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英国将“卫星图”放出来,再结合金正恩“震怒”之下的一系列动作,包括让俄专家团队“集体休假”。
一艘5000吨级的驱逐舰,当着金正恩的面“侧翻了”!
同样是5000吨位,明明“崔贤”1号在一个月“下水”时,那叫一个顺利、丝滑。
但“2号”下水的结局,为何截然相反?
随着英国将“卫星图”放出来,再结合金正恩“震怒”之下的一系列动作,包括让俄专家团队“集体休假”。
原来,这件事“并不一般”。
起码,“2号”侧翻绝不是轻描淡写的那样:指挥、操作不熟练造成的!
5月21日,受朝鲜上下万众瞩目的“崔贤”2号驱逐舰,下水过程中在满脸挂着微笑的金正恩面前,直接“侧翻”了。
事后,作为朝鲜官媒的“朝中社”就此次重大事故,给出的“定调”就8个字:
“指挥不熟”,暗指下水过程中,指挥者“经验不足”,外加“操作不当”。
潜台词就是这起事故属于“人祸”,也就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失败,与其他方面,比如技术、设计等无关。
然而,在第2天,一张有关战舰“侧翻”的卫星图被放了出来。
公布这张卫星图的机构叫做“开放源代码中心”,简称“OSC”。
该机构明面上是英国“研究机构”与路透社联合成立的,但“江湖传言”认为,这家机构背后真正的“主事人”是英国开源情报机构,也就是众所周知的“英国广播公司监测处”,他们安排放出的“卫星图”。
原以为,放出这张“卫星图”就是为了打压、嘲讽一下朝鲜“造船技术”不行。
但是,当图像公布之后发现,“崔贤”2号舰身上覆盖着大量类似于“紫色幕布”那般遮挡物,而“遮挡的对象”主要是安装在舰体上的74个导弹垂发单元。
乍一看,朝鲜遮挡“舰身”这件事,似乎合情合理,没有问题。
但这次“事故”原因,很可能就出在这74个导弹发射单元上。
众所周知,“崔贤”1号也好,2号也罢,它对应的其实是俄22350型护卫舰,以及我国的052D型驱逐舰。
22350型护卫舰“非升级版本”,吨位虽然比“崔贤”姐妹号少了500吨位。但是,该护卫舰导弹发射单元,却只有48个,比朝鲜战舰足足相差26个。
同时,我国的052D型驱逐舰“吨位”更是比“崔贤”姐妹1号、2号高出2000吨位,相当于高出40%,但导弹发射单元只有64个,也比朝鲜战舰少了10个。
这说明,“崔贤”姐妹1号、2号的导弹发射单元在“数量设计”上边,属于小身板拉大车“不正常”!
更直白一点讲,“崔贤”级驱逐舰不该“硬塞”这么多的“发射单元”。
但是,朝鲜太心急了,更患有“火力不足”的恐惧。所以,才装下了“过多”的导弹发射单元。
不过如此一来,不仅在设计上要作出“很大的改动”,同时“小舰配重炮”背后,牺牲的可不仅仅是简单的“压缩生活空间”、去掉舰艉直升机坪。
而是整体舰身重心位置的设计大概率高于常规设计,相应改变的则是“适航稳定性”无法简单的套用到常规理解中,这就使得本身下水风险就不小的“横向下水”所面临的风险、变数更大了。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为了“增强火力”,极致增加“发射单元”,很可能设计上就存在“风险隐患”,而“横向下水”的方式将这种隐患,彻底暴露了出来。
再直白一点讲:“设计图”本身就存在“隐患”,这才是问题为何这么严重。
一旦这一点被证实,接下来的“崔贤”3妹、4弟、5幺妹等等,恐怕都没办法“开工了”。
甚至还会影响到朝鲜其他类似的“小身板扛着重火力”的战舰图纸被推翻、重申,以及相应的建造计划、进度被“搁置”。
说得再直白一点,“崔贤”2号出事,暴露的最大问题是:“大火力、小身板”,牺牲空间,换取“导弹发射单元”的设计理念与逻辑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隐患。
问题不是“一般般的严重”,更不是“翻船”打脸这么简单,而是朝鲜制定的“海权战略”与接下来一系列战舰的设计、制造计划很可能“全都乱套了”。
可能有人会问,若真的是“设计”问题,作为“姐姐”的“崔贤”1号,为何下水时就很丝滑,什么事都没发生?
原因很简单,归结为2点。
第一点,“崔贤”1号与2号下水的方式不同。虽然“1号”下水没有公开,但从当时下水时的各种图片、影像分析,为了让“1号”开门红,下水时很可能采用的是“固定船坞式”下水。
这种下水方式,简单地讲,就是把船坞建在下水区域的边上。当战舰在船坞内建设好之后,将该区域的水引进来,漫过船坞。
随后依靠水的自身浮力,再加上由外部“牵引”的动力,将战舰、船只拖出来,那叫一个安全,安全,还是安全!
这种下水方式,确实不会增加“重心”风险。
但是,轮到“2号”时,采用的却是“侧滑式”的船台下水方式。这对于舰身首、尾同时下水,还要保持绝对“平衡”,无形中对下水技术的要求更高了。
这次失败,朝方认为是指挥经验不足,导致“平衡”没掌握好。
这种说法有道理,但“真正的原因”或许是那些武器单元“超载了”,才导致操作难度过大、平衡被打破,造成这起事故。
所以“核心问题”不是指挥,也不是操作,而是“超载、超重”的“2号”根本就不适合这种下水方式。
不是说这种“下水”方式一定会导致船体侧翻,但武器重量“超载”导致出事的概率,远超“正常载重”的概率。
如此一来,真正的“责任”,是要追究到“设计”那一环。
以及还要追究“到底是谁,下令必须塞这么多的导弹单元”,这都是要追究“主要责任人”。
届时,影响到的很可能是金正恩亲自安排的“负责人”,也就是他的亲信,甚至他本人的威望。
第二点,“崔贤”姐妹1号与2号近乎同时建造,但实际上朝鲜不具备同时建造2艘5000吨级战舰的能力。
一方面,朝鲜此前建造的最大“吨位”战舰,还要追溯到2010年建造的1500吨的“南津”级护卫舰。
如今,直接横跨2000吨级、3000吨级以及4000吨级这三个档次的战舰,一步到位的直接开建5000吨级,而且一上来就是重火力的“魔改版”。
说实话,没有经验的长期积累、推演,如此“心急”导致事故,一点都不意外。
另一方面,大型战舰、新型军舰首次建造,通常都是由朝鲜南浦造船厂负责。其中,“1号”便是出自该造船厂,所以这里聚集了“真正的造船精英”。
但是,“2号”却出自清津造船厂。说实话,该造船厂主要造的是货船、渔船和挖泥船,至于战舰最多能够建造“小型舰艇”而不是战舰,更没有一步到位建造5000吨量级战舰的能力。
结果,不仅要造,建造周期上比“第一艘”还要快上20天,并以最难的下水方式“考验”他们。
船体“翻了”也就见怪不怪了!
真要追责,还是那句话,金正恩太着急,也太自信了。
但一切过错,不能由他来背负。
同时,更不能“暴露”2号下水失败,很可能在设计之初,被过分要求“火力”导致设计本身存在战舰重力隐患,不适合目前下水方式。
这些都要有人“背锅”。
其中,负责“崔贤”的俄专家团队,此前还因为“1号”成功下水,接受来自金正恩的勋章表彰。如今,却是“集体休假”。
接下来,大概率整个朝鲜“战舰”建造速度都要“踩刹车”,并打乱金正恩的海军发展与“远洋布局”。
来源:史海任我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