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婶每天帮我收菜十五年,儿子翻开她日记本,全村人都沉默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4 09:34 3

摘要:五月的雨像是赶着投胎,噼里啪啦一阵,就连县城里的排水沟都咕噜咕噜地响,哪像往年那样温柔得像是姑娘家的心事。我骑电动车绕过菜市场那个永远修不好的水坑,袖子上沾了几滴泥水。也顾不上了,我得赶紧去医院,王婶的情况不太好。

雨季来得早了些。

五月的雨像是赶着投胎,噼里啪啦一阵,就连县城里的排水沟都咕噜咕噜地响,哪像往年那样温柔得像是姑娘家的心事。我骑电动车绕过菜市场那个永远修不好的水坑,袖子上沾了几滴泥水。也顾不上了,我得赶紧去医院,王婶的情况不太好。

王婶是咱们青河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说起来,我家种的菜都是王婶每天帮我收的。十五年了,风雨无阻。

“老马,你咋才来啊?”王婶儿子小强坐在走廊的长椅上,眼睛红红的。

“路上堵车。”我撒了个谎,其实是我在家翻了半天才找到那个旧账本。

“医生刚才说了,我妈这次可能…”小强说不下去了,拿出皱巴巴的烟盒,掏出一根烟递给我。

我摆摆手。都说医院不能抽烟,他倒是不在乎。小强这孩子从小就这样,村里人背后都叫他”倔驴”,可王婶却老说他”有主见”。妈疼儿子,天底下都一样。

“喏,这是你妈让我给你的。”我把那个发黄的塑料袋递给小强。

“这啥啊?”

“打开看看。”

小强打开袋子,愣了一下,拿出里面那个封面已经掉色的账本和几张泛黄的纸。

“妈一直记这个干啥…”他翻开第一页,皱起了眉头。

说到王婶,得从十五年前说起。

那年我刚从县城返回青河村,在村口承包了五亩地种蔬菜。城里人不理解,好好的县城里的小生意不做,非要回乡下吃这个苦。他们不知道,我媳妇去世后,我在县城的每一天都像是行尸走肉。那个小小的服装店里,处处都是她的影子。回村,对我来说,是一种逃离。

我种的菜不少,每天傍晚收菜装车,第二天一大早拉到县城卖,日子虽然忙碌,却也充实。但有一年夏天,我突然接到老家电话,说我爹中风了。那段时间,我早出晚归地往返于青河村和老家之间,菜地眼看着就要荒了。

就在这时,王婶出现了。

“老马啊,我看你每天往家跑,菜都没时间收了。这样,我每天帮你收了装箱,你晚上回来直接装车。不用谢我,咱们村里人就该这样。”

那时的王婶五十出头,丈夫早年出事故走了,一个人带着儿子小强。小强那会儿刚从技校毕业,在县城修车厂上班,隔三差五回来看她。

就这样,王婶开始帮我收菜。一开始我不好意思,硬塞给她些钱,她死活不要。后来我只能时不时给她带些县城里的东西,有时是一块豆腐,有时是一袋水果,都是些不值钱的玩意儿。

病房里,王婶躺在床上,气色比我想象中好些。我之前听村里人说她已经快不行了,看来是夸张了。

“老马来啦。”王婶的声音很轻,但还挺有精神。

“来了。东西我给小强了。”我在床边坐下。

王婶点点头,眼睛看向窗外。五月的雨敲打着窗户,像是在演奏一首断断续续的歌。

“你放心,账本我都收着呢,一分钱没少。”我低声说,“你好好养病,等你出院…”

“我这病怕是出不去了。”王婶突然说,“医生都跟小强说了。我没几天了。”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沉默。

“老马,我帮你收菜这么多年,你说我傻不傻?”王婶突然问。

“你这是啥话,要不是你帮忙,我爹那会儿都…”

“不是为了帮忙。”王婶打断我,“是为了还债。”

我愣住了。

小强站在走廊里,一页一页地翻着那个旧账本。那是王婶十五年来的记录。每一天,她都写下了当天收了多少菜,分了几箱,以及…我欠她的钱。

按照村里人的行情,收菜装箱这样的活,一天至少得20块。王婶帮了我十五年,一天不落。她把这些全都记在了账本上,却从未跟我提过一个字。

但真正让小强吃惊的,是账本后面夹着的那几张纸。

二十年前的一张借条。是我写的。

“今借王德福现金一万元,用于急事,承诺半年内还清,如有拖欠,加付利息。”

王德福,是王婶的丈夫。

那是我媳妇生病时借的钱。后来媳妇还是没保住,我自己也病了一场。等我有能力还钱的时候,王德福已经在一场意外中去世了。我去找王婶,她只说她丈夫临走什么都没交代,不知道这件事。我留下联系方式,说如果找到借条,随时可以还钱。

但王婶再没提过这事。

直到今天。

“我早就知道那张借条。”王婶的声音很平静,“德福出事前,那借条就在他枕头底下。但我看你家里也不容易,就没说。”

“那你为什么…”我哽咽了。

“我不好意思直接问你要钱,想着帮你干活来抵债。”王婶笑了笑,“可能是我傻吧,硬是把一万块钱的活给干成了十几万。”

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王婶从不收我的钱,为什么她总是拒绝我的小恩小惠。

“我记着账呢,这十五年,按每天20块,加上节假日的双倍,一共是…”

“别算了,王婶。”我打断她,“我早该还你的,不该让你这么辛苦这么多年。”

“不辛苦。”王婶看着窗外的雨,“你知道吗,德福走后,我每天都觉得日子没法过了。后来帮你收菜,反倒让我觉得还有事做,有意思。”

窗外的雨突然大了起来,像是在冲刷着什么。

小强站在走廊上,手里拿着那本账本,一动不动。

“怎么,钱没算清楚?”我走过去问。

小强摇摇头,眼睛红红的。“妈告诉你了?”

“嗯,都说了。”

“她从来没跟我提过这事。”小强的声音有些发抖,“我还总抱怨她,说她一把年纪了还每天去帮你干活,挣那么点钱。有时候回来看她,发现她手上全是茧子,我还…”

我拍拍他的肩膀。“你妈是个好人。”

“我是个不孝子。”小强低下头,“我从技校毕业后,就觉得村里没什么发展,一门心思要在县城闯出个样子来。每次回家看到妈还在种地干活,我就烦,觉得她拖了我的后腿。”

几个护士匆匆走过,推着药车。医院的广播里在叫着谁的名字,声音嘈杂得听不清楚。

“五年前,我跟妈大吵一架,说她非得守着这个破村子,跟那些泥土打交道,跟那帮老头老太太混在一起,寒酸死了。”小强苦笑一下,“你猜她怎么回我?”

我摇摇头。

“她说:‘我在这村里,好歹还能帮人干点活,有人需要我。你在县城,除了你自己,谁需要你啊?’”

雨声更大了,敲打着医院的玻璃窗,像是无数只手在拍打。

三天后,王婶走了。走得很安详,像是睡着了一样。

村里人都来了,连县城里修车厂的几个同事也专门请假来送王婶最后一程。谁也没想到,王婶的葬礼会有这么多人来。

小强站在灵堂前,眼睛红肿,但没有哭出声。他穿着一件不合身的黑西装,可能是临时买的。

我走上前,递给他一个信封。

“这是干什么?”小强疑惑地问。

“一万块钱,我欠你妈的。”

小强愣了一下,把信封还给我。“不用了,我妈早就不在乎这个了。”

“但我在乎。”我坚持道,“这钱拿着,你妈在天上也能安心。”

小强接过信封,默默地点了点头。

葬礼结束后,村里人都没急着散去。大家站在雨后的田埂上,看着远处的青山,谁也没说话。

直到村长打破了沉默。

“我记得有一年,我媳妇生病,王婶二话不说,天天给我家熬药送饭,忙活了一个多月。”

“是啊,我家房子修屋顶那会儿,是王婶帮忙看孩子。”李大姐接着说。

“我家老头子中风后,是王婶每天来扶他出去晒太阳…”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说起王婶的故事。令人惊讶的是,几乎村里每一户人家,都受过王婶的帮助。而这些事,王婶从来没在村里提起过,大家也都习以为常,直到今天才突然意识到,王婶做了这么多事。

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王婶说她在村里,至少有人需要她。

小强站在一旁,听着这些故事,脸上的表情从惊讶到感动,最后竟微微笑了起来。

王婶走后的第三个月,小强从县城辞了职,回到青河村。

他接手了我的菜地。不仅如此,他还联系了几个县城的超市,谈好了长期供货合同。更让人意外的是,他开始组织村里的留守老人一起种菜,按劳取酬,不再让他们孤零零地待在家里。

“我想通了。”小强对我说,“城里人都喜欢吃绿色蔬菜,咱们村的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不好好发展呢?”

我看着眼前这个曾经叛逆的年轻人,突然觉得他长大了。

“你妈会为你骄傲的。”我由衷地说。

“我知道。”小强点点头,“其实在医院那天,我翻完账本后,又在病房和妈聊了很久。她告诉我,她帮你收菜这十五年,不是为了那一万块钱,而是因为每天都能看到不同的菜长大,让她觉得生活还在继续。”

我沉默了片刻。“你妈是个智慧的人。”

“是啊。”小强笑了,“她还告诉我,她其实有个小秘密。”

“什么秘密?”

“她说,她每天帮你收菜,都会偷偷挑一两个最好的带回家,给我留着。她觉得这样,就算我在县城,也能吃到家乡的味道。”

我笑了,心里却酸酸的。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青河村的蔬菜合作社在小强的带领下越办越大,不少年轻人也回来加入了。村里的老人们不再孤单,每天都有说有笑的。

每年的清明节,小强都会带着村里人一起去看望王婶,告诉她青河村的新变化。

而我,也终于放下了那份愧疚,重新开始了我的小服装店。这次,我选择留在了村里,做起了农村电商。

有时候晚上睡不着,我会想起王婶曾经说过的话:“人活着,就是要有人记得,有人需要。”

在王婶的日记本最后一页,有一行字:

“老马的菜,今天又长高了一截。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我就觉得,活着真好。”

全村人都沉默了,因为我们终于明白,王婶这十五年来,不是在还债,而是在教会我们如何活着。

而这份情,我们永远也还不清。

雨季又来了,今年的雨,温柔了许多。

来源:荷叶聊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