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龙舟竞渡、打造龙舟。《隋书·地理志》记载龙舟竞渡“南郡、襄阳尤甚”,秦朝时秭归即属南郡。2010年12月23日,秭归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中国龙舟之乡”。
▲端午节,秭归的小朋友坐在门槛上吃粽子
摄影:黎明
传统
01
龙
舟
文
化
DragonBoat
Festival
如龙舟竞渡、打造龙舟。《隋书·地理志》记载龙舟竞渡“南郡、襄阳尤甚”,秦朝时秭归即属南郡。2010年12月23日,秭归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中国龙舟之乡”。
02
饮
食
文
化
如包粽子、蒸面馍、饮雄黄酒、食盐蛋。秭归端午包粽子,一为节日食用,二为投水祭奠屈原,三为作为礼物相互赠送,四为季节性商品售卖。
03
祭
祀
文
化
如祭屈原、祭龙舟(亦称“龙头祭”)、祭先祖。秭归祭祀屈原多在头端午进行,或是民间自发举办传统祭祀,称“民祭”;或是政府主持大型祭典,称“公祭”;或是屈氏后裔举办传统祭拜,称“族祭”。 晋代袁山松《宜都山川记》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即《离骚》所谓‘女媭婵媛以詈予’也。”秭归人承袭屈原“贤姊”女媭的美德,出嫁的姑娘在端午节携带着粽子等礼物回娘家省亲,探望娘家父母、兄弟姊妹及侄儿男女。有的专门到归州屈原祠或屈原诞生地乐平里屈原庙游览并祭拜屈原,有的也到娘家祖坟地插青挂幡,祭祀先灵。
04
骚
坛
文
化
如端午诗会、诗祭屈原等。
05
配
饰
文
化
如系彩丝、佩香袋、戴艾虎。屈原在其作品中有特殊的“香草”情㐀,如《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这里的“椒”指花椒,“桂”指桂树,“蕙”是与兰草同类的香草,“茝”指白芷,皆为“众芳”的香草植物。“纫夫蕙茝”指缝制成的装有蕙茝的香袋。秭归人为承袭屈子文风及其精神,将香袋中装上白芷、雄黄、花椒、细辛、苍术,或装上桂皮、花椒、丁香、茴香、山奈,称为“五香”。民间有“香包身上带,伢儿逗人爱”的俗语。
06
禳
疫
文
化
如采露水艾、悬挂艾草、点吉祥痣、洗艾水澡等。每年的五月初五凌晨,乐平里家家户户采割“露水艾”,在门头、窗棂上悬挂一束束用红纸条扎成的白艾。熏制的艾㏿不仅醒脑提神,而且驱虫治病。有的家庭用阴干的艾叶熬水洗澡或洗脚。屈原《离骚》有“今直为此萧艾”的诗句,视艾为恶草,影射楚王朝廷奸党邪人。据传说,乐平里的人们为表达对屈原的热爱和对昏君奸臣的痛恨,悬艾草于门楣,意为将奸臣邪人悬于门上示众。
07
节
庆
文
化
如稻场娱乐、文化赛事、节日庆典等。
08
学
术
交
流
如组建屈原文化研究机构、开设学术论坛、创作屈原文化作品。
09
信
仰
文
化
如供奉屈原像、挂菖蒲剑、送端阳符。乐平里流传的“八怪”中的一怪就是“屈原当作神仙拜”,多将屈原当作神灵一样对待。有“屈原故里屈氏第一村”之誉的秭归县归州镇万古寺村,几乎家家户户供奉有屈原青铜塑像。《秭归县志》记载,每遇五月初五头端阳当天,乐平里屈原庙的守庙人会至周围农户家中送“端阳符”、讨善款、求喜钱、祝平安。画符中的图画均是趋吉避凶、吉祥如意等内容,有时配有“祛邪扫瘟”的红色字画,贴于各户神龛之下,三个端阳后将其焚烧。
10
健
身
文
化
如洗艾水澡、体育竞技等。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