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其中新馆建筑面积达25300平方米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4 08:21 2

摘要:坐落于厦门市思明区体育路95号的厦门市博物馆主馆,如同一颗镶嵌在厦门文化艺术中心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千年闽台文明的厚重记忆,亦见证着现代城市的蓬勃生机。

厦门市博物馆主馆:一座闽台文化的时空圣殿。

厦门市博物馆由厦门博物馆主馆、郑成功纪念馆、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厦门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思明破狱斗争陈列馆、陈化成纪念馆、陈胜元故居七个部分组成。

坐落于厦门市思明区体育路95号的厦门市博物馆主馆,如同一颗镶嵌在厦门文化艺术中心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千年闽台文明的厚重记忆,亦见证着现代城市的蓬勃生机。

这座建筑面积达25300平方米的现代建筑,由美国凯勒建筑设计事务所倾力打造,以简洁大气的线条与光影交织的空间设计,成为厦门市地标性的文化圣殿。

自2007年迁入新址以来,它便以宏大的叙事视角、丰富的馆藏体系与创新的展陈方式,向世人述说着东南沿海的沧桑变迁与闽台文化的血脉相连。

厦门市博物馆的渊源可追溯至1983年的筹建之初,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时,旧馆选址于鼓浪屿八卦楼,以“厦门历史”“闽台民俗”等展陈初露锋芒。

随着城市发展,2006年厦门市政府整合资源,将郑成功纪念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机构并入,并于次年迁至体育路新馆,实现从传统陈列到综合性文化平台的跨越。

2024年5月,这座博物馆更以卓越的学术研究与公共服务能力,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成为福建省文化版图上的重要坐标。

主馆的9597平方米展厅内,常设四大核心展览,构建起一部立体的东南文化史诗:

1、《厦门历史陈列》

以时间轴串联起从新石器时代到近代的厦门发展史,通过陶器、典籍、契约文书等文物,重现“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贸易盛景与华侨文化的独特风貌。

2、《闽台古石雕大观园》

400余件宋至清代的石雕精品,涵盖佛像、碑刻、建筑构件等,展现闽台民间艺术的精湛技艺与信仰交融。

其中,“珐华仙人洞造像”等展品以其繁复的釉彩工艺,成为镇馆之宝。

3、《馆藏文物精品陈列》

6万余件馆藏中精选的陶瓷、书画、玉器在此荟萃。

南宋黄昇墓出土的提花罗镶金单衣、明代何朝宗德化白瓷文昌像等,以无声的物证诉说着古代匠人的智慧。

4、《闽台民俗陈列》

1998年荣获“全国十大陈列精品奖”的经典展览,通过婚俗、节庆、手工艺等场景复原,生动呈现两岸共有的民间生活图景。

红砖厝模型、漆线雕神像等展品,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闽南古厝的烟火气息中。

除了常设展,博物馆积极策划国际级特展。

2025年5月推出的“国宝特展”,便汇集福建博物院藏南宋服饰、林觉民《与妻书》手稿等重磅文物,以“文物+科技”的沉浸式体验,引发公众对历史的热烈共鸣。

学术研究方面,博物馆团队出版《厦门典藏契约文书》《漳州窑素三彩瓷》等著作数十部,并发表论文近300篇,成为闽台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

新馆设计巧妙融合功能性与美学表达:

挑高的大厅以自然采光营造通透感,层叠的展廊象征历史的年轮;库房2800平方米的恒温恒湿系统,为6万余件文物提供科学庇护。

馆内还设有社教中心、学术报告厅等空间,定期举办文物修复体验、闽南语讲座等活动,让博物馆成为市民的“第二课堂”。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厦门市博物馆不仅是文物守护者,更是文化传播者。

其“博物馆让传统技艺活起来”社教项目,通过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青少年研学营等形式,让漆线雕、德化瓷塑等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而“破狱斗争旧址”“陈化成纪念馆”等分馆的联动,更构建起覆盖全市的红色文化网络,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从鼓浪屿的旧时光到体育路的新篇章,厦门市博物馆主馆以丰厚的馆藏、创新的展陈与深度的学术研究,架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在这里,每一件文物都是时光的切片,每一场展览都是文明的对话。

它不仅是厦门市民的精神家园,更是世界读懂闽台文化的一扇窗口——在这座“大厦之门”内,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脉搏永远同频共振。

来源:厦门所见所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