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最强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全部组件建造,可控核聚变机遇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3 22:35 2

摘要: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完成全球最大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建造,标志着可控核聚变工程化进程进入实质性阶段。该系统由中心螺线管(13特斯拉磁场,地球磁场28万倍)和环形极向场磁体组成,总重3000吨,可约束1.5亿℃等离子体,为2035年实现500MW聚变能输

一、技术突破与产业意义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完成全球最大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建造,标志着可控核聚变工程化进程进入实质性阶段。该系统由中心螺线管(13特斯拉磁场,地球磁场28万倍)和环形极向场磁体组成,总重3000吨,可约束1.5亿℃等离子体,为2035年实现500MW聚变能输出奠定基础。

核心意义

1、商业化临界点临近:若ITER在2035年实现能量增益Q>10(输出能量为输入10倍),将触发全球示范堆(DEMO)建设潮,带动万亿级设备投资。

2、技术验证突破:超导磁体在极端低温(-269℃)下的稳定运行验证了磁约束聚变可行性,低温系统(如氦制冷机)、超导材料等环节技术壁垒显著。

3、政策与资本共振:中国“十四五”规划将核聚变列为重点,美国、欧盟等同步加速商业化布局,全球市场规模预计2035年突破10万亿美元。

二、产业链核心赛道与标的梳理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分为上游材料/设备中游集成/工程下游能源运营三环节,以下为关键赛道及标的:

1、超导材料:技术壁垒最高环节

西部超导:全球唯一实现铌钛(NbTi)超导线材全流程自主可控,年产能2000吨,ITER磁体核心供应商,技术参数国际领先。

永鼎股份:全球唯一量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临界电流密度500A/mm²),成本较国际低60%,与ITER签订10年供货协议,2024年超导业务营收增长80%。

2、磁体与真空系统:聚变堆核心组件

融发核电:国内唯一核一级设备制造商,独创“磁体-真空室”一体化焊接技术,ITER真空室模块订单18亿元,2025Q1净利润同比增307.8%。

海陆重工:ITER认证的D型双层真空室制造商,耐热负荷达30MW/m²(超国际标准20%),订单总额18亿元,军工领域延伸打开百亿市场。

3、特种设备与能源转换

雪人股份:氦气压缩机核心供应商(-271℃百瓦级制冷技术),参与ITER及国内BEST项目,市占率超70%,2025年订单预期5-7.5亿元。

国光电气:ITER偏滤器及包层系统供应商,耐温性能达2000℃,技术参数国际领先,2025Q1新增订单占比提升至5%。

4、电力传输与热管理

鑫宏业:ITER全球电缆招标唯一中标企业,核级电缆耐辐射性能超切尔诺贝利事故环境100倍,技术壁垒稀缺。

东方钽业:聚变堆中子反射层用铍材料核心供应商,技术稀缺性强,订单随ITER建设放量。

三、市场空间与投资策略

短期催化:ITER设备招标(2024年合肥BEST项目超70项招标)、国内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建设加速。

长期空间:单座实验堆投资超百亿,商业化堆衍生燃料循环、废热利用等需求,2030-2035年全球市场规模或达3万亿美元。

配置建议

优先技术领先标的:超导材料(西部超导)、真空系统(融发核电)、低温设备(雪人股份)。

关注订单确定性:ITER供应链企业(海陆重工、国光电气)及国内实验堆核心供应商(哈焊华通)。

风险对冲:同步布局惯性约束聚变(炬光科技)等替代技术路径。

四、风险提示

1、技术不确定性:ITER需突破Q>10阈值,研发周期长,失败风险高。

2、政策波动:多国合作项目易受地缘政治影响,成本已超支50亿欧元。

3、估值泡沫:当前产业链公司平均PS超20倍,需警惕订单落地不及预期引发的回调。

数据来源:财联社、华泰证券、光大证券等研报,A股行情数据截至2025年5月23日。

(免责声明:以上相关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交流参考使用,不构成市场投资买卖操作依据。据此操作,盈亏自负,风险自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来源:看见价值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