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有思想的一刻君 一刻talks作者 | Talk君美国社会学家保罗·拉波特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了“认知封闭”(cognitive closure)概念。即:“人们往往只相信他们看到的、他们想到的、他们已经得到认可的和与他们自己的世界观相符的事物。其他东西他们视而不见。”后来罗翔老师将这句话简化了一下:“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而不在乎真相……”的确,在当下互联网信息流推送算法加持下,生产了太多所谓的“意见领袖”,他们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可以聚集一批认知差不多的人,引发共振现象。01而今社会最可怕的共振现象之一,就是“傻子共振(Fool's resonance)”。注意:本文章中的“傻子”并不是骂人或脏话,只是代表此种理论的名称“傻子共振”一词出自社会学家戈夫曼(Goffman)1959年出版的著作《傻瓜的共振:组织内愚弄的行为》。他认为:“人们在实际社会互动中,往往不是理性的、清醒的,而是“愚弄与被愚弄”的,当人们感觉自己被排除在某个社会圈子之外时,为了获得圈内人的认同,他们会采取相同的行动。这些行动可能是荒谬的、没有意义的,但却是人们为了获得认同而产生的行为。”只不过戈夫曼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互联网还没有诞生,他也万万想不到60多年后,“傻子共振”现象会在互联网算法的加持下愈演愈烈。在这里就必须得提到“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什么叫信息茧房?相信大家都遇到过,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最近看了几次“宠物狗”的视频,然后算法就开始一直给我推荐狗,使我不得不被迫点击一些其它动物的视频,才能把慢慢把这个算法机制刷回来,但可悲的是,太多人不会刻意去对抗这种机制。摘要:原创 有思想的一刻君 一刻talks作者 | Talk君美国社会学家保罗·拉波特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了“认知封闭”(cognitive closure)概念。即:“人们往往只相信他们看到的、他们想到的、他们已经得到认可的和与他们自己的世界观相符的事物。其他东西他
来源:晓月科技观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