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CBA总决赛G6最后时刻,广厦118比115,时间还剩最后48秒。最后时刻,一道优美的弧线,一记3分球,最后23.5秒,广厦121比115领先!彻底杀死了比赛!
广厦夺冠功臣吉林人朱俊龙的成长故事——从青训替补到冠军核心的淬火之路!
当CBA总决赛G6最后时刻,广厦118比115,时间还剩最后48秒。最后时刻,一道优美的弧线,一记3分球,最后23.5秒,广厦121比115领先!彻底杀死了比赛!
而投进这一杀死比赛关键球的就是来自吉林年轻的朱俊龙,CBA总决赛G6,广厦男篮客场击败北京男篮,系列赛战至4-2夺得新赛季的总冠军。此役朱俊龙的表现非常出色,30分钟交出7中4(3分5中4,罚球4中4)得到16分7篮板2助攻2抢断的数据,且在第四节的决战时刻,朱俊龙命中3分+2罚全中杀死比赛的悬念,以广厦能在客场G6完成夺冠的层面,朱俊龙稳定投射和防守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一员,他还在此役承担了大量的防守任务。
就是这样一个少年,在他的篮球成长之路上,也是一路坎坷,那么,这个少年是走的怎样一条从青训替补到冠军核心的淬火之路呢?
寒地少年:冻土上萌芽的篮球梦
1999年寒冬,长春市某普通小区的露天篮球场上,一个身高明显超出同龄人的少年正反复练习着擦板投篮。零下20度的低温让篮球表面结出冰碴,朱俊龙却始终记得王富教练的话:"东北球员的硬气,是从对抗严寒开始的。"这位吉林青训名帅不仅纠正了他"直臂投篮"的习惯,更在雪地折返跑中锤炼出他独特的对抗能力。当北京奥神俱乐部解散的震荡波及全国青训体系时,这个来自东北的16岁少年带着30公斤行李南下杭州,在广厦青训营的全国选材战略中找到了新的土壤。
蛰伏岁月:在夹缝中生长的荆棘
2019年的广厦更衣室里,新人朱俊龙的储物柜永远摆着两双球鞋——一双训练用,一双比赛用。时任主帅李春江对嫡系球员的偏爱,让这位潜力新星在首个赛季仅获得场均7.3分钟的碎片化出场时间。某次队内对抗赛后,助理教练李玉林发现他仍在加练底角三分,忍不住感慨:"这小子眼里有团火。"命运的转折出现在2020年12月,随着李春江辞职,新任少帅王博在训练中注意到朱俊龙对战术板异乎寻常的专注。当赛季对阵广东的焦点战,临危受命的他单场抢下4个前场篮板,用搏命式的防守撕开了职业生涯的突破口。
淬火时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023年4月18日的东莞篮球中心,朱俊龙在更衣室弯腰系鞋带的动作突然停滞——腰部旧伤复发的剧痛让他瞬间冷汗浸透球衣。队医的劝阻声中,他注射封闭针剂重返赛场,用连续两记遮天蔽日的封盖扼杀了广东队的绝杀企图。"那是我职业生涯的分水岭,"他在后来的回忆道,"疼痛教会我如何用脑子防守。"这种淬炼出的比赛智慧在2025年总决赛G6达到巅峰:当北京队祭出缠死战术锁死孙铭徽时,朱俊龙在第四节连续三次利用无球跑动创造出手空间,终场前1分07秒的底角三分划出完美弧线,将广厦男篮送上荣耀之巅。
沉默的翅膀:家庭与时代的双重托举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CBA新科冠军成员的篮球之路始于一次家庭会议。初中班主任至今保存着朱俊龙的退学申请,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我要打职业,给爸妈买带电梯的房子。"当青训补贴成为这个工人家庭的重要收入时,母亲王亚娟自学营养学,用东北酸菜搭配杭州笋干,为儿子调理出适应南北气候的体质。这种沉默的付出塑造了朱俊龙独特的职业态度:在社交媒体时代,他是少数拒绝直播带货的顶流球员,却连续三年自费组织长春留守儿童篮球训练营。
从吉林冻土到钱塘江畔,朱俊龙的故事超越了单纯的体育励志叙事。当他在颁奖典礼上用冠军鼎反射霓虹时,倒影中既有中国篮球青训体系转型升级的轨迹,更映照出"浙世代"运动员对竞技本质的坚守——在这个数据爆炸的时代,总有人选择用汗水而非流量铸造传奇。正如广厦总经理缪寿守所言:"小朱让我们相信,纯粹的热爱依然能击穿所有质疑。"
来源:我不是孔子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