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研二号楼A幢三楼,步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Institutes of Biomedical Sciences,简称IBS)走廊,一面崭新的照片墙映入眼帘。墙上排列着研究院每位教职工的形象照,共同环绕着“I ❤ IBS”(我爱IBS)的
//
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研二号楼A幢三楼,步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Institutes of Biomedical Sciences,简称IBS)走廊,一面崭新的照片墙映入眼帘。墙上排列着研究院每位教职工的形象照,共同环绕着“I ❤ IBS”(我爱IBS)的活力标识,彰显着这个科研机构的独特气质。
2005年5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揭牌运行,扬帆起航。今年5月,这座生物医学研究的学术殿堂迎来建院二十周年的重要时刻。
▲
2005年5月,IBS揭牌运行
“生物医学院研究院从诞生起就是创新的产物,是综合性大学办医学院的创新载体,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突破传统建机制’的创新实践,也是打造基础临床融合、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平台,承担了聚焦科技前沿,凝练关键问题,引育尖端人才,突破‘卡脖子’难题、实现从‘零到一、一到十’的光荣使命。”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说。
20年来,IBS始终以创建“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生物医学交叉学术研究机构”为使命,在生物医学交叉学科领域形成“代谢与肿瘤的分子细胞生物学”“医学表观遗传学”和“系统生物医学”三个优势方向,构建起一批实力雄厚的科研团队,孵化出众多基础性、原创性技术突破。当前,生物医学已经成为推动复旦医科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复旦大学迈向新征程、以“文理医工”四轮驱动建设一流创新型大学的重要引擎。
“IBS就像一座现代化国际机场,各课题组恰似在此运营的航空公司。这座科研‘航空枢纽’为科研团队搭建起腾飞的跑道。”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葛均波表示。
“不求稳妥求突破”
厚植创新沃土 培育原创科研成果
2023年12月22日,生物医学研究院/附属肿瘤医院研究员徐彦辉团队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在线发表研究长文。此前三年内,徐彦辉团队连续在《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5篇相关研究论文,均直击生命科学中心法则的核心。近年来,徐彦辉团队深耕基因转录领域研究,揭示了转录多个过程的分子机制,逐步打开转录过程的“黑匣子”。团队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性进展。
▲
徐彦辉(左一)和课题组成员开展研究
事实上,十年前,徐彦辉选择转录这个研究方向时并不被看好,甚至还遭到“劝退”,因为当时学界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几乎被国外几个实验室所主导。然而,徐彦辉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在科研上,应该做对的事。什么是对的事?就是探究这个领域里最核心的问题。”
徐彦辉的经历正是IBS科研工作者的一个缩影。在采访中,几乎每位IBS的科研工作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在此做科研的一个感受——“不求稳妥求突破”。正是这种氛围,激励着这里的科研工作者勇攀一座座学术高峰。
2009年,在IBS运行后的第四年,生物医学研究院分子细胞生物学团队就在《科学》杂志发文,率先报道代谢基因突变产生致癌代谢物调控表观遗传的分子机制,提出代谢物具有信号调控概念。2010年,团队又率先发现蛋白质乙酰化是生物进化保守的广谱机制,这一发现也入选国际《生物化学》教材的专门章节。
▲
许杰(左一)与课题组成员交流
原创性、颠覆性的研究,往往意味着高投入、高风险和长周期。IBS营造的宽松的科研环境成为科研工作者们“敢闯敢试”的底气所在。2024年,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许杰团队在《细胞》(Cell)杂志发表研究论文,团队发现CD3L1新靶点,有望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突破。这一成果正是许杰团队“五年磨一剑”的结果,“对于新靶点的研究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这是我加入IBS五年后的第一篇顶刊成果。”许杰表示,在这个过程中,IBS给予他和团队充分信任和全力支持,让许杰得以安心深耕自己的科研领域。如今,许杰迎来了厚积薄发的时刻,团队基于前期研究成果开发的抗体药物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1a期。在学校的支持下,团队还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衍生公司,并顺利完成三轮融资。“我有信心将我们的研究成果从‘书架’推向‘货架’,希望我们的成果能早日造福患者。”许杰表示。
自创立之初,IBS便深深植入了追求突破,敢为人先的基因,成为适合科学家们开展源头创新的土壤。IBS于2004年3月开始筹建,当时,筹建团队聚集了复旦大学和附属医院的几乎所有院士和著名专家,开展充分论证,只为探索出一条学科建设的新路。
筹建团队提出,坚决不在原有的基础上画延长线,要建设面向未来的学科,打造史无前例的平台。对于初期引进的PI(课题组长),研究院也对他们提出要求,不能做已经名满天下的事,要做国内,甚至世界上都没人做过的事。
>
▲
部分高水平科研论文及杂志封面
“把人培养好,把科研做好”
双聘机制推动基础临床融合
IBS不断在新兴领域中开辟出崭新的天地。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贺林担任第二任院长期间,研究院提出“章鱼模式”的发展理念:以核心平台为“头部”,向外延伸出多学科触角,整合资源攻克医学难题。建院20年来,IBS研究团队在组蛋白修饰、表观遗传调控、非编码RNA、结构生物学、蛋白组学、表观遗传与代谢交互调控、肿瘤代谢与免疫、人类遗传疾病、化学生物学等领域,均已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力。近年来,IBS的研究成果先后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高校十大进展”、“中国十大医学进展”、“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两项成果入选国际权威教科书。
亮眼科研成果迭出得益于IBS“大人才观”之下的人才流动机制。2009年,在时任院长贺林,直属支部书记、副院长包志宏,常务副院长杨芃原等的倡议下,IBS 确立了全职 PI 与双聘 PI 并重的发展模式。从国外引入国际一流科学家,同时聘任校内生物医药领域的知名学者担任双聘 PI。为进一步拓展转化医学研究,IBS 先后与多家附属医院开展双聘合作,建立了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
▲
2005年5月,IBS首批校内PI签约仪式举行
IBS的双聘机制,既盘活了校内各单位的资源,也将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有机链接起来。葛均波见证了IBS的筹建、起步到发展壮大。对于双聘机制的推行,葛均波也深有体会,“我是一名临床医生,之前在临床上看病,有些疑难问题我是一时解决不了的,所以我需要一个研究平台去验证和回答这个问题。”葛均波表示,他在IBS实验室中取得的研究成果,也进一步反哺推动了自己的临床工作。
▲
王磊(前排左二)团队
“临床治疗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支撑。”在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王磊看来,只有了解清楚疾病发生的机制,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有效的治疗策略。2009年,王磊加入IBS,从一名助理研究员一路成长为课题组长。期间,王磊还有一段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担任教授的经历。在他看来,这些经历都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近年来,王磊团队致力于研究人类卵母细胞纺锤体组装新机制,并为临床生殖障碍疾病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2023年,王磊获得“科学探索奖”,2024年又入选首批“尚思探索学者”。
作为生物医学领域的创新枢纽,IBS不仅通过首创的双聘机制实现跨学科人才集聚,更如同“黄埔军校”一般,持续向各院系及附属医院输送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在持续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的同时,IBS积极加强与中山医院、华山医院、肿瘤医院、儿科医院等多家高水平临床机构的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基础研究与临床科学问题融合的新模式,在推动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显著提升了研究院的转化研究能力与服务社会的综合水平。
在新药开发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后,为了更好地推动药物研发,许杰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申请加入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领导对他的申请给予了积极的回应。让他感动的是,去年的IBS年会还邀请他回到研究院,和大家分享他的最新研究进展,“这里就像一个大家庭,哪怕离开了,大家还是互相牵挂着,回来和大家交流就像回娘家一样。”许杰表示。
IBS在科研管理上的开明与包容是令很多科学家津津乐道的。在双聘机制下,IBS可以放弃对于论文发文第一单位的追求,甚至将科研经费直接落到科学家双聘的医院,一切指向“把人培养好,把科研做好”这个简单却意义深远的目标。
打造“蓄水池”+“助推器”
引育并举铸就复合型人才高地
IBS既是人才储备的“蓄水池”,也是人才成长的“助推器”。在创立之初确立的高起点定位,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加入,推动了IBS的快速发展。
20年来,IBS始终坚持“引育并举”的人才发展战略,在党委书记储以微教授的推动下,近10年持续引进了一大批多学科交叉的国家级青年才俊,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IBS实行国际化的课题组长制,先后共有10多位两院院士在研究院科研团队中工作,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新基石研究员2名,尚思探索学者2名,16人入选国家杰青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其它国家级青年人才入选者40余人次。
IBS建院之初,就向海内外广发“英雄帖”。院领导亲自出马,积极寻觅全球英才,一旦考核成功,相关服务立即跟进,确保人才能够迅速融入并开展工作。这种高效的引才模式也被成功引进的老师们誉为“IBS速度”。
▲
雷群英(前排左四)团队
2006年3月,雷群英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回国加入IBS,在这片科研沃土上迅速成长。“时任的杨芃原副院长对我的关心与鼓励让我铭记于心。每次见面,他都会询问我的科研发展规划,并给予我专业的建议和指导。”雷群英还记得,一个深秋的夜晚,刚做完实验回家的她在校门口遇到了杨院长,“他背着双肩包,给了我温暖而坚定的鼓励,让我在科研的道路上勇往直前。”2023年,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基础医学院院长雷群英入选第二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在她看来,这得益于她在IBS长期积累的科研经验。“我提出的肿瘤代谢起源假说,正是源于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代谢异常的深入研究。不过,一开始这一想法遭到了一些质疑,但IBS前辈们‘提出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的精神激励着我坚持走下去。”
▲
商珞然(前排)和课题组成员
新一代的青年学者也在IBS迅速成长,在各自领域中崭露头角。2024年,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商珞然获MIT科技评论“35岁以下35人”(亚太)及iCANX青年科学家等国际奖项。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徐国良亲赴海外,邀请年轻的“90后”商珞然博士从哈佛大学回国加入IBS,从事微流控生物技术研究。这个研究方向萌发于她在哈佛做博后时的工作,进入IBS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氛围进一步为商珞然的研究打开了新思路。“在这里,我可以随时和各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互相交流探讨,激发新的灵感,也让我能够始终紧跟科研前沿。”
为更好地保驾护航人才的成长,IBS在建院之初,就定下了院内所有工作围绕“服务PI”开展的理念。葛均波表示,自己大部分时间是为各位PI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给大家跑跑腿、打打工,但我不干预每个课题组的日常运转,让大家根据自己的节奏产出成果。”
▲
IBS学术年会是IBS人每年期待的学术盛会
这一理念形成了研究院内浓厚的科研氛围。每年11月举行的IBS年会都会邀请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全院PI,以及部分研究生共聚一堂,开展充分交流讨论。这个每年一度的高规格学术盛会也被称为“IBS人的双十一”。就在建院20周年纪念活动当天,IBS也将以一场大咖云集的学术盛会作为对20年历程的献礼。
▲
IBS注重以各类平台培养高层次学术创新型人才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IBS以培养高层次学术创新型人才为核心使命,率先实行长学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着力锻造学生的独立思考力、科研实践力与原始创新力。研究院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的多篇高水平论文,主要由自主培养的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完成,IBS创立的“一作枫华论坛”已经连续举办8年,为培养学生独立创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和论文写作提供了优质平台。20年来,IBS已累计培养近千名高素质毕业生,其中3人荣获华人生命科学领域在读博士最高奖项——“吴瑞奖学金”。毕业生广泛投身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国际一流医药企业,或以选调生身份服务基层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研究院毕业生中已有数十人在全球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担任课题组负责人,累计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近20人次,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术影响力不断彰显。
廿载枫华,传承创新。20岁的IBS正青春,承载着新医科发展的梦想与希望。面向新征程,IBS将进一步强化国际竞争力,力争在全球学术界发挥引领作用。一方面坚持原创性基础研究,保持学术前沿地位;另一方面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切实推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通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国家科技进步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来源:微言校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