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台管不住商家,消费者只能“碰运气吃饭”?京东外卖被点名,外卖江湖的“低价乱象”到底谁背锅?
平台管不住商家,消费者只能“碰运气吃饭”?京东外卖被点名,外卖江湖的“低价乱象”到底谁背锅?
5月22日,四川天府新区市场监管局正式约谈“京东外卖”平台,点名指出其存在**“商家照片造假”“超范围经营”“低价低质扰乱市场秩序”等严重问题**。
事情一出,不少人直呼:“不是美团、饿了么,怎么京东也来掺和这场‘外卖乱战’了?”
别急,今天这篇我们就来好好聊聊:
京东外卖为何被监管点名?外卖平台的“审核漏洞”到底有多大?平台一边喊“高质量发展”,一边纵容“低价劣质”商家割韭菜,到底谁该为食品安全负责?消费者该如何捍卫“吃得安全”这条最基本的底线?先来看四川天府新区市场监管局的官方通报,三大问题相当扎眼:
平台公示的部分商家经营场所图片,与线下实际情况严重不符。部分商家存在“超范围经营”,比如只能卖饮品却偷偷做熟食。有商家为了抢单,打起低价战,食材缩水、卫生堪忧,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咱们翻译一下这三点是什么意思:
“你以为点的是干净敞亮的网红小吃店,结果实地是地下厨房黑作坊。”“菜单里写着‘招牌卤肉饭’,实际连资质都没备案,操作间离厕所不到一米。”“一个外卖卖9.9,包装费都不够,剩下的钱是商家拿地沟油硬凑出来的。”这不是个别商家的小问题,是平台监管体系的“失守”与“默许”。
京东一向是以“品质电商”著称的老牌平台,可眼下的京东外卖,明显在“食品安全”这件事上栽了大跟头。
问题来了,为什么平台审核会频频失控?
答案其实很简单:审核机制形同虚设,平台更关注的是“商家数量”而不是“食品安全”。
以往我们都以为,外卖平台要上线一家商户,得提交以下材料:
但你别忘了,这些资料只需要“上传”就行,平台不会实地检查。
尤其是在疫情后这两年,外卖行业加速“烧钱扩张”,平台急于占市场份额,审核就更宽松:
厨房照片可以P,装修图片可以套模板,资质复用、一证多商、地址不实,屡见不鲜,甚至有黑作坊专门办“代注册、代认证”服务,拿钱就能上架平台。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心态,才是问题的根源。
监管查一次整改一次,平台就“装一次好人”;监管一撤,商家照旧违规,平台继续收抽成。
你说这不是默许,是啥?
最讽刺的是,在官方约谈前,京东外卖曾大肆宣传其“品质商家联盟”“放心吃计划”,口号喊得震天响。
可实际运营中,却搞出了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有资质、有良心的商家,被高抽佣和低价大战逼得退出平台;黑作坊、小作坊、无证摊贩反而活得风生水起,全靠压成本、搞地沟油、用劣质盒饭混单量。为什么有的外卖能做到“9块9一份炒饭还包配送”?你以为商家在做慈善?
不,是因为有人在你看不见的角落,用腐肉、假调料、过期食材“做出了利润”。
而平台呢?不仅没拦住,反而默认这些商家靠低价“吸流量”冲排名,再从中抽佣。
抽佣拿得飞快,出事却一句“商家行为与平台无关”一推六七。
这么多年,外卖平台屡曝食品安全事故,但真正承担责任的,有几个是平台?
此次约谈后,京东外卖西南区域负责人也说了套“官方回应”模板:
“我们将引以为戒,严厉惩戒违规商家,加强信息审核,推进明厨亮灶。”
但问题是——谁来监督你说到做到?
“明厨亮灶”这种好听口号,已经喊了5年:
做的人少之又少,有图的商家图是假的,搞直播的餐厅开几天就下线。“严惩违规商家”?说得轻巧,平台想要的不就是这些“打价格战”的便宜商家冲流量?
今天查出来了几个,明天换个店名、换个执照,又上来了。
只要平台不下决心切断利益链,外卖的食安问题就永远是“割不断、理还乱”。
说到底,这事对消费者伤害最大。
你想想,我们每天靠外卖活着的人有多少?
上班族每天三餐靠点,打工人连夜班宵夜都得靠外卖续命,学生族、独居族、孕妇、病人、老人……哪个不是平台的“忠实客户”?可你给他们的是什么?
“假装修”的照片欺骗感官,“劣质商家”的食物摧残肠胃,“低价内卷”的乱象逼死了良心餐厅。吃顿外卖,心里得祈祷别吃坏肚子、别吃进虫子、别吃出医院。
在食品安全这件事上,消费者不是“韭菜”,也不是“赌徒”,而是平台最该守护的命根子。
四川监管这次出手,固然值得点赞。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约谈不是终点,整顿才刚刚开始。
京东外卖也不是个例,美团、饿了么也都曾因食品安全问题被点名。
这是一场整个外卖行业的信任危机。
别再喊“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先别让我们吃到“变质的生活”就行。
也奉劝各大平台一句:
“食安不是流量,也不是营销素材,它是一条红线,一旦踩了,消费者就会用脚投票。”
平台可以换,用户可以走,信誉一旦塌了,就再也立不起来。
别等又出事了,才又拿出“承诺书”。
真整改,拿出行动!不然,我们下一次见,还是在“被约谈”的新闻稿里。
来源:斌说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