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图通解《道德经》之三:万物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4 12:02 2

摘要:上一篇文章我们谈了“命名”“名”“万物”以及“内涵”和“外延”,我们今天专门再谈谈“万物”,因为我认为这个概念太重要,如果理解错了,可能和老子就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上一篇文章我们谈了“命名”“名”“万物”以及“内涵”和“外延”,我们今天专门再谈谈“万物”,因为我认为这个概念太重要,如果理解错了,可能和老子就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啥叫“不在一个频道上”?打个比方:老子的思想是通过99Hz传播的,你收听的是144.41Hz频道的内容,这不是典型的鸡同鸭讲吗?而且我发现,后世解读老子者,不在一个频道上的例子太多了。

“万物”就是其中之一,“万物”分“概念万物”和“实体万物”,老子在讲“概念万物”的时候,你如果理解成了“实体万物”,那就不在一个频道上。

所以“万物”是《道德经》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在个别地方,“万物”指的就是林林总总、各种各样的事物,比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在有些地方,就是“概念万物”,特别是这三处: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3.“万物负阴而抱阳”。

文字是表意工具,一文多义很正常,学习《道德经》没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也是比较麻烦的。

通过以上的讲解,我们知道,自从我们人类诞生以来,就忙着给自然的宇宙进行命名。“人类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不管是谁说的,讲的就是实情。通过命名,相当于给混沌无序的自然制定标准,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交流和传承。

于是,自然的宇宙被人类穿上了一个“逻辑外衣”:像极了一个赤身裸体的婴儿被他的妈妈、奶奶、姥姥,打扮得漂漂亮亮。

从此,人类再看这个世界,看到的就是“万事万物井然有序的逻辑世界”,早已忘掉了它“赤身裸体”是什么样了!

当然,现实生活中,你不能起坏心思,光想长个透视眼,妄图穿过遮挡的衣服偷窥不该看到的风景。

可是,对于我们的认知对象——世界,谁能穿透“逻辑世界”的外衣,看到“自然世界”的本来面目?

这就是老子教给我们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的心明眼亮之功。

如果你炼就了“致虚极、守静笃”的真功夫,就能透过“逻辑外衣”,看到祼体的“自然世界”。

也许不到下一篇文章发出来,聪明的朋友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好了,这一篇就扯到这里,如果你认为我在瞎扯,就不要来捣乱;如果你有质疑,请提出;如果你感兴趣,就关注,下回更精彩。

图一

图二

来源:三棱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