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歌∙我的邯郸故事|草编工坊唱响筑梦歌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4 10:05 2

摘要:在大名县,有这样一处特殊的“梦想工坊”——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残疾人传承教育中心。在创办人谷穗看来,这个传统非遗与现代助残理念深度融合的地方,不仅让千年草编技艺焕发新生,更是构筑起残疾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

在大名县,有这样一处特殊的“梦想工坊”——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残疾人传承教育中心。在创办人谷穗看来,这个传统非遗与现代助残理念深度融合的地方,不仅让千年草编技艺焕发新生,更是构筑起残疾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

非遗为翼,托起残障群体尊严之光

“草编不仅是指尖上的艺术,更应是残疾人站起来的尊严支点。”谈及创办初心,谷穗的目光里闪烁着坚定。这位在草编技艺中浸润成长的传承人,30多年前便与家乡兴盛的草编产业结下不解之缘。2019年,带着“让残疾人活成生活主人”的朴素愿望,她放弃城市发展机会返回家乡,创立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残疾人传承教育中心,开启了非遗传承与助残事业融合发展的探索之路。“我们要让残疾人用双手创造价值,赢得社会的尊重。”谷穗说。

在我国非遗保护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原料上,精选本地麦秆、玉米皮等生态材料,既延续传统工艺特色又赋予绿色理念;技法上,在保留“平编”“纹编”等传统技艺基础上,创新融入立体编织技法;设计上,打破“筐篮盘”的单一形态,开发出草编饰品、家居摆件、文创产品等十大品类2000余个单品。

“要让残疾人真正端稳手艺饭碗,就得打造全链条帮扶模式。”谷穗带领团队探索出“非遗+残障”特色发展路径,构建起覆盖培训、就业、创业的完整生态。中心推出“两带三训”培养体系,通过“师带徒、老带新”实现技艺传承,结合理论教学、实操训练、市场实训提升综合能力。学员结业后可选择在公司就业、居家代工或景区开店,公司提供免费铺货、线上代发等支持,形成“学习—就业—创业”的良性循环,目的就是让这群特殊的工人通过手艺,从“自食其力”开始,逐步成长为“非遗手艺的传播者”,用手工艺术彰显生命艺术,实现人生价值。

这套创新模式让无数残疾人实现人生蜕变:曾因行动不便被嘲笑的“鸭子妈妈”李培培,如今不仅成为技术骨干实现经济独立,更带动家庭重拾信心,荣获“三八”红旗手称号;患小儿麻痹的放羊倌潘长江,凭借草编技艺完成从“乡村放羊人”到“非遗手艺人”的跨越,单幅作品拍出3.6万元高价,成为残疾群体的励志榜样。截至目前,中心已培养非遗技艺人才1200余名,带动800余名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产品远销日韩、欧美等地,让千年草编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

如今,走进中心展厅,流光溢彩的草编服饰、精巧别致的玉米皮耳坠、栩栩如生的草编山水画作,无不展现着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巧妙碰撞。

经纬成章,编织非遗助残生态图谱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当下的生命力。”为让大名草编焕发时代活力,谷穗带领团队积极拓展传承路径: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开设草编实践课,让传统文化从小扎根;试水“非遗上直播”,通过电商平台搭建产销桥梁,单场直播最高销售额突破50万元;申请“金穗子”品牌及121项专利,推动草编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这些创新实践不仅让草编技艺走进现代生活,更让残疾人手艺人获得社会认同。

面向未来,谷穗心中有份清晰的“五年规划”:依托品牌优势推动大名草编集群化发展,建设数字化非遗工坊;在全国范围内复制“非遗+残障”模式,联合更多非遗项目助力残疾人就业;构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解决养老、医疗等后顾之忧。“每一件草编作品,都是折断翅膀重新飞翔的轨迹。”正如她所言,禹善中心正以温暖的守护,托举起残疾人追逐梦想的翅膀,让非遗技艺在扶残助残的实践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崔桂敏

来源:邯郸V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