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阐释何以中国——读《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4 14:02 2

摘要:日前,《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2018~2020、2021、2022、2023、2024已陆续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本套书系图文并茂地反映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公布了中国考古学重大学术课题的进展,不断地深化公众对中华文明灿烂历史的认知。

#我的宝藏兴趣#日前,《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2018~2020、2021、2022、2023、2024已陆续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本套书系图文并茂地反映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公布了中国考古学重大学术课题的进展,不断地深化公众对中华文明灿烂历史的认知。

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百万年前,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距今约100万年的湖北“郧县人”3号头骨,是欧亚内陆迄今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处在古人类近200万年演化历程的关键环节上。“郧县人”所在的秦岭及汉水中上游河谷,是中国境内猿人、直立人、早期现代人连续发展的重要区域,河北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遗存,串联起华北地区超百万年的古人类文化发展序列,完整阐述了东亚地区古人类的演化及其与环境互动的过程。

万年以来的新石器时代,各区域考古学文化如满天星斗般竞相繁荣,各具特色,不断融合,繁衍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根基。以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凌家滩文化、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为代表的区域文明,体现出区域文化发展的高度,凝聚着区域文明的内在力量,塑造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基因。

不同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在人类原初时期,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资源,同时也影响了古人类的生活,人类在适应、改造自然环境的漫长的过程中,创新性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

旧石器时代以来,古代中国大地上,北方石片石器工业、南方砾石工业即是古人类创新性地适应不同环境和自然资源形成的生存策略。万年以来,南北方在气候、植物资源基础上选择、驯化,分别逐渐形成以稻作、粟作为主的农业,造就了如良渚文明、仰韶文明等高度发达的文明,形成如今“南稻北粟”的农业经济格局,在创新中又有着长久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造就了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中华文明。

文明丛体发展至早期国家的进程,始终是考古界关注的重大命题。对河南二里头、山西陶寺、安徽禹会村、河南余庄、河南时庄等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进一步勾勒了黄淮流域夏文化、夏王朝国家形态的整体轮廓并充实了其细节。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巴蜀文明研究,则论证了夏商时期西南地区的文化演进历程,以及和其他地区的互动交流与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的进程。河南殷墟九十多年来持续的发掘与研究,则不断地刷新我们对商文化的祭祀体系、商王朝的治理体系的认识。

中原与边疆、中央与地方的交流与互动,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甘肃吐谷浑墓葬群、青海热水墓群、新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等的发掘,促进了对唐时期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显示了我国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体现了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这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华文明持续辉煌的成果。

早期中国大地上中原地区、长江中下游流域、海岱地区、河套地区等区域文明,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融合,最终汇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进程中。河南、陕西、山西等地仰韶文化中以彩陶为代表的“物”的广泛传播,反映了各地区人们思想的交流;以粟作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支撑了史前城市的发展,形成了“集体与个体”“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社会权力体系。中原地区一体化的进程与文化整合的历程,为二里头文化的强势崛起奠定了基础。

长江中游地区湖北城河、湖北石家河、湖南七星墩、河南黄山等遗址展现了文明的崛起与沉寂,无论是发展的高峰还是低谷,本地史前文明始终参与、融入华夏化进程这一重大历史过程。多元文化齐头并进、各领风骚,体现出厚重的包容性,这是中华文明取得灿烂成就的活力来源。

中华民族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内敛的和平精神与文化性格,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陕西清平堡遗址、内蒙古沙梁子古城等的发掘与研究,生动地再现了北方长城沿线地区文化与民族融合的历史场景。南海I号、陆坡等一系列沉船遗址反映了古代中国繁盛的海上贸易,体现了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再现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密切联通与和平交流。追求和平、维护和平,是中华文明基因中的显著特点,也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于逆境中崛起的力量源泉。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旨在以考古学理论方法全面、客观、科学地阐释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脉络和主要特征,分析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格局的形成动因、构成要素和发展规律,以及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解释何以中国、何为中国等重大学术问题。一系列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成果的阐释与转化,正在不断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激扬自信自强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考古力量。

来源:大明湖畔看今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