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ASCO 前列腺癌领域精彩内容抢先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3 23:03 2

摘要:2025年5月30日- 6月3日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即将召开。本次大会以“驱动知识转化为行动:创建更美好的未来”为主题,旨在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实践的转化进程。前列腺癌(PC)领域呈现多项极具潜力的临床研究成果,现将重磅研究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2025年5月30日- 6月3日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即将召开。本次大会以“驱动知识转化为行动:创建更美好的未来”为主题,旨在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实践的转化进程。前列腺癌(PC)领域呈现多项极具潜力的临床研究成果,现将重磅研究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5109 55岁以下人群前列腺癌全球死亡趋势洞察:全球疾病负担分析2021

背景

PC是男性中最常见的非皮肤恶性肿瘤,且在55岁以下人群中诊断率日益升高。这一较年轻群体常面临更具侵袭性的疾病进程及更高的转移风险,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家族史以及种族因素密切相关。

方法

通过系统收集《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2021)》中 20-54 岁年龄组的关键指标数据,包括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寿命损失年(YLL)和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YLD),进一步分析了204个地区的全球评估数据和分层数据,来评估1990年至2021年间平均年百分比变化(AAPC)及其95%置信区间(CI)。

结果

1990-2021年期间,20-54岁人群中共发生206612例PC相关死亡病例。在此期间,全球范围内,20-54岁人群的PC发病率从每10万人中0.82例上升至1.55例,年均AAPC为2.03(CI:1.65-2.41,p

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为立陶宛、百慕大和澳大利亚,而越南、不丹和阿尔及利亚的发病率最低。佛得角的PC发病率显著上升(AAPC=7.26,CI:6.80-7.72,p

1990年至2021年间,全球20-54岁人群的PC死亡率从每10万人中0.37例略微上升至0.41例(AAPC=0.20,CI:0.07-0.32,p=0.003)。佛得角(AAPC=4.24,CI:3.89-4.58,p

在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伤残损失生命年(YLD)和寿命损失年(YLL)方面,佛得角、赞比亚和韩国增幅最大,而索马里、瑞典和卢森堡则出现显著下降。

结论

20-54岁年轻PC患者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同时YLD、DALY和YLL等疾病负担指标也呈上升趋势。非洲国家的PC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显著升高,而欧洲国家则出现下降。这可能归因于筛查体系缺失和治疗资源不足。在过去30年间,全球该年龄段PC的发病率和患病率近乎翻倍。未来研究应聚焦区域差异,并制定策略以减轻该疾病对较为年轻人群的影响。

e17164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指尖血筛查:即时检测(POC)方法的初步验证

背景

PC是美国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与白人男性相比,黑人男性的PC发病率更高、确诊年龄更早,且PC特异性死亡率也更高。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易感性、社会经济因素(如医疗资源可及性)等。近期PSA筛查指南建议黑人群体从40岁开始接受筛查。然而研究表明,该人群对PSA筛查建议的依从率极低。因此开发一种可在社区实施的低成本、快速的筛查工具,有望提升黑人男性的PSA检测率。

方法

本研究研发了一种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即时检测层析试纸条,该试纸条基于免疫层析原理,通过tPSA浓度梯度产生差异化的信号强度,并采用商用便携式试纸条读取仪(Cube),基于检测线与对照线信号强度比值(TC比值)来定量PSA。在一项经伦理审查委员会(IRB)批准的前瞻性研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为已接受标准PSA检测(结果介于0.1-20 ng/ml)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的男性。具体操作流程为:采集50 μL指尖血样本后,与150 μL缓冲液(成分为1×PBS、1% BSA、1% Tween-20)充分混匀,取100 μL混合液注入芯片加样孔,20分钟后读取TC比值,并与CLIA认证实验室检测的静脉血PSA值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评估两种检测方法结果的相关性,同时以静脉血PSA检测结果(按4 ng/ml临界值进行二分法分组)作为金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确定TC检测的最佳临界值,并基于约登指数最大化原则优化检测的敏感度与特异度。

结果

针对30例男性受试者的指尖血PSA与静脉血PSA检测结果进行散点图分析,其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达0.89(95%CI:0.78-0.96)。采用二分法分类(以4 ng/ml为临界值:PSA

结论

本研究数据证实,PSA即时检测(POC)作为筛查PSA≥4 ng/mL的工具是可行且准确的。检测阳性者可转诊至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后续评估。PSA POC作为一种便捷经济的替代性筛查手段,可在社区场景中有效识别PSA升高人群,从而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研究团队计划后续在社区理发店等场所开展PSA筛查,以验证该设备的筛查效果。

5000

CAN-2409+前体药物联合标准治疗外照射放疗(EBRT)治疗初诊局限性PC的III期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

背景

中高危局限性前列腺癌(PrCa)的标准治疗(SoC)包括手术或EBRT±雄激素剥夺疗法(ADT)。接受EBRT治疗的男性中,近30%会出现复发,需接受ADT和挽救性治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CAN-2409是一种编码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与口服抗病毒药物伐昔洛韦(前药)联用可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从而实现对肿瘤抗原的免疫应答及长期肿瘤控制。

方法

这项Ⅲ期、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PBO)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对象为计划接受EBRT±短程ADT(<6个月)的PrCa患者(NCT01436968)。745 例患者按2:1的比例随机分配(496例患者接受CAN-2409+前药治疗,249例患者接受PBO+前药治疗),并根据NCCN风险组和ADT使用情况进行分层。进行3次前列腺内注射CAN-2409(5x10¹¹v/2mL)或PBO,每次注射后给予14天的前药治疗。随访包括EBRT两年后进行前列腺活检。主要终点是无病生存期(DFS),定义为意向治疗人群从随机化至PrCa复发(局部/区域进展或远处转移)或死亡的时间。中位随访时间为50.3个月。该研究在FDA授予的特殊方案评估(SPA)下进行。

结果

CAN-2409 治疗使PrCa复发或死亡风险降低了30%(中位DFS:未达到 vs 86.1 个月,p=0.0155,HR=0.7)。PrCa特异性DFS(排除非PrCa相关死亡)显示出更显著的效果,CAN-2409组与PBO组相比,无病进展风险 降低了38%(p=0.0046;HR=0.62)。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的次要终点包括:CAN-2409组达到PSA最低值的患者比例高于PBO组(67.1% vs 58.6%,p=0.0164);以及2年活检时病理完全缓解率高于PBO组(80.4% vs 63.6%,p=0.0015)。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寒战(33.4% vs 8.6%)、流感样症状(30.5% vs 13.8%)和发热(25.1% vs 3.9%),且多为1-2级且具有自限性。两组严重不良事件(SAE,5.8% vs 7.3%)和治疗相关SAE(1.7% vs 2.2%)发生率均较低。

结论

这项随机、双盲、Ⅲ期临床试验中,在标准治疗EBRT±ADT方案中联合CAN-2409后,显著降低了PrCa复发或死亡的风险,且未显著增加毒性。这些数据表明,CAN-2409可能是20多年来首个针对PrCa患者的潜在新疗法。

5002

经雄激素受体通路抑制剂(ARPI)强化治疗的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患者在治疗6-12个月后PSA>0.2的预后意义:基于IRONMAN注册研究的一项多国真实世界分析

背景

III期研究事后分析显示,接受雄激素剥夺疗法(ADT)和ARPI治疗的mHSPC患者中,PSA>0.2 ng/mL的患者预后不良,但以下问题仍不明确:1) 何时应基于PSA阈值判断预后意义;2) PSA阈值在真实世界跨国数据中是否存在差异。IRONMAN(国际晚期前列腺癌男性注册库)前瞻性纳入了来自16个国家的mHSPC患者,为研究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大型数据集。

方法

本研究纳入IRONMAN登记研究中接受ADT、ARPI±多西他赛治疗且有PSA数据的mHSPC患者。在治疗开始后6个月和12个月(主要分析)时,将PSA分为3个层级(>0.2、0.02-0.2和<0.02ng/ml)。构建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用于校正疾病特征后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以治疗12个月后的患者情况来评估不同PSA分层的条件性OS和PFS。

结果

在IRONMAN入组后,1288例患者于90天内接受了ADT和ARPI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关键特征包括:中位年龄70岁,69.5%为新发转移性肿瘤,59%为Gleason评分8-10分,73%为白种人,8.2%为黑种人,1.5%为亚裔,7.3%为肺转移,3.4%为肝转移,53.2%的患者来自美国/加拿大以外的中心。强化治疗药物包括:醋酸阿比特龙(576例,44.7%)、阿帕他胺(283例,22.0%)、达罗他胺(135例,10.5%)或恩杂鲁胺(294例,22.8%),122例(8.7%)患者在ADT+ARPI治疗的基础上还接受了多西他赛治疗。

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PSA分别为:<0.02 ng/mL(10%,21%);0.02-0.2 ng/mL(41%,45%);>0.2 ng/mL(49%,34%),其中治疗6个月后PSA>0.2ng/ml的患者有70%在治疗12个月后仍保持该PSA水平。治疗12个月的疗效数据详见表格,PSA>0.2 ng/mL组的3年总生存率显著低于PSA<0.02 ng/mL组(45.3% vs 92.7%,p

结论

IRONMAN研究通过大规模真实世界数据,证实了接受6-12个月ADT+ARPI治疗后,PSA>0.2 ng/mL的mHSPC预后不良,这些患者可作为未来试验中强化治疗的目标。相反,6-12个月时PSA

5003

基于PTEN失活转录组分类预测转移性前列腺癌(mPC)起始使用多西他赛联合ADT的生存获益:STAMPEDE研究的辅助探索

背景

多西他赛(Doce)对转移性(M1)PC有效,但疗效存在差异。尽管Doce联合雄激素治疗可以改善总生存期(OS),但并非对所有患者都适用。既往有报道过 mRNA Decipher 检测可以预测 Doce 的获益。本次大会中报道了使用转录组数据来探究临床结局与生物学通路差异之间的关联。

方法

基于STAMPEDE研究方案(2005 年 10 月至 2014 年 1 月)中临床认证的前列腺肿瘤实验室生成的转录组数据,来评估PTEN失活状态(采用既往建立的特征谱定义:Liu et al JCI,2021 年;活性评分≤0.3为激活,失活> 0.3)和 Decipher 评分(高> 0.8,低≤0.8),这些转录组数据来自于1:1随机分配到 ADT vs ADT + Doce +/- 唑来膦酸 (ZA)组或 ADT vs ADT + Abi(醋酸阿比特龙 + 泼尼松)组的M1患者(pts)。构建Cox 生存模型,分析治疗方案分配和 PTEN 活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调整变量包括年龄、 WHO PS、ADT治疗前PSA水平、Gleason评分、T分期、N分期(N0/N1)、转移负荷(按CHAARTED标准分为高[HV]或低[LV])。使用偏似然比检验假设。主要终点是OS。

结果

通过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832例M1 PC患者构建了转录组图谱,该队列与完整的M1试验队列(N=2224)没有显著差异。其中研究队列中657(79%)例患者已报告死亡事件。50%的肿瘤被定义为PTEN失活(N=419)。PTEN mRNA 评分在HV组和LV组相似 (p=0.310)。在ADT+Abi组,PTEN失活与较短的OS有关 (N=182;HR=1.56,95%CI:1.06-2.31),但在ADT+Doce+/-ZA组未观察到此关联(N=279;HR=0.93,95%CI:0.70-1.24)。

研究发现PTEN失活与Doce治疗敏感性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有力证据(p=0.002):PTEN失活患者能从Doce治疗中获益(HR=0.57,95% CI:0.42-0.76),而PTEN激活患者则无明显获益(HR=1.05,95% CI:0.77-1.43)。这在LV患者(N=244;PTEN失活:HR=0.53,95% CI:0.33-0.86;PTEN激活:HR=0.82,95% CI:0.48-1.40)和HV患者(N=295;PTEN失活:HR=0.59,95% CI:0.39-0.88;PTEN激活:HR=1.23,95% CI:0.83-1.81)中是一致的。在随机分配到 Abi 的患者中,治疗效果是一致的(PTEN失活: HR=0.52,95% CI 0.36-0.73;PTEN激活:HR=0.55,95% CI:0.39-0.77;p=0.784)。据估计,对于PTEN失活和高Decipher评分的患者,联合使用Doce可降低死亡风险45%(HR 0.55,99% CI:0.34-0.89)。

结论

ADT联合Doce治疗可将高Decipher评分和PTEN失活的PC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 45%。在ADT+Abi+Doce三联疗法的患者中也应该进行生物标志物分析。

5096

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真实世界的患者特征、治疗模式及总生存:基于PTEN状态的分析结果

背景

抑癌基因PTEN功能的缺失与晚期PC复发风险增加及临床预后不良相关。目前对mHSPC患者中PTEN的流行病学,不同PTEN突变状态的患者特征、治疗模式和生存结局的了解有限。

方法

这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使用Flatiron Health-Foundation Medicine匿名化处理后的mPC基因组学数据。研究纳入了2018年1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确诊为mHSPC且接受了实体肿瘤全基因组分析的男性患者。携带PTEN基因突变的患者被分为PTEN-纯合缺失(定义为拷贝数变异[CNV]=0)或PTEN-突变(CNV=1,病理性的短变异改变或重排)。未携带PTEN突变的患者被分类为PTEN-未突变。对患者特征及治疗模式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 Kaplan-Meier 法评估不同 PTEN 状态患者的真实世界总生存期(rwOS,未校正)。

结果

纳入1630例患者中,39.8%的患者携带PTEN突变(PTEN纯合缺失23.2%;PTEN突变16.6%)。总体而言,患者大多为非西班牙裔白人,确诊为mHSPC时平均(标准差)年龄为69(9.1)岁。初诊时,66.7%的患者Gleason评分为8至10分,68.1%的患者为转移性疾病。转移性疾病诊断时,PSA水平(ng/mL)的中位(四分位间距,IQR)在PTEN纯合缺失(47 [9-193])和PTEN突变(42 [11-157])亚组低于PTEN非变异型(68 [15-337])亚组。 与PTEN突变(9.6%)和PTEN未突变(10.3%)组相比,PTEN纯合缺失(6.1%)组中BRCA突变发生率较少。其他患者的特征在PTEN不同突变特征组之间基本相似。在所有PTEN组中,最常见的一线治疗方案为单独使用ADT和雄激素受体抑制剂(ARPI)联合ADT。PTEN纯合缺失组的中位(95% CI)真实世界总生存期(rwOS,月)为29.0(24.1-33.6)月,PTEN突变组为32.7(27.8-37.9)月,PTEN未突变组为42.3(38.7-46.0)月。与未携带PTEN基因突变的患者相比,携带PTEN基因突变的患者生存概率更低。

结论

在mHSPC患者中,尽管不同PTEN基因状态的患者特征和治疗模式相似,但携带PTEN基因突变患者的总生存较未携带PTEN基因突变的患者更差。

5094

根据疾病负荷,体系/胚系同源重组修复(HRR)突变对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预后的影响

背景

既往报道表明HRR基因突变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中的意义,但其在接受当前标准治疗的 mHSPC 患者中的作用尚未明确。在此我们报告了体系/胚系HRR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以及按CHAARTED疾病负荷标准对mHSPC患者分层后,BRCA/HRR基因突变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研究纳入了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确诊的符合条件的mHPSC患者,他们均接受了配对体系/胚系DNA测序。超过一个HRR基因突变的患者按照BRCA、非BRCA、HRR非BRCA或非HRR基因突变进行分层。所有亚组均分析报道了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至去势抵抗时间(TTCR)和OS结果。研究使用逆概率加权(IPTW)建立统计模型,校正治疗模式和其他基线后,评估了HRR突变与预后之间的关系。

结果

在556例患者中,69例患者(12.4%)携带 BRCA1 和/或 BRCA2(BRCA)基因突变,90例患者(16%)携带 HRR 非 BRCA 基因突变。451例患者(81.1%)为新发mHSPC,根据CHAARTED标准和常规影像学结果,306例患者(55%)为高瘤负荷(HV),250例患者(45%)为低瘤负荷(LV)。44.8%的患者接受了雄激素剥夺疗法(ADT)+雄激素受体通路抑制剂(ARPi)治疗,30.4%接受了多西他赛(Doc)+ADT治疗,11.3%接受了ADT+ARPi+Doc治疗,只有13.5%的患者仅接受 ADT 单药治疗。调整后各亚组间患者基线特征和治疗分布基本相似。

IPTW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亚组中,BRCA突变患者的rPFS、TTCR 和 OS 均显著短于非 BRCA突变 患者(附表)。BRCA突变患者与HRR非BRCA突变患者相比也观察到了类似的显著生存差异,但在HRR非BRCA突变和非HRR突变患者之间没有观察到具有临床意义的生存差异。

结论

在接受二联、三联疗法或ADT单药治疗的高瘤和低瘤负荷mHSPC患者中,BRCA基因突变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

5007

一项多中心、随机、研究者发起的2期ETCTN研究,比较奥拉帕利+镭-223与镭-223单药在伴有骨转移 (BM) 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患者中的疗效(COMRADE):初始疗效和生物标志物分析

背景

镭-223 是一种发射α射线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改善伴有BM的CRPC患者的总生存期(OS)。PARP抑制剂与放射治疗显示出协同作用。在1期研究中确定了奥拉帕利 (200mg每日两次)+镭-223(55 kBq/kg IV q4w x 6 次)作为2期研究推荐剂量。本次报告了2期研究结果(NCT03317392)。

方法

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奥拉帕利+镭-223组(A组)与镭-223组(B 组),按既往多西他赛使用情况和BM程度(≤20/>20)进行分层。B组允许交叉。入组标准包括任何既往治疗线数,通过CT/MRI或骨扫描确认的≥2处BM,以及至少有一处BM未接受过放疗。排除内脏转移或>4cm淋巴结转移。除非有禁忌证,否则需要使用骨保护剂(BPA)。使用FoundationOne Monitor通过算法从基线血浆中进行克隆造血测定(本文报告)以及从基线活检样本或存档样本组织中进行Oncopanel测定,来确定同源重组修复基因(HRR)的突变状态。主要终点是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该研究拟纳入120例患者,具备88%的检验效能以检测rPFS从6.0个月延长至10.5个月的显著性差异(单侧α=0.10)。

结果

9个中心共招募了120例患者 (A组=61,B组=59)。96%患者既往接受过ARPI治疗,53%既往接受过多西他赛治疗,32%伴有淋巴结转移,46%有>20处BM,90% 同时使用BPA。在103名可评估的患者中,A组18.5%和B组26.5%的患者通过ctDNA检测出HRR基因突变,其中7.4%(A组)和10.2%(B组)为BRCA1/2 突变。与镭-223组相比,奥拉帕利+镭-223组的rPFS 显著改善 (中位rPFS:8.6 vs 4.0月,HR 0.51,80% CI 0.37-0.70,双侧p=0.005)。

次要终点结果见下表。无论HRR状态如何,加用奥拉帕利均可以改善rPFS(HRR+:HR 0.52,80% CI 0.26-1.04;HRR-:HR 0.54,80% CI 0.38-0.77)。A组56%和B组35%的患者发生≥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A/B组最常见的是:贫血(22.0%/18.0%)、淋巴细胞减少(30.5%/9.1%)、血小板减少(6.8%/3.6%)和中性粒细胞减少(5.1%/7.3%)。

结论

这项II期多中心研究显示,在伴有BM的CRPC患者中,相较于镭-223单药,奥拉帕利+镭-223在HRR+和HRR-患者中均显示出优异的rPFS,且副作用可控。组织和连续ctDNA分析正在进行中并将在后续报道。

5019

TALAPRO-2研究中同源重组修复(HRR)缺陷人群的HRR基因亚组的探索性分析及其与疗效的潜在关联

背景

在TALAPRO-2研究中,与恩扎卢胺(ENZA)联合安慰剂(PBO)相比,他拉唑帕利(TALA)联合恩扎卢胺(ENZA)显著改善了经前瞻性评估携带HRRm的mCRPC患者的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 和总生存期(OS)。本次大会报道了TALAPRO-2研究中HRR缺陷队列患者的HRR基因亚组探索性生物标志物分析结果,及其与疗效的潜在关联。

方法

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TALA 0.5 mg (N=200) 或PBO(N=199) + ENZA 160 mg,每日一次。HRRm检测采用包含12个基因的HRR panel(HRR12;基于FoundationOne CDx和FoundationOne Liquid CDx的临床试验检测)。HRRm基因状态分组依据所有可用的肿瘤组织样本和预筛选/筛选ctDNA结果,采用与之前研究相似的算法(Fallah等人,JCO 2024 PMID: 38484203)。对于非BRCA基因分析,排除了同时存在BRCA1/2突变的患者;对于BRCA1基因,排除了同时存在BRCA2突变的患者。评估的疗效终点包括客观缓解率(ORR)、rPFS和OS。数据截止日期为2024年9月3日。

结果

对于所有HRRm患者,TALA + ENZA在所有疗效终点中均优于ENZA + PBO:ORR为69.4% vs 39.1%(OR=0.28 ,95% CI:0.13–0.61);中位rPFS为30.7 vs 12.3个月(HR=0.47,95% CI:0.36–0.62);中位OS为45.1 vs 30.8个月(HR=0.60,95% CI:0.46–0.78)。在BRCA2m患者中,TALA + ENZA相较ENZA + PBO在各终点均显示出优势:ORR为86.4% vs 31.0%(OR=0.07,95% CI,:0.01–0.35);中位rPFS 未达到(NR)vs 10.9个月(HR=0.25 ,95% CI:0.15–0.42);中位OS 未达到vs 28.5个月(HR=0.47,95% CI:0.29–0.76)。在BRCA1和PALB2突变患者中(尽管这些组的样本量小)也显示出相似的rPFS和OS获益;由于每个基因组中可评估的患者数量仅有8人,因此无法有意义地评估ORR差异。TALA + ENZA在CDK12m患者也显示出显著优势:ORR为63.6% vs 22.2%(OR= 0.16,95% CI:0.01–1.61);rPFS为19.3 vs 13.8个月(HR=0.36,95% CI:0.19–0.70);OS为36.4 vs 22.8个月(HR=0.41,95% CI:0.23–0.74)。TALA + ENZA在ATM突变患者中也表现出了疗效优势:ORR为75.0% vs 33.3%(OR=0.17,95% CI:0.02–1.32);rPFS为30.4 vs 18.3个月(HR=0.66,95% CI:0.37–1.18);OS为45.1 vs 39.5个月(HR=0.70,95% CI:0.38–1.29)。对于CHEK2突变患者而言,TALA + ENZA显示出适度的总体优势:ORR为53.3% vs 42.9%(OR=0.66,95% CI, 0.07–5.59);rPFS为24.8 vs 18.3个月(HR=0.65,95% CI:0.34–1.22);OS为34.2 vs 39.5个月(HR=0.96,95% CI:0.51–1.81)。由于突变率较低,其余六个HRR12基因无法有意义的评估TALA + ENZA相对ENZA + PBO的疗效获益。

结论

在通过基因评估的多个突变亚组中,TALA + ENZA相较PBO + ENZA表现出疗效优势,这种优势在BRCA1-PALB2-BRCA2轴和CDK12亚组最为显著,ATM亦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后续计划进一步进行额外疗效终点的分析并将进行报告。

5017

JNJ-78278343(pasritamig)在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中的I期研究结果

背景

人激肽释放酶2(KLK2,编码基因为KLK2)是一种新兴的治疗靶点,在PC细胞中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表达有限。 Pasritamig是一种首创的T细胞重定向双特异性抗体,可同时结合PC细胞表面的KLK2与T细胞表面的CD3受体复合物。本研究报告了Pasritamig在mCRPC患者中的首次人体I期剂量递增与扩展研究(NCT04898634)的结果。

方法

Pasritamig的目标剂量(Target Dose, TDs)范围为皮下注射(SC)0.5–2000 mg及静脉注射(IV)150–900 mg,给药频率从每周(QW)至每六周(Q6W)不等,采用阶梯剂量递增(Step-Up, SU)方案。所有SU剂量及首次TDs前均需地塞米松 16 mg预处理。

研究主要目标为评估治疗的安全性及II期推荐剂量(Recommended Phase 2 Dose, RP2D),次要目标为初步评估其抗肿瘤活性。

结果

截至2024年10月7日,共有174例患者至少接受了一次Pasritamig治疗(表格)。入组患者中位年龄为69岁(范围:36–89岁),既往治疗中位线数为4线(范围:1–13线),其中99.4%接受过ARPI,78.2%接受过紫杉类化疗,17.2%曾接受Lu-177 特昔维匹肽治疗。未观察到与Pasritamig相关的死亡事件。1例患者在接受50 mg SU2皮下注射后出现3级ALT/AST一过性升高的剂量限制性毒性(DLT)。绝大多数患者(总体82.2%)出现了至少1项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其中IV组发生率为68.1%,SC组为92.2%。但大多数为低级别不良事件,仅9.2%的患者出现了3级及以上TRAEs(IV 6.9%,SC 10.8%)。

在RP2D安全性评估人群中(n=45;给药方案为第1天3.5 mg、第8天18 mg、随后Q3W或Q6W IV 300 mg),最常见的TRAEs包括输液相关反应(22.2%,均为1/2级)、乏力(15.6%,均为1/2级)及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CRS,8.9%,均为1级,未使用托珠单抗管理)。没有患者因TRAEs中断治疗,也没有观察到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共有2例患者发生严重TRAEs,均为1级CRS。

在RP2D疗效评估人群中(n=33,给药方案同上),PSA50为42.4%(14/33),中位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为6.77个月(95% CI:2.89,NE),其中39.4%(13/33)患者仍处于治疗中。在85例具有可测量病灶的患者中,淋巴结±骨转移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16.1%(5/31),脏器转移患者ORR为3.7%(2/54),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11.27个月(95% CI:3.58,NE)。

结论

Pasritamig在具有良好的耐受性(RP2D CRS发生率

5015

DB-1311/BNT324(一种新型B7H3抗体偶联药物)在多线治疗后的CRPC患者中的研究

背景

对于接受多线治疗的CRPC患者,当前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存在显著的临床未被满足需求。B7H3抗体偶联药物(ADC)在CRPC中已显示出初步临床疗效。其中DB-1311/BNT324作为在研的B7H3 ADC代表之一,已获得美国FDA授予的“快速通道”资格,用于既往接受治疗的CRPC患者。

方法

本项I/II期临床试验(NCT05914116)纳入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的患者,包含既往接受过多西他赛或激素治疗的CRPC患者。剂量优化阶段将患者随机分组,接受每三周一次的DB-1311/BNT324药物治疗,剂量分别为6 mg/kg或9 mg/kg,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

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为ORR(基于研究者按照RECIST 1.1和PCWG3标准的评估)及安全性。次要终点包括DCR、DOR和rPFS。

结果

截至2025年1月3日,共有393例患者接受DB-1311/BNT324治疗,其中65例为CRPC患者。患者中位年龄为71岁(范围:45–84岁),种族分布为白人49%、亚洲人34%、黑人14%;地域分布为澳大利亚32%、美国37%、东亚31%;71%患者ECOG体能评分为1,29%仅有骨转移灶。中位既往治疗线数为3线(范围:1–14线),其中28%的患者接受过≥5线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既往接受过多西他赛(93.8%)和激素类治疗(96.9%);其他治疗包括PARP抑制剂(15.4%)、镥-177(Lu-177,15.4%)及免疫治疗(13.8%)。

在43例可评估疗效患者(基于RECIST 1.1标准基线存在可测量病灶)中,最佳总体缓解为12例部分缓解(PR)与29例疾病稳定(SD),未确认的ORR为27.9%(95% CI:15.3–43.7;12/43,其中8例为确认缓解),DCR为95.3%(95% CI:84.2–99.4)。中位缓解持续时间尚未达到(95% CI:4.2–NE)。中位随访5.7个月(范围:0.6–16.0)内,中位rPFS(N=57)为8.3个月(95% CI:6.7–NE),6个月rPFS率为86.6%(95% CI:67.8–94.8)。

在不同亚组中疗效相似。根据剂量分组中,6 mg/kg组ORR 26.3%,DCR 100%,6个月rPFS率为88.7%,9 mg/kg组ORR 29.2%,DCR 91.7%,6个月rPFS率为80.0%。根据既往治疗线数分组中,三线及以下治疗组中ORR 33.3%,DCR 77.8%,四线及以上治疗组中ORR 26.7%,DCR 100%。按照既往治疗方式分层,Lu-177治疗后患者ORR和DCR分别为25.0%和100%,免疫治疗后分别为33.3%和100%,而PARP抑制剂治疗后则相对较低(16.7%和100%)。

CRPC患者的安全性分析结果与总体人群(N=393)基本一致。在CRPC亚组(N=65)中,有56例(86.2%)出现TRAEs,其中26例(40.0%)为3级及以上TRAEs,在总体人群中,该比例为87.3%(343例)及39.7%(156例)。TRAEs导致的剂量调整、治疗中断和患者死亡的比例分别为:CRPC组中为12.3%(8例)、6.2%(4例)、0%(0例);总体人群中为9.9%(39例)、5.9%(23例)、0.5%(2例)。恶心和血液学事件是最常见的TRAEs,其中大多数为1–2级。血液学毒性事件在在9 mg/kg组中的发生率高于6 mg/kg组,且此趋势在CRPC及总人群中均观察到。

结论

DB-1311/BNT324在多线治疗后的CRPC患者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活性及可接受的安全性,当前正在进一步评估其在Lutetium-177治疗后CRPC患者及未经紫杉类药物治疗的CRPC患者中的应用前景。(临床试验注册号: NCT05914116)

审校:Aurora

排版:Aurora

执行:Aurora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