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河南风云录5:潢川王实味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4 02:34 2

摘要:王实味,潢川县付店镇刘乡(楼?)村人,1906年生于潢川县城,王母郝氏,生下一女四子,1910年病丧,王父为光绪十七年乡试排名第十三的举人、大清“光州官立小学堂和中学堂”的首任校长王元炳。

王实味,潢川县付店镇刘乡(楼?)村人,1906年生于潢川县城,王母郝氏,生下一女四子,1910年病丧,王父为光绪十七年乡试排名第十三的举人、大清“光州官立小学堂和中学堂”的首任校长王元炳。

王实味于1923年经同乡江梦霞介绍考入河南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院预科,和胡风特别是其后的托派股肱王凡西、陈清晨成为同学,此后辗转于各地教书或任职,期间笔耕不缀的渐有小名,1937年10月经范文澜介绍只身抵达延安,专门从事翻译马恩列原著工作,因自负狷狂的书生意气而成为“延安四怪”之一,周遭的人缘极差。

1942年因发表《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硬骨头和软骨头》等文章在整风中受批被押,此后被定为“敌探、托匪、国特”,1947年7月1日在山西省兴县被秘密处决,尸体被弃置于一眼枯井后填埋

和王实味在1937年分别的妻子刘莹,直到1978年听广播时才偶知王实味早已罹难,此后不断申诉,王实味在1991年平反昭雪。

王实味被冤刹的主因是1942年3月17日在《野百合花》中对“衣分三色,食分五等”的等级差序的批判,本来也没什么,毕竟丁玲等同行此前甚至还批判过老干部们的私生活。

但之前可以批判并不代表现在及以后还能批判,毕竟1942年初刚刚开始整风也就是整人,正要树立说一不二的权威,极需每个人马首是瞻的宣誓效忠……

而此后的文艺座谈会,更是确定了文艺要成为服从大局、教育人民的宣传工具。

王实味之死,让满怀万分期望而无谓天荆地棘投身理想之国的知识分子们噤若寒蝉的心灰意冷;而建国后的胡风案,更是用极其惨烈的方式彻底打断了知识分子的脊梁,让践行“横渠四句”而必须的高风峻节自此成为人间奢望。

国家很大,阶层很多而分工不同,作为知识分子,本该具有独立人格下的批判精神,一腔风骨的直言敢铮,而不能甘做舔菊犬儒,只会歌功颂德的粉饰太平!

王实味唯一存世的照片

特意抄录他人笔下的王实味,以作怀念:

中等身材,骨瘦如柴,前庭光亮饱满,下巴尖削苍白,鼻嘴刚毅,轮廓分明,配一双“大得出奇像两盆燃烧着熊熊之火的眼睛”,感情外露,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有非常显明的神经质。他工作刻苦勤奋,性情孤僻多疑,一生不近烟酒、不看电影,什么嗜好都没有。工作之余,唯一的爱好就是散步,或在冬天里搬把椅子坐在门口晒太阳。

来源:颍右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