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丨毛泽东题字新湘评论历史回顾(毛主席题刊名栏名14)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4 06:00 2

摘要:1960年仲夏的蝉鸣声里,毛泽东应湖南省委之邀,为家乡的理论刊物题写刊名。当他饱蘸浓墨的笔锋在宣纸上落下“新湘评论”四个遒劲大字时,或许不会想到这份刊物将在当代中国思想史上留下独特印记。

毛泽东题“新湘评论”手迹

1960年仲夏的蝉鸣声里,毛泽东应湖南省委之邀,为家乡的理论刊物题写刊名。当他饱蘸浓墨的笔锋在宣纸上落下“新湘评论”四个遒劲大字时,或许不会想到这份刊物将在当代中国思想史上留下独特印记。

这份创刊于建党初期的刊物,历经三十余载浮沉。1920年代湘江评论如惊雷破空,1930年代的新湘评论在战火中传承星火,直至1960年在历史转折点上重新启航。毛泽东的题字既是对故乡刊物的期许,更暗含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思考。彼时正值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如何用理论指导实践成为时代命题,新湘评论的复刊恰似一叶鼓满东风的理论之帆。

在编辑部简朴的办公室里,泛黄的《新湘评论》合订本整齐排列。翻开1960年8月的创刊号,开篇《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社论墨香犹存。刊物以“深入浅出解理论,联系实际谈问题”为宗旨,既刊发《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这样的理论长文,也有《公社食堂要办好》这类具体工作指导。这种理论性与实践性的交融,使刊物在基层干部中传阅率极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刊物在传播方式上展现出创新思维。1961年春季,编辑部组织理论骨干深入洞庭湖区,用当地方言讲解《矛盾论》,将哲学概念转化为渔民熟悉的“撒网”与“收网”的关系。这种“送理论上门”的做法,让抽象哲理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有位老农在参加学习后感慨:“原来辩证法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就是我们种田打鱼的道理。”

作为毛泽东亲题刊名的理论阵地,新湘评论并未囿于单纯阐释既有理论。1962年冬,针对农村生产责任制争议,刊物连续三期开辟“实践出真知”专栏,刊登基层干部调研报告,其中岳阳某生产队“包产到组”的实践案例引发广泛讨论。这种鼓励基层探索的编辑方针,在强调理论统一性的年代尤显珍贵,也为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变革埋下思想伏笔。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新湘评论历经停刊复刊的沧桑,始终保持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品格。当我们在数字时代的今天回望,那份泛黄刊物上的字句依然跃动着思想活力。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理论创新从来不是书斋里的空谈,而是深深植根于火热的生活实践,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绽放真理光芒。正如湘江永远向着大海奔流,思想之舟唯有紧贴时代浪潮,才能驶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来源:视角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