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本书具体的写作中,有哪些非虚构写作的方法,又是如何兼顾到了历史研究的严谨、周密和冷静、客观的?
王笛教授是如何从九篇学术论文,发展成《中国记事1912-1928》这样一部厚重、好看又耐读的非虚构历史作品的?
在本书具体的写作中,有哪些非虚构写作的方法,又是如何兼顾到了历史研究的严谨、周密和冷静、客观的?
书里面,有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和媒体精英的奋斗和观察,也有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体察和发现,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色彩缤纷又引人深省的优秀作品。
5月28日(周三)晚上19:00—21:00,围绕“历史研究和非虚构写作的平衡”这个主题,王笛教授和王奇生教授做客北京万圣书园,聊聊《中国记事(1912—1928)》。活动由万圣书园主理人刘苏里主持。
欢迎大家到现场参加活动并与嘉宾们进行学术和历史非虚构写作的互动交流,以拓宽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
活动主题
历史研究和非虚构写作的平衡——聊王笛新书《中国记事(1912—1928)》
活动时间
2025年5月28日(周三)
19:00—21:00
活动地点
活动嘉宾
王笛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席教授,本书
作者)
王奇生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主持人
刘苏里
直播地址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部书的内容、思想、写作方法以及对中国近代史有更多角度的认识,人民文学出版社特组织如下系列活动。
1
2
注意:读者参加线下活动,需自行申请进入北大校园
3
注意:读者参加线下活动,需自行申请进入清华校园
图书简介
《中国记事(1912—1928)》,是历史学家王笛七年打磨而成的重磅历史非虚构作品。本书2025年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甫一上市,即荣登《出版人》杂志4月好书、刀锋4月好书、《新京报书评周刊》4月好书、春风悦读4月好书、探照灯4月好书等好书书榜。
其中,《新京报书评周刊》4月好书的推荐理由是:“本书是学者王笛最新的历史非虚构作品。近年来,王笛的微观史研究作品如《茶馆》《袍哥》《街头文化》等受到许多读者关注。与这些作品涉及的城市史、文化史主题不同,本书聚焦的是20世纪初期的中美关系。借助大量的海外原始资料,本书试图通过西方人的视角观察那个大变革时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透过美国媒体的中国报道,我们得以看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发生于中国的历史事件在世界引发的回响,以及关键历史细节的另一面。……相较于其他的历史作品,本书并非主题先行,而是作者在长期积累一手史料的基础上自然形成脉络,为读者呈现了更丰富的历史细节。”
《中国记事(1912—1928)》以宏大的视野兼微观的故事展示了辛亥革命、签订《二十一条》、袁世凯称帝、中国参加一战、新文化运动、中国参加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爆发等重大事件,还叙述了中国积极参与华盛顿会议、致力于完成巴黎和会未竟事业的过程。中国留学生前往西方寻求新知。燕京大学的创办成为这一时期教育的奇迹。五卅运动前后,中国青年积极投身于社会运动,推动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也在中国逐渐传播,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西方人的视角——观察那个大变革时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乃至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书中引用的《纽约时报》等的报道资料,真实反映了当时的西方媒体对中国事务的看法。在中国的西方外交官、记者、作家、学者、旅行者如芮恩施、杜威、鲍威尔、赛珍珠、司徒雷登、史迪威、阿班等人,从北京、南京、上海到广州,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记载了他们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民生百态的深入观察和了解。书中配有48幅珍贵的图片,从视觉上把读者带回历史现场。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