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从90年代走来的金嗓歌者,曾以一首首高难度情歌征服无数听众,而今却在这个热闹又冷峻的舞台上,成为第二位被淘汰的歌手。他没有“输”,只是“被选下”。但这个“被”,背后牵动了太多问题:是赛制的问题,是选曲的问题,还是时代变了?
5月23日晚,《歌手2025》舞台上,59岁的林志炫,在一片惋惜与掌声中离开了这个他曾寄予厚望的竞技舞台。
这位从90年代走来的金嗓歌者,曾以一首首高难度情歌征服无数听众,而今却在这个热闹又冷峻的舞台上,成为第二位被淘汰的歌手。他没有“输”,只是“被选下”。但这个“被”,背后牵动了太多问题:是赛制的问题,是选曲的问题,还是时代变了?
林志炫在首期选择《悟空》时就知道,这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博。他把这首摇滚歌曲改编成京剧式唱腔,融合传统与实验,气势恢宏。但现场观众却并不“买账”——有人觉得用力过猛,有人说太飘太玄。
“他唱的不是歌,是理念。”一位乐评人说。
到了第二期,他回归舒适区,拿出自己的成名曲《秋意浓》。这首歌他唱了二十年,早已熟烂于心。但也因为太熟,反而难以“打动”大众投票的手指。在这个需要“惊喜”的舞台上,稳定,反而成了他的绊脚石。
按照节目赛制,马嘉祺挑战白举纲成功,林志炫却因两场总排名垫底被淘汰。观众直呼“看不懂”:挑战不是1对1决斗吗?为何倒霉的是没被挑战的他?
事实上,这种“揭榜制”确实存在一定偶然性。它激发了节目张力,但也打乱了竞技的逻辑。林志炫没有输给对手,却输在规则安排上。
更令人唏嘘的是——他原本不是来拼票数的。他来,是为了在不修音的直播里,唱出那个他认定的、属于自己的《秋意浓》版本。
节目播出后,观众意见分裂。有的说他选歌保守,有的说他过于先锋。两头都没讨好。可或许,讨好观众,从来就不是他上节目的理由。
林志炫在赛后发文,说了这样一句话:“年轻时唱歌,是为了让大家喜欢;现在唱歌,是为了和这首歌好好相处。”这话听起来轻柔,却极其坚定。
年近耳顺,他不再追求所谓“赢”,而是希望在万人注视下,把20年前没唱尽的情绪,再唱一遍,唱得彻底。
在这个舞台上,林志炫不是第一个被“流量”困住的老将,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观众的口味在变,节目的赛制更强调“记忆点”与“话题性”。技术、资历、情怀,在一次又一次的投票中,越来越“轻”。
一位观众在弹幕中写道:“我们投票的时候不是不喜欢他,而是更想看看别人接下来会唱什么。”
这句话,也许最能说明问题:不是林志炫不好,而是大家更渴望“新奇”。
他是唱《蒙娜丽莎的眼泪》的林志炫,是用头腔共鸣撕裂夜空的歌者,是那个在直播里坚持不修音、不用滤镜、不随波逐流的艺术家。
离开竞技舞台的他,也许心里有不甘,但更多的是释然。因为他早已不需要用胜负来定义自己。他要的,只是一首歌,一次完整的呈现,一个属于林志炫自己的“版本”。
有人说,他败给了赛制。也有人说,他败给了年轻人的投票。但在很多观众心中,他赢了——赢在坚持,赢在真诚,赢在那个动情唱着“秋意浓”的夜晚。
你怎么看呢?
来源:观察家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