模式路径的创新;开展法律、制度、规则层面的合作交流,努力提升全球红树林协同治理水平,共创全球红树林保护的新纪元。

探索红树林保护的中国模式

我国红树林保护地分布在东南部滨海地带或海岛上,所在区域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人地矛盾冲突剧烈,土地开发压力极大。主要表现为:水产养殖、港口和码头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等对红树林及其适生地块需求旺盛。因此,对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红树林生态系统也出现比较严重的破碎化。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37种红树植物的50%处于不同程度的珍稀濒危状态,海南海桑和卵叶海桑的野外个体数不超过100株。同时,人为干扰导致红树林矮化、稀疏化及生物多样性下降,尤其是掘穴动物蟹类栖息密度的下降减少了土壤氧气供应,不利于红树植物生长。目前,我国红树林湿地生境退化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红树林群落退化、生境破碎化、栖息地质量下降和生态功能降低。目前,低矮的白骨壤林和桐花树林占据了中国红树林的主体。我国红树林还面临污染、过度捕捞和采集、外来生物入侵等主要威胁。

面对这样的红树林保护修复现状,各地因地制宜、各显其能,开展红树林的保护修复工作。

“我们突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计划结合‘海堤+红树林’方式再造104公顷红树林,修复人工海岸线。”台山镇海湾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负责人蔡文炘称,当地正探索结合碧道、古村、温泉、深井蚝等元素,推动建设“红树林生态保育+生态养殖耦合+生态旅游”多功能综合发挥的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

台山市依托优质的红树林资源,进一步深化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其中,深井镇整合盘皇岛生态旅游资源、深井碧道一河两岸自然风光和台山县人民政府成立旧址等资源,打造“红色+绿色”红树林生态旅游特色小镇。

“我们的生态环境越来越美,连片的红树林和各种珍稀鸟类,吸引了更多游客的到来。”台山市深井镇小江村党委第一书记阮创业表示,现在,很多华侨回到台山,都会到深井镇品尝深井蚝、游览“打卡”红树林,切实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

在深圳湾海陆交界处,白骨壤、桐花树、木榄等红树植物浸淹在海水中。水里,鱼虾游弋。滩涂上,米氏耳螺、招潮蟹、弹涂鱼等底栖生物安家落户。以福田红树林湿地为核心的深圳湾,是全球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驿站和越冬地,每年有近10万只候鸟在此栖息。

“去年我们观测到一只铁嘴沙鸻,经过充足休息补给,离开深圳时它的体重已将近110克,非常可爱!”说起候鸟,志愿者小李难掩喜爱之情。

“红树林为鸟类提供了粮仓。”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琼介绍,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灵魂,鸟类愿不愿意来到深圳湾、在这里吃得好不好,是评估红树林生态系统是否完善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为大力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深圳因地制宜开展了一批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人工种植红树林、营造鸟类栖息滩涂等措施,自2020年以来已完成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25.72公顷。“保护红树林其实就是在保护全球生态系统。”深圳大学大湾区红树林湿地研发中心研究员周海超表示,红树林是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集中的资源宝库,其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价值。

近两年来,海南东寨港(三江湾)持续做好生态修复,清退了养殖塘2680亩,新种红树林1600亩,椰林生境改善1020亩,鸟类生境改善工程300亩、水生动物生境改善工程780亩、抚育红树林(幼年林)2815亩,清除了三叶鱼藤、团水虱等有害入侵生物,提高了红树林幼年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截至目前,东寨港(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已完成工程总进度的90%,有效恢复了该区域的自然潮汐,红树林滩涂、生态潮沟等栖息地的营造,为候鸟迁徙提供了良好的越冬栖息地和食物补给地,许多鸟类纷纷来此“安家”。

时值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广西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出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白鹤的身影。这是该保护区首次观测记录到白鹤。得知这个好消息,北海市众多鸟类爱好者无比兴奋:“这说明保护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

北海市现有湿地总面积16万余公顷,其中红树林面积4703公顷,内含我国大陆海岸结构最完整、群落最典型的红树林生态系统,约占广西红树林总面积的44.2%,居广西首位。近年来,北海市加强跨省、跨地市协作,合力保护红树林湿地,成效明显。

△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

2024年,北海市检察机关通过一体履职、综合履职推动营造、修复红树林5707亩,清理各类海洋垃圾905吨,清理外来入侵物种5200亩,推动落实各类资金7600万元用于红树林生态修复。

这样的例证,在我国红树林保护修复实践中还有很多。

在海南,早在2014年,海口市人大常委会就出台《关于加强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的决定》,将红树林湿地总体保护和控制范围由5万多亩增加至12万多亩。同时,建立巡护检查制度,严厉打击保护区内非法猎捕、捕捞、毁林占地等行为。在广东,深圳红树林总面积296.18公顷,62.56%已划入自然保护地实施严格保护。在福建,通过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科学评估适宜恢复区域,采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优先选用本地树种进行红树林修复。晋江市更是通过采取多种生态修复技术,由海向陆形成了红树林、潮沟、光滩交错的多层级生态安全格局。

在保护修复行动中,现代科技得到更加广泛应用。广东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红树林地等重要湿地区域开展不定期湿地变化图斑核查工作,建立湿地监管台账机制,对湿地变化图斑进行现场督导和定期回访,确保整改修复成效。广西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红树林监管体系,建成红树林监测与管理平台,对全区15.9万亩红树林实施全覆盖、网格化智慧监管,重点监管区域实现“实时可视”。福建加强部门协作,运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加强红树林巡护监测,在漳江口、长乐闽江河口等自然保护区建立视频监控系统,推广使用巡护App,加强红树林保护、巡护和监测。

△东寨港红树林 冯尔辉 摄

近年来,红树林面积实现稳步增长,各地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取得明显实效,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红树林保护模式,推动红树林保护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特别是近20年来,不断加强红树林保护,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海洋公园等多种形式的红树林保护区;同时,加强红树林的营造和修复,近五年累计营造红树林8800多公顷、修复红树林8200公顷。目前我国红树林面积已达3.03万公顷,较本世纪初增加了约0.83万公顷,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加大对红树林整体保护的力度,多数红树林区域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和纳入自然保护地,建设项目占用和违法破坏红树林的情况明显减少,红树林得到有效保护。随着红树林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我国红树林面积稳步增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也不断提升。此外,随着持续完善红树林保护法律制度,创新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健全红树林监测评估体系,红树林保护修复科技水平和监管能力将得到稳步提升。

《绿色中国》 A(上半月) 2025年02月号

来源:绿色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