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云笈七签》《太平广记》《列仙传》《抱朴子内篇》《道德经》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云笈七签》《太平广记》《列仙传》《抱朴子内篇》《道德经》
道家典籍中对“情”的论述历来令人深思。
古老的道经竟记载“痴情一场可抵万年修为”,这一说法乍听之下,似与道家“清静无为”、“断绝七情”的主流修行理念相悖。
那些隐居深山、辟谷服气的道士们,日夜打坐、导引吐纳,为何不及凡尘中一段痴情?
古老道经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智慧,让“情”与“道”有了如此奇妙的联系?
东汉末年,蜀地有位名叫严青的年轻道士,自幼得道士张道陵真传,精通符箓丹法。
他十五岁入道,二十岁便能辟谷,日食一粒松子便能维持精力充沛。
三十岁时,已能服气调息,夜不眠,冬不寒,夏不热,被当地人视为得道真人。
当时天下大乱,张道陵在蜀地创立五斗米道,收徒众万余人。
严青虽未正式拜入门下,却也常去聆听教诲。
一日,张道陵对众弟子讲道:“修道之人,需断七情,灭六欲,方能得道。
情欲乃红尘俗世之毒,入骨入髓,难以根除。
唯有清心寡欲,方能见道。”
众弟子听罢,纷纷点头称是。唯有严青心中疑惑,想起自己师父曾言:“道法自然,情亦自然,何必强求断绝?”他不敢公然质疑张天师,只好默默记在心中。
回到自己的茅庐,严青取出师父传给他的一卷古老道经细细研读。
这部道经是他师父临终前给他的,据说乃是老子西出函谷关后所著,名为《玄机秘要》。
经文中有一段文字引起了他的注意:“人有真情者,可通玄黄之气;情至深处,天地交泰。
痴情一场,胜过万年枯坐。”
严青反复揣摩这段文字,越发困惑。正当此时,山下传来喊声,有人上山求医。原来是县城里富商李员外的独生女李玉娘得了怪病,当地郎中束手无策,听说山上有位道士医术高明,特来求助。
严青收拾了一些草药,随来人下山。
到了李家,他为李玉娘诊脉后,发现这并非寻常病症,而是心郁气滞所致。
细问之下才知,李玉娘心仪同县书生张文,两人已有婚约。
谁知张文赴京考取功名却一去三年,音信全无。
李玉娘日夜相思成疾,如今已到了危急时刻。
严青开了几副调理的方子,但心知这病根在情,药石难治。他犹豫片刻,决定用道家秘术为李玉娘寻找张文的下落。当夜,他在李家设坛做法,使用“寻踪术”,发现张文已在京城病逝,魂魄漂泊无依。
严青不忍将此噩耗告诉李玉娘,便对她说:“张郎已在京城做了小官,只是暂时无法回来。待你病好,我有办法让你们相见。”李玉娘闻言,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病情也渐渐好转。
眼看着李玉娘日渐康复,严青却陷入了道德困境。他知道自己欺骗了她,但又不忍击碎她的希望。在与李玉娘相处的日子里,严青渐渐被她的痴情所感动,同时也被她的聪慧和坚强所吸引。
几个月后,李玉娘完全康复。一日,她对严青说:“道长,你说过会帮我见到张郎,何时能兑现诺言?”
严青深知时机已到,无法再隐瞒,于是将张文已故的消息告诉了她。
李玉娘听罢,并未如严青预料的那样崩溃,而是平静地说:“我心中早有预感。
只是不愿相信罢了。
既然人已不在,我愿随道长修行,求得超脱,来世再与张郎相见。”
严青被她的决心打动,收她为徒。李玉娘剪去长发,穿上道袍,随严青回到山中修行。她天资聪颖,很快便掌握了服气导引之法,道法进步飞速。
一年后的冬日,山中大雪纷飞。严青见李玉娘仍在院中练习剑法,便唤她进屋烤火。李玉娘笑着摇头:“师父教导,修道之人当断七情,不畏寒暑。弟子正在修炼’寒冰心法’,不可中断。”
严青望着雪中挥剑的李玉娘,忽然想起那部古老道经中的话:“痴情一场,胜过万年枯坐。”他心中一动,对李玉娘说:“你为何要修道?”
李玉娘停下剑法,答道:“为了在来世与张郎相见。”
“那你可知,你现在所做的,正是在断绝与张郎的情缘?”严青问道。
李玉娘闻言一惊:“师父此话何意?”
严青叹息道:“修道之人追求的是无情无欲的境界。如果你真的达到那境界,来世你将不再记得张郎,也不会再有这份情感。你如此痴心修行,却是在斩断你最珍视的情缘。”
李玉娘听后,茫然立在雪中,手中的剑“当啷”一声落地。
就在这一刻,奇异的事情发生了。雪地里突然绽放出一朵金莲,一道金光从天而降,笼罩着李玉娘。她的身体渐渐变得透明,如同水晶,内里的气脉清晰可见,流转不息。
严青惊讶地看着这一幕,想起古经中的描述:“真情通天,直达太虚。情至深处,顿悟大道。”李玉娘竟然在这一刻顿悟,达到了许多修道者穷尽一生也无法企及的境界。
正当严青震惊之际,一位白发仙人踏空而来,正是张道陵天师。他看着严青说道:“你终于明白了那部《玄机秘要》的真义。”
原来,张道陵早已知晓严青师父传给他的那部道经,特意考验他是否能理解其中真谛。
张道陵看着李玉娘说:“痴情一场可抵万年修为,并非鼓励世人陷入情网,而是点明情之真性。
世间修道者,多在枯坐中求道,却不知道即在人心。
人心最真之处,便是情感最炽烈之时。
若能在情之极处悟道,便是最上乘的修行。”
天师微笑着继续道:“许多人误解道家之’无为’,以为是无所作为,其实’无为’是指’无妄为’,顺应自然本性而为。
人有情感,乃是天性使然,强行断绝,反而违背道法自然之理。
真正的修行,不是断绝情感,而是在体验情感的过程中,领悟其本质,从而超脱。”
这时,李玉娘已然明白,她对张文的痴情,不是修道的障碍,而是通往大道的捷径。因为在那痴情之中,她体验了人世间最纯粹的情感,感受到了生命最本真的状态,这比任何苦修都更接近道的本质。
张道陵指着李玉娘说:“她已是天仙之体,可上天界修行。严青,你悟性虽高,却失之于执著形式。今后当以此为鉴,明白道在何处。”
李玉娘向严青深深一拜:“多谢师父指点。弟子今日方知,我对张郎的痴情,正是我修行的资粮。我不是为了忘却情缘而修道,而是为了让这份情感升华为更高境界的爱。”
说完,李玉娘化作一道金光,随张道陵飞向天际。据说,她后来成为了掌管人间姻缘的仙女,专门帮助那些真心相爱却无法在一起的有情人。
这个古老的道家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也被后世道士记入了典籍。《云笈七签》中记载:“情至深处即是道,痴情一场可抵万年修为。”《太平广记》也有类似记载:“世人皆知苦修可成仙,殊不知真情亦是大道。”
道家经典《抱朴子内篇》云:“修道有九千六百法,唯情字最难解。
能解情字者,道成一半。”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意思是有些看似弯曲的路反而更直接,看似笨拙的方法反而更巧妙。
痴情修道看似违背清静无为之原则,实则是通向大道的捷径。
真正的大道,不在远离尘世的山顶,而在红尘中的真性情。道家讲究修真养性,“真”字当头,便是要我们保持本真,不违背天性。情感是人的本性,懂得在情感中升华,而非斩断情感,才是真正的道家智慧。
痴情一场可抵万年修为,并非鼓励沉迷爱欲,而是告诉我们:大道就在我们的心间,就在那些最真实的情感体验中。修道之人若能在体验情感的同时保持明晰的觉知,便可从中领悟道的真谛,这比闭关苦修来得更快、更直接。
正如那部神秘的《玄机秘要》所言:“道在天地,亦在人心。
情至深处,天人合一。”
来源:净土莲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