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初选择从医,只因向往一份稳定的工作。然而,命运将我推向了一个未曾预料的领域——盆底康复科。2023年,结束产假的我因哺乳期调至这里。彼时,我并不知道,这间安静的诊室会成为我职业生涯的转折点,更让我重新理解了“医者”二字的重量。
最初选择从医,只因向往一份稳定的工作。然而,命运将我推向了一个未曾预料的领域——盆底康复科。2023年,结束产假的我因哺乳期调至这里。彼时,我并不知道,这间安静的诊室会成为我职业生涯的转折点,更让我重新理解了“医者”二字的重量。
初遇隐秘的疼痛
第一天到岗,一位年轻母亲蜷缩在检查床上,指尖攥得发白:“医生,婆婆说生完孩子都这样……可我总觉得身体里有东西要掉出来。”她泛红的眼眶里盛满无助,像极了曾经的自己——那个因产后漏尿在深夜啜泣的新手妈妈,那个被“生育代价论”困在羞耻中的女性。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盆底肌的损伤从不是疾病,却被社会轻描淡写为“女性必经的牺牲”。那些因脏器脱垂不敢大笑的妇人、因漏尿拒绝社交的职场女性,都在默默吞咽“宿命”的苦果。
用科学与共情重写“宿命”
在康复室,没有手术室的惊心动魄,也没有产房的万众瞩目,有的只是仪器嗡鸣声中,那些终于敢说出“我疼”的哽咽。我们记录患者的排尿日记,指导她们使用阴道哑铃,用一张张评估表丈量漏尿频次,也丈量着被偏见蚕食的尊严。一位阿姨攥着康复报告单流泪:“原来这不是我的错。”这句话让我触摸到这份工作最深的温度——它让沉默的隐痛得以言说,让机械的复健化作自我接纳的仪式。
在褶皱里深耕尊严
某日读到同行将盆底重建术比作“医学界的苏绣”,我豁然开朗:我们手中的探针与电极,修复的不仅是肌肉的张力,更是女性与重力博弈的支点。这里的工作是一场静默的革命。我们剖开世代相传的生育叙事,以专业知识为刃,以共情为线,缝合身体与尊严的裂痕。
如今,每当患者轻抚小腹露出久违的笑容,或是悄悄告诉我“终于能跳广场舞了”,我深知:这条路虽在隐秘处深耕,却让无数生命重新挺直脊梁。女性的健康,从不应是“难以启齿”的牺牲。未来,我愿继续做那个修补生命裂缝的人,让每一艘“生命之舟”都能载着尊严,稳稳航行。
供稿:盘州市人民医院 徐幽杰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文章主要用于传播正能量,宣传健康资讯和发布六盘水卫生健康系统动态,除注明转载外,均系本单位供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和引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站将根据需要全部转载或部分摘录、引用未作版权声明的文章,以传播优秀资讯。转载文章若有侵权,请相关所有权人及时联系删除。谢谢合作!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