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演说艺术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于我而言,恰似一座巍峨的灯塔,在教育生涯的茫茫大海中为我指引了一些方向,又似一把精巧的钥匙,悄然开启了我心灵深处对语言艺术的认知。
《演说艺术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于我而言,恰似一座巍峨的灯塔,在教育生涯的茫茫大海中为我指引了一些方向,又似一把精巧的钥匙,悄然开启了我心灵深处对语言艺术的认知。
作者在该书读书分享会上发言 作者在该书读书分享会上发言
感谢贵州省演讲研究会组织,戴云老师牵头组建的编写团队,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才将蔡顺华老师一生的演讲精华编撰成了一部可供后人学习的“教材”。作为编写组的一员,我也参与其中,每当完成分配的任务时,总会回想起自己从初登讲台时的青涩懵懂,到如今能在讲台上自信地传授知识的点滴成长。在团队的协作与支持下,我们历经一年的努力完成了这本书的编撰。这本书不仅承载着我对蔡顺华老师的敬意与思念,更是在“大师”的引领下,我们共同打磨出的高质量成果。它将成为我未来成长道路上的坚实基石,也是我教育生涯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
主编戴云与作者在首发式上合影
记得2024年10月19日,我参加了这本书的首发仪式。当时,新书分享会上的热烈氛围,还有各位编撰者从不同角度对蔡顺华老师演讲的深入解读,就像一场及时雨,一下子冲淡了我对演说艺术的困惑,让我对蔡老的演讲有了更透彻、更全面的认识。后来再翻开这本书,那些熟悉的文字就像一股温暖的春风,吹拂着我的心田,让我又有了新的体会。我想,蔡老师留下来的演讲精神,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了我在教育路上的每一步。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是蔡顺华老师引用博尔赫斯的名言,也是我与演说艺术邂逅时的第一缕思想光芒。当时,我只是一名化学专业的师范生,从未想过,这句话会在我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悄悄改变我的教育人生轨迹。书中“演讲是语言的艺术”这一命题,通过摩根卖鸡蛋的故事得到了生动而深刻的诠释,而“故事为王”的法则更是让我在初为人师时受益匪浅。当我用自己求学的趣事或是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去感染学生时,总能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这种与听众建立情感共鸣的共情表达,就像一把量身定制的钥匙,精准地打开了学生的心门,让知识的传递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温度与活力。
最难忘的,是第一次鼓起勇气参与即兴演讲时的场景。颤抖的双手、加速的心跳,这些生理反应至今仍历历在目。而蔡老师那句“半个老乡”的亲切回应和“最勇敢的人”的真诚评价,不仅安抚了我的紧张,更让我领悟到演说中“动态展示”的真谛。真正的演说家,懂得用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去构建情感共鸣,而不仅仅依靠言语本身。语言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跨越文字的局限,通过肢体的律动、眼神的交流,直抵人心。
“口+才=团”,这个简单而深刻的公式,成为我专业成长的重要指引。大学期间,我主动争取每一个上台发言的机会,读书分享、辩论比赛、主题演讲……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我逐渐摆脱了公众表达的恐惧,完成了从“敢想敢说”到“能说会说”的蜕变。我想,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演讲技巧的提升,更是教学能力的全面飞跃。准备优质课比赛时,我反复研读书中“仪表和风度同样重要”的章节,甚至用手机录制试讲视频,逐帧分析自己的教姿教态。当获得区级一等奖时,我深刻体会到了“说更多,才能说更精”背后的哲学智慧——量变引起质变。
这本书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他的演说智慧与教育情怀。编者团队以专业而虔诚的态度,将蔡老师的演说精华凝练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这些宝贵的智慧结晶,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受到启发后,我开创了理科演讲活动——化学课前3分钟演讲。学生们或讲解知识点,或分享科学前沿,或演示趣味实验。因为这个活动的开展,许多毕业学生回校时,仍能清晰记得当年同学演讲的精彩内容,甚至有学生反馈这些演讲帮助他们顺利衔接了高中化学学习。这种知识的传承与延续,不正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吗?
很多时候我在想,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我想,教育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让他们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如今站在讲台上,我时刻铭记书中“让你的演讲和听众有关”的教诲。在讲解化学方程式时,我会联系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在阐述实验原理时,我会融入人生的哲理思考。这种“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的教学语言,让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生动可感。当看到学生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时,我真正懂得了“演讲要打动人心,洗礼灵魂,发现美”的深刻内涵。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而演讲艺术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演说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对我而言,已不仅是一本专业读物,更是照亮教育之路的明灯。从初上讲台的青涩紧张,到如今能在学术报告中从容自若;从第一次演讲后的手足无措,到现在指导学生开展科普演讲社团,这一路走来,书中“掌握实用必要技巧”的教导始终是我的行动指南。蔡老师“借遍金针锈凤凰”的箴言,让我明白教育的真谛在于传承与创新。演说艺术的价值不在于个人的光芒四射,更在于用语言的火种点燃他人心中的求知热情。教师与演说家的共通之处,都是运用语言艺术启迪心灵、塑造生命的匠人。我们用语言搭建起知识与心灵之间的桥梁,让思想在其中自由穿梭,让灵魂在其中得以升华。
广东演讲学会会长孙朝阳与贵州省演讲研究会会长谭武建在首发式上为新书揭幕
如今,每当我站在讲台前,总会想起那个因第一次演讲而紧张不已的自己。虽然现在的我已经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演讲场合,但对语言的敬畏之心从未改变。因为我深知,教师的口才不仅是职业工具,更是点燃思维火花的燧石,是雕琢年轻心灵的刻刀。这份认知,正是《演说艺术的理论与实践》馈赠给我的最珍贵礼物——它让我懂得,教师的每一句话语,是播种光明的神圣仪式,承载着启迪智慧、塑造灵魂的重任。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我将继续以这本书为指引,用语言的力量去点亮更多学生的心灵,让教育的光芒在更多生命的舞台上绽放。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贵州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