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突然鼻子一酸。这位上海滑稽戏“双字辈”的最后一位老先生走了,带走的不只是几代人的笑声,更是属于阿拉上海宁的独家记忆。有人说:“李青一走,上海滑稽戏的戏台子,彻底空了。”这话听着扎心,可细想想,好像真是这么回事儿……
刷到李青去世的消息,突然鼻子一酸。这位上海滑稽戏“双字辈”的最后一位老先生走了,带走的不只是几代人的笑声,更是属于阿拉上海宁的独家记忆。有人说:“李青一走,上海滑稽戏的戏台子,彻底空了。”这话听着扎心,可细想想,好像真是这么回事儿……
黄金时代:弄堂口的笑声能飘三条街
老上海人谁没听过“双字辈”的大名?姚慕双、周柏春两位大师收下的徒弟,个个都是“角儿”——小慕双、吴双艺、童双春、李青……这些名字,在八九十年代的上海滩,比现在的流量明星还火!
那时候,滑稽戏有多热闹?剧团去工厂、农场演出,观众能把舞台围得水泄不通。台下的爷叔阿姨们嗑着瓜子、拍着大腿,被台上演员的“上海闲话”包袱逗得前仰后合,笑声能飘出三条街。电视机前更是万人空巷,只要滑稽戏节目一开播,弄堂里连打牌的声音都没了,全是此起彼伏的笑声。
滑稽戏为啥这么火?接地气啊!演员们把弄堂里家长里短、菜市场讨价还价的事儿,编成段子搬上舞台。什么“王伯伯”“张阿姨”的故事,听着就像发生在自家隔壁。再配上夸张的表情、魔性的方言,就算不识字的阿婆,也能笑出眼泪。
从顶流到“冷宫”:滑稽戏咋就不香了?
千禧年一过,曾经火遍上海滩的滑稽戏,突然像被按下了暂停键。节目停播的停播,转型的转型;演员们有的跑去电视台当“花瓶”,有的天天在广告里吆喝海参、保健品。打开电视,曾经逗得大家直不起腰的滑稽戏演员,张口闭口都是“侬晓得伐,这个东西老灵额”,看得人直摇头。
为啥曾经的“弄堂顶流”,如今沦落到这步田地?说白了,没跟上时代的节奏。当相声玩起了跨界综艺、脱口秀靠着犀利段子出圈,滑稽戏还守着老一套。年轻人刷短视频都要倍速,哪有耐心坐下来听一场慢悠悠的方言戏?再加上传承断层,“双字辈”逐渐退场后,新生代演员里,能扛起大梁的没几个。
更扎心的是市场的变化。以前滑稽戏是上海人的“快乐源泉”,现在相声、脱口秀、音乐剧扎堆,连剧场都被占了大半。走在南京路,脱口秀小剧场门口排着长队,滑稽戏场馆却门可罗雀,只剩白发苍苍的老观众还在坚守。
散场的不只是戏台,更是一代人的青春
有人说,滑稽戏的衰落是必然。在快节奏的时代,这种慢悠悠、带着浓厚地域色彩的艺术形式,注定会被淘汰。可对阿拉上海宁来说,滑稽戏不只是一门艺术,更是刻进骨子里的乡愁。
还记得小时候,跟着爷叔坐在弄堂口,听收音机里播滑稽戏;周末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姚周两位大师的经典段子;和小伙伴学滑稽戏里的口头禅,一句“帮帮忙哦”能笑一整天……这些回忆,随着“双字辈”的离去,也慢慢成了“老黄历”。
李青走了,上海滑稽戏的最后一盏灯灭了。但那些留在磁带里、电视画面里的笑声,永远不会消失。或许有一天,会有新的形式接过滑稽戏的接力棒,用更年轻的方式,把阿拉上海的故事、上海的幽默,讲给更多人听。只是这一场陪伴了几代人的大戏,终究还是到了散场的时候。散场的钟声响起,你,愿意为它鼓鼓掌吗?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