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县医院达标率持续提升,基本标准达标率升至93.35%(+1.5pp),推荐标准达标率63.57%(+7.17pp),显示县级医院整体能力增强。与此同时,对口帮扶成效明显。三级医院帮扶的县医院推荐标准达标率从44.25%(2023年)增至52.
原创 张昊 健康县域传播平台
前不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通报了2024年度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情况,可以看出医疗卫生“以基层为重点”在资源下沉、分级诊疗、医联体建设方面的进展。
A.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与区域均衡布局
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与区域均衡布局是中国医改的重要战略,旨在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
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县医院达标率持续提升,基本标准达标率升至93.35%(+1.5pp),推荐标准达标率63.57%(+7.17pp),显示县级医院整体能力增强。与此同时,对口帮扶成效明显。三级医院帮扶的县医院推荐标准达标率从44.25%(2023年)增至52.34%(2024年),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的乡村振兴重点县达标率从42.41%升至52.87%,体现资源下沉效果。
国家层面多次强调“优质资源下沉”,评估显示帮扶政策显著提升薄弱地区能力,但需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差距。
B.分级诊疗体系与双向转诊强化
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是现代医疗体系高效运行的核心机制,旨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并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双向转诊是分级诊疗的关键环节。评估结果显示,超过90%的县医院作为县域医共体牵头单位。2024年平均每家县医院双向转诊人次达4506人次,较2023年增长11.67%。向下级医院转诊人次数2439人次,较2023年增长37.95%,县级医疗资源向基层进一步延伸。县级医院功能定位也逐渐清晰化,县医院收治常见病、多发病能力持续增强(98%以上掌握心衰、儿科急症等),但手术占比下降(22.27%),较2023年下降1.54个百分点,反映分级诊疗中县域侧重基础诊疗。显示县医院龙头作用和上下转诊机制强化,但需提升手术能力。
C.紧密型医联体与县域资源整合
紧密型医联体(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和县域医疗资源整合是中国医改的核心策略之一,旨在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在基层”的分级诊疗目标。
紧密型医联体对患者提升就医体验、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以及提高医保资金使用效率有重要意义。2024年,1233家“千县工程”县医院中符合推荐标准的达1082家,占比87.75%,较2023年提高6.24个百分点。
病理、检验等医技科室能力进步显著。电子病历系统应用级别从2023年的3.31级升至3.26级,临床路径管理率提高(44.66%,比去年上升1.92百分点),显示医联体内标准化水平提升。评估反映了资源整合和管理协同的进展,但部分专科(如精神科、肿瘤科)设置率仍低,需进一步强化专科联盟建设。
D.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强化
2024年度评估结果反映了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进的情况。一是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巩固:98%以上县医院掌握呼吸(99.81%)、消化(98.74%)、心血管系统(98.49%)、儿科(98.54%)等常见病、多发病规范化诊疗,患者留在县域治疗的经济和便利性提高。
二是基层适宜技术进一步推广。平均每家县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的病种数为152种,较2023年度增加6种,推动诊疗标准化,便于基层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三是急诊急救网络下沉,提升基层应急能力。99.84%的县医院掌握急性脑血管病、急性胸痛的诊断与治疗,98.70%的县医院能够进行多发性创伤的诊断与处理。99.59%的县医院能够掌握儿科急危重症救治。
E.三医协同发展促县域提质增效
党的二十大以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总结为“三医”协同发展与治理。2024年评估通报中,可以梳理出三医协同改革的新进展。
一是费用控制与结构优化。医疗收入结构得到改善:2024年医疗服务收入占比33.59%,比2023年增加1.92%,药品收入占比降至24.65%,较2023年降低了3.00个百分点。卫生材料费用消耗22.26元/百元,较2023年度减少2.26元。
二是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的提升。三医协同治理需要将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放在重要位置,电子病历系统是推进信息共享的主要载体,157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中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平均级别由2023年的3.13级提升到3.26级。三是药学和医技机构的完善。根据统计,全国县医院医学影像、医学检验、药剂科等医技科室设置率持续增长,分别达到100%、99.95%、99.71%。其中,县医院药学部门的建立有助于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优化,具体表现在提高药品管理和使用效率、促进合理用药以及保障药品供应等。
通过对2023-2024连续两年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的分析,以下问题长期存在且依然有很大改善空间。
改进方向
一是区域发展不均衡。东、中、西部地区符合基本标准的县医院占比分别为100%、95.70%、88.30%。推荐标准符合率差距较大(东部78.41% vs 西部54.26%)。与此同时,医院间两极分化:后10%县医院的基本标准符合率仅50.22%,远低于前10%(99.50%);推荐标准符合率差距达78.77个百分点。
二是专科能力短板较为突出。一方面是科室设置不足:精神科(79.16%)、肿瘤科(61.49%)、全科医疗科(45.17%)等设置率长期低于80%。另一方面是,诊疗技术薄弱:42.4%县医院未开展气管异物取出术,71.15%无法规范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病理科特殊染色技术普及率不足65%。
三是人才短缺与结构不平衡。2024年西部县医院平均执业医师数(162人)仅为东部(316人)的51%,高级职称医师数量东西部差距达2.7倍。精神科、急诊科等平均每家医院仅2-11名医师,难以满足需求。四是设备配置与临床需求不匹配。例如在调查的县级医院中,有13个专业科室设置率低于80%.
综合施治
为系统性解决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中长期存在的区域不均衡、专科短板、人才短缺、设备不足等问题,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系统观念,可以采取以下综合措施:
一是强化精准帮扶与区域协同。针对西部和排名后10%的县医院,实施“一院一策”帮扶计划,优先派驻精神科、病理科等紧缺专科团队,并将帮扶效果纳入绩效考核。同时,推进三级医院与薄弱县医院的5G+远程医疗全覆盖,重点建设病理、影像诊断等远程平台,强制纳入医联体考核。
二是补强专科能力与设备配置。 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专科强基工程”专项,3年内推动肿瘤科、精神科等设置率提升至90%以上,消除血液透析机、白内障手术设备的县域空白点。通过“技术下沉周”开展集中培训。
三是创新人才激励与培养机制。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规模,要求毕业生服务薄弱县医院至少5年;对精神科、儿科等紧缺人才提供安家费和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四是数字化赋能质量提升。分步骤、分时段推进电子病历的使用,要求2026年前所有县医院电子病历达到4级标准,未达标者取消评优资格。推广AI辅助诊断系统(如CT肺结节识别),降低病理科等技术门槛,提升诊疗同质化水平。实施保障方面,需多部门协同推进:建立卫健、财政、医保等部门联动机制,多部门多层次支持县级医疗机构的发展。
可以探索定期公开县医院服务能力排行榜,对进步显著地区给予中央财政奖励。
通过以上措施,力争在2-3年实现全国县医院基本标准符合率超95%、符合推荐标准超70%,真正发挥县域医疗“守门人”作用。
来源:许晓锐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