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邮箱yetanbusiness@163.com,叶檀老师看到,一定会回复。
长期征集
日子很难,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受苦的人最懂。
和吃苦相比,有苦难言,无人问津,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
重生之后,叶檀老师变了很多,变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别人的苦。
她说,有苦我们一起分担。
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邮箱yetanbusiness@163.com,叶檀老师看到,一定会回复。
记住,这世界还有人,关心你,在乎你,理解你。
文/叶檀财经团队
还记得,上一次发呆是什么时候吗?
(图源:pixabay)
自从有了网络,有了手机,有了短视频,我们的大脑一刻不得清闲,慢慢的,失去了发呆和放空的能力。
原以为,每天被各种形式填满,内心可以更加充实,可现实恰恰相反。
网络时代,越来越多人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空虚,暗无天日的孤独,不可名状的窒息与压抑。
最近,读到梁实秋的散文《寂寞是一种清福》,我意识到,也许重新学会发呆,懂得享受寂寞,我们的内心才能平和且充盈。
文中写到,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树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时时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
在寂寞中,我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片刻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尔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几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清新空气。
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那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全属于此类。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一霎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凡我有一刻寂寞时,我要好好地享受它。
写到这,希望读者朋友,暂时放下手机,抬起头望望天空,看看白云,闻闻花香,享受片刻的安宁,属于自己的寂寞。
(图源:pixabay)
说到这一周生活中的大事,那就是大雨之夜,趁下雨之前散步回家,捡到一只纯正黑色泰迪,他端端正正的坐在院子口的路灯底下,如同一只小煤球,只有啪嗒啪嗒看人的眼睛,和一口牙齿,亮晶晶的。
等了半小时,不见主人,抱回家,爱吃肉肉🥩,特别亲人,是一个有灵性的毛孩子。但家里的小猫们有点生气,尤其是桔小宝,躬起背,气得喷了几滴鼻血。
到处贴了传单,发了视频,希望小煤球的主人能够看到,希望他能继续衣食无忧、没心没肺的幸福生活。
言归正传,下面进入本周的檀几条正文。
#01
市场好牛,港股IPO爆发,A股再融资放开
本周港股市场好不热闹,重头IPO接踵而至。
520这一天,宁德时代在港交所上市,完成A+H布局。在A股一直不温不火的宁王,跨过一条河,备受追捧。
据经济观察报5月20日报道,宁德时代获得超150倍的认购额,募集总金额356.6亿,轻松达成目标。
上市后,宁德时代的表现超出不少人的预期,上市第一天上涨超过16%,第二天又涨了10%。连续两天大涨,宁德时代出现罕见的AH股价格倒挂,港股比A股多涨12.22%。
或许的内地投资者太聪明,又或者,境外投资者太老实,总之,宁王重新超越BYD,再度坐上新能源领域头把交椅的位置上。
宁王IPO仅一天,药王恒瑞也宣布了H股的发行价格,最终定价为44.05港元。
(图源:pixabay)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44.05的价格为原来预计发行价格区间的上限。以发行价计算,总认购金额约41.31亿港元,占总发行规模的比例为41.77%。
和宁王一样,药王也获得了全球资本追捧,据悉基石投资者涵盖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景顺、瑞银全球资产管理集团、高瓴资本、博裕资本等知名机构。
在宁德时代的敲钟现场,香港财政司司长表示,2025年,已经收到100家左右的上市申请,正在审理的还有150家,截至5月20日,香港新股集资额超过600亿港元,较上年同期多逾6倍,融资规模暂居全球首位。
后续还有不少重磅募集项目,海天味业、牧原股份、塞力斯、三一重工、东鹏特饮、蓝思科技、三花智控……这些公司全是千亿以上的巨头。
对于香港市场来说,目前最担心的就是供需之间的平衡问题。由于市场不断走高,一直强力买入的南下资金,开始放缓步伐。截止5月23日,南下资金净买入额仅为177亿,大幅放缓。
未来,如果南下资金不能跟上香港IPO的节奏,供需平衡发生改变,届时港股可能会承压。
港股IPO凶猛,A股再融资也开始活跃。
据东方财富的数据,截至5月20日,沪深北三地共受理再融资70家,相较2024年增长近一倍。
其中,4月受理突然增多,单月受理数量接近一季度总和。
从金额来看,截至5月20日,沪深北三地再融资规模已达2807.44亿元,同比大增113%。
据界面新闻报道,再融资在审核方面也在加速,过会速度明显加快。举例来说,晶华新材3月24日提交非公开发行股票申请,仅用时7天闪电过审,刷新A股市场再融资审核速度的纪录。
市场是牛的,以IPO和再融资的方式,显示出韧性。
#02
全球债市危机来了?美债风险还没过去,日本国债先跌为敬
近期国际市场上关注度最高的,仍然是债券市场。
(图源:pixabay)
中美贸易缓和之后,一度风险缓释的美债市场,最近几天再度被全球资金抛售。
据zh.tradingeconomics.com的数据,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超过2023年12月份高点,创14年来新高,最新的收益率数字已经飙升到5.14附近。
为何美债收益率再度上升,且势头越来越猛?主要受两件事刺激。
第一件事是穆迪下调美国主权债务评级。
5月16日,穆迪宣布将美国的信用评级从最高级别的Aaa下调至Aa1。这是116年来,穆迪第一次下调美国的主权债务评级。
穆迪的同行标准普尔早在2011年8月就把美国评级从AAA下调至AA+,欧洲的惠誉也在2023年8月做出下调调整。穆迪是最后一家维持美国债务颜面的公司。
穆迪为何不再坚持?
据英为财经的报道,穆迪失望地表示,历届美国政府和国会都未能就扭转巨额年度财政赤字和不断增长的利息支出达成共识。这届政府不会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穆迪终于“承认”,美国的政府债务和利息支付比率已远高于同等评级的主权国家。
穆迪表示,按照目前的趋势,到2035年,美国联邦债务可能达到GDP的134%,高于2024年的98%。预计赤字到2034年可能会上升到GDP 的9%。同时,利率上升将大大增加偿债成本,利息支付在美国政府收入中所占比例会不断攀升,进一步削弱美国的财政实力。
据咨询机构的可视化图表,1979年之后,美国的GDP增速越来越慢,赤字水平越来越高,这一趋势正愈演愈烈。
除了穆迪下调评级,另一件影响美债的事情是,美国20年期国债拍卖再次遇冷。
据澎湃新闻5月22日消息,20年期美债投标倍数仅为2.46,创2025年2月份以来的新低。实际得标利率为5.047%,高出发行利率1.2个基点,创2024年12月以来最大利差。
关键指标——外国投资者参与率跌破4月份的冰点,再创新低。
外国投资者对美债兴趣缺缺,在全球贸易最激烈的时候,日本最先抛售美债,日本政府给出了明确的统计数字。
5月16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早在今年3月,就开始大笔减持美国国债,2025年3月,中国减持美国国债189亿美元,为年度首次减持。
减持过后,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已经降至7654亿美元,二十年来首次少于英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美债持有国。
让市场担心的是,美国国债问题有蔓延之势。
最先被波及的是日本。据英为财经的数据,日本4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5月21日升至3.63%,为2007年以来最高。
为何日本长期国债突然出现类似美国的情况?原因和美国有相同有不同。
首先,一季度日本经济超预期下滑。
5月16日,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政府发布的GDP数字显示,2025年一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减少0.2%,换算成年化为下降0.7%。报道称,这是日本GDP四个季度来首次出现环比负增长。
日本经济增长低于预期的主要因素是内需疲软,出口下滑。
据日经新闻、NHK等媒体报道,日本GDP的构成中,消费占一半以上,一季度居民消费环比仅增长0.04%,不及市场预期。
物价涨幅大于工资涨幅,导致日本国民收紧荷包。2025年3月,日本CPI同比上涨3.2%,连续4个月在3%左右。主要粮食大米价格相比去年暴涨92.1%,新鲜食品价格也在持续上涨。
(图源:pixabay)
工资不涨,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3月,由于工资增速未能追上物价上涨的步伐,日本实际工资下降了2.1%。这是日本实际工资连续第3个月出现负增长。
出口承压,财联社5月21日消息,日本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日本出口增速为2%,低于市场预期中值的2.5%,创2024年10月以来最低水平。
从结构来看,日本对美国、中国、欧盟出口全线下滑,其中对美国下滑1.8%,对中国下滑0.6%,对欧盟下滑5.2%。
除了经济因素,还有市场因素。和美国一样,日本国债拍卖市场陷入冰点。
据路透社5月21日的报道,日本新发20年期日本国债拍卖结果惨淡,投标倍数仅为2.5倍,为自201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据智通财经5月20日的消息,日本第三大金融机构瑞穗金融集团正在采取“非常保守”的证券投资策略,大幅削减债券持仓。
瑞穗下发给投资者的报告显示,瑞穗已经削减了其在日本和外国政府债券中的头寸。截至今年3月,其持有的日本国债从三年前的25.1万亿日元锐减至8.3万亿日元。
普通金融机构可以抛售债券转换策略,但日本保险公司等稳定性金融机构,就没那么容易脱身了。
据华尔街见闻5月23日的报道,日本长债暴跌浮亏最惨的公司浮上水面。
日本最大的寿险公司——日本生命保险宣布,截至2025年3月底,其持有的日本国债已经出现巨额账面浮亏,金额高达3.6万亿日元(约合25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暴增两倍。
在市场等待日本央行缓解债市焦虑的时候,日本央行给出了相反的态度。
据新浪财经5月22日消息,日本央行著名鸽派野口旭表示,当前日本央行不需要介入债券市场来应对近期超长期收益率飙升的现象,因为很难说这一走势有何异常。
野口旭的表态让市场失望。要知道,日本央行是日本国债的最大买家,目前持有约52%的份额,如果日本政府不买,外界需求疲软,可以预见收益率将继续攀升。
不过,日本确实面临两难困境。
为了回到正常国家的轨道上,日本央行正在尝试把货币政策调回正常水准,逐步缩减国债的购买规模。
据澎湃新闻,自去年7月开始缩减债券购买规模以来,日本央行的长期国债持有量仅下降了2.2%,达到576.6万亿日元。日本央行此前表示,计划每季度减少4000亿日元的债券购买量,直至2026年第一季度月购买额降至2.9万亿日元,低于2024年7月的5.7万亿日元。
到底是拯救日本国债市场,还是坚持货币正常化进程?相信日本政府左右为难,只要不出现危机,日本政府不会轻易出手。
相比于美国和日本的债市窘境,中国是另外一番面貌。
国内资产荒,国债等标的依然是机构们稳妥的选择,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还在持续走低。
外需方面,5月19日,外管局的数据显示,外资也在持续买入中国国债。4月外资净增持中国债券109亿美元,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03
一夜之间,创新药出海创纪录
沉寂了许久的创新药市场,在2024年底、2025年初不断高歌。
(图源:pixabay)
最新的突破来自三生制药。5月20日,三生制药公告称,公司及附属子公司沈阳三生、三生国健与辉瑞签署协议,将向辉瑞独家授予公司自主研发的突破性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在全球(不包括中国内地)的开发、生产、商业化权利。
根据协议,三生制药将获得12.5亿美元不可退还且不可抵扣的首付款,以及最高可达48亿美元的开发、监管批准和销售里程碑付款。
三生制药还将根据授权地区的产品销售额,收取两位数百分比的梯度销售分成。此外,辉瑞将于协议生效日认购三生制药价值1亿美元的普通股股份。
60亿美元,超过此前所有中国创新药的BD记录,这把火来得很及时。
在消息公布前,三生制药等创新药、仿创药类头部公司的股价一路向上。以三生为例,5月20日60亿天价BD公布前,股价已经涨了3倍左右,消息公布后,股价更是井喷,截至5月23日,三生制药市值接近500亿港币,底部涨幅接近4倍。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本次交易和此前的一锤子买卖不同,最大的区别有两点。
第一,三生保留了中国内地开发和商业化权益。第二,本次交易中首付款的比例远超此前的BD。一般情况下首付款约占生命周期创收的10%到15%,但本次交易据悉占比高达21%。
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文章写到,之所以首付款比例如此高,是辉瑞对SSGJ-707有高度信心。
据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的报道,辉瑞目前在PD-1领域的布局落后竞争对手默沙东等公司。迫切需要找到突破口。
此前市场一直传言辉瑞可能和康方生物达成合作,结果是三生制药,且是大手笔。
辉瑞的重金投入,具有中国创新药崛起的象征意义。
和其他产业一样,创新药领域也在朝着中美争霸的格局演绎。据长江证券统计,2025年AACR大会中,中国参会药企创历史新高,达到126家,科研成果也比2024年多出50%以上。
根据医药魔方的数据,最近10年进入临床的创新药累计数量,中国企业已经超过美国。First-in-Class药物占比仅次于美国。
还是据长江证券的统计,从2018年至今,中国药企的BD首付款金额一致在增长,交易总规模从2018年92亿美元大幅攀升至2024年的635亿美元。
6年6倍,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代表集采后中国创新药企杀出重围,找到了出路。
不过创新药没有彻底走出阴霾,新的干扰因素正在出现。这一次干扰因素不是来自中国,而是来自美国。
作为BD的终端客户,美国药企正在遭遇中国药企曾经的经历。拜登政府开启美国版集采历史进程,老川积极跟进,大有改变美国医药体系的架势。
据财新等媒体整理,5 月 12 日,老川颁布了一项名为 “为美国患者提供最惠国处方药定价” 的行政命令。
该行政命令表明,美国品牌药价格是其他 OECD 国家支付价格的3倍多,美国卫生福利部将设立相关机制,以较低的 “最惠国价格”直接向消费者供应处方药。
所谓“最惠国价格”是指,和美国人均GDP接近的国家或者经合组织成员国销售药品的最低价格。
(图源:pixabay)
老川表示,目前的目标是将美国处方药价格降低30%~80%。怎么做呢?有四点:
第一、美国卫生福利部需在 30 天内为部分药品制定参考国家 / 地区支付水平一致的目标价格,并展开价格谈判程序。若谈判未能达成协议价格,六个月后将通过联邦法规确定新价格。
第二、FDA 将扩大低价药品的进口规模。
第三、责成商务部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对那些维持低药价的国家 / 地区采取相应措施。
第四,计划跳过保险和 PBM 环节,推行DTC模式向个人直接供应药品。
归纳一下就是,谈判,进口,直销。
美国药价确实贵。最新一期的《财新周刊》写道,JAMA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2008年—2021年美国首次上市的548种药物,价格中位数从2115美元上涨至180007美元,涨幅高达90倍。
美国退休人员协会公共政策研究所(AARP)的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0年,美国老年人广泛使用的180种特殊处方药的平均零售价格上涨了4.8%,是同期通货膨胀率的3倍多。
(图源:pixabay)
RAND基于2022年IQVIA全球药品销售数据的研究表明,美国处方药的价格是其他33个国家的2.78倍,品牌原研药价格是其他国家的4.2倍。
高昂的医药费用导致美国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是全球主要国家里最高的。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22年美国医疗支出占GDP的比值为16.5%,同期比美国高的只有阿富汗、瑙鲁、图瓦卢等零星小国。
大国里,医疗支出占比多在11%左右,2022年的数字,中国是5.3%,德国是11.8%,日本是11%,法国是11.88%。
根据美国国家卫生健康费用的数据,2023年美国医疗费用支出达到了4.87万亿美元,占GDP的比例高达17.6%。关键是,美国的医疗费用还在继续攀升。
在老川眼里,赚太多了。老川援引一组数字,美国人口不足全球5%,却承担着全球药品利润的约75%。
美国药企并不认为责任在自己。不少大型药企认为,美国药价高主要是PBM得责任。
所谓PBM,中文名为药房福利经理,在美国的医药体系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负责和医药企业谈判药价,和保险企业谈判支付价格,他们的盈利方式是赚取药品标签价和保司实际支付价的差额。
目前,美国三大PBM公司垄断着80%左右的美国处方药市场。
阿基米德公众号5月22日发表了一篇文章,据2017年一份研究,通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文件追踪药品供应链大型上市公司资金和产品流向发现,2015年每100美元处方药支出中,41美元被非制造中间商(保险公司、PBM、药房和批发商)获取,流向制造商的不到60美元。另有研究表明,2013 - 2020 年药品制造商收入份额从66.8%降至49.5%,非制造商份额从33.2%升至50.5%。
《财新周刊》中,援引美国制药业最有话语权的协会PhRMA总裁的话:
美国是全球惟一一个允许PBM、保险公司和医院拿走药品支出中一半资金的国家。中间商获得的金额往往超过欧洲的药品价格。如果把这部分钱直接用于患者,将能降低他们的用药成本,并大幅缩小与欧洲之间的价格差距。
中间商差价赚得太狠,老川政策直接针对中间商。
如果中间商不再成为阻力,药价还是下不来,美国就要扩大购买物美价廉的仿创药进口。
中国药企如果能搭上这趟顺风车,国内药企喜大普奔。
#04
老川对哈佛大学动手,全球大建人才方舟
5月22日,一则消息震惊世界。在贸易和军事领域忙碌的老川,突然向名校哈佛大学发难。
(图源:pixabay)
据央视新闻报道,老川与哈佛大学的矛盾急剧恶化,美国国土安全部突然撤销哈佛大学“学生和交流访问学者项目”认证,严禁该校招收国际学生,还要求现有国际学生转学,否则将失去合法身份。
据澎湃新闻的报道,国土安全部部长诺姆称,此举是对全美所有大学和学术机构的警告。由于哈佛大学屡次违反联邦法律,撤销其招收国际学生的特权。
据联合早报等媒体报道,哈佛大学第一时间发出声明表示,老川的行为非法且有害,学校正在迅速行动,为社区成员提供指导和支持。哈佛大学国际学生和学者来自140多个国家,为哈佛大学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这一报复性行动可能对哈佛社区和美国造成严重损害,并损害哈佛的学术和研究使命。
究竟哈佛做了什么,让老川如此反感?
目前的线索有两条。
第一条线索指向巴以问题。
据财新报道,美国国土安全部在公告中称,老川因为哈佛大学领导层纵容校园里的恐怖主义暴行,尤其对犹太学生的骚扰和殴打不满。
据多名哈佛非新生表示,美国国土安全部所说的“暴行”就是2024年春季,美国各地大学校园爆发的大规模亲巴勒斯坦抗议活动,这些抗议活动旨在反对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
第二条线索,指向中国。
5月23日,观察者网消息,美国政府借哈佛大学炒作与中国政府的合作。
对此,中国外交部回应,美方的制裁是非法的,美方应当尽快取消,中方一贯反对将教育合作政治化。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两条理由像临时拼凑。实际上,早在十几年前硅谷右派的文章里,就有对美国现行教育制度的抨击,认为这套体系花费极大,却缺乏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又培养了一大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另外,美国还有一大批反智主义者,与老川所代表的势力相结合。
(图源:pixabay)
特朗普3月提议关闭教育部,同时对知名大学下手,还审核所有科研项目,原因就在于此。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这些大学对他的态度不够恭敬。
据财新报道,未来72小时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窗口期,如果哈佛大学不能和老川达成和解,影响可能会是巨大的。
法律正在力挽狂澜。
5月22日,美国一名联邦法官于下令,要求特朗普政府恢复1300多名美国教育部员工的职位。该法官发布了一项禁令,阻止特朗普政府推进教育部大规模裁员的计划。
5月23日,哈佛大学赢得一项临时法院禁令,该禁令阻止特朗普政府禁止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哈佛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但是,老川的一系列行动,使国际社会对美国的教育和科研驱魅,在美科技精英不安于位,美国教育国际化进程受阻。
站在非美国国家的角度来说,在此时网络全球最顶尖人才,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中国和欧洲目前都有动作,吸引哈佛以及其他美国大学人才。
5月23日,香港教育局长蔡若莲发文表示,香港教育局已与全港大学联系,呼吁他们积极行动,吸引顶尖人才,各大学均积极响应及密切留意情况。她也指出,教育局已联系哈佛大学香港校友会,为获录取赴哈佛大学升学的学生提供全面支持。
据《南方都市报》消息,5月23日,香港科技大学已经向就读于哈佛大学的国际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持有哈佛学位课程录取通知的学生,发出公开邀请,欢迎他们加入港科大继续学业,延续学术追求。
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也在社交平台上评论称:“西方不亮东方亮!”
更早,香港大学已经明确公布,会接受QS世界大学排名或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前50的高校的学生或录取生的本科转学申请。
除了中国,欧洲也在行动。
据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公众号,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拉尔斯·克林贝尔表示,“德国必须主动向美国及其他地区的受影响研究人员发出邀请:来德国吧,这里是你们和科学的避风港。”
据悉,德国新政府的一名重要人物透漏风声,德国可能会从其5000亿欧元的基础设施和气候一揽子计划中拨出部分资金,用于吸引美国科学家。
除了德国,欧盟内部近半数成员国都在敦促制定吸引美国人才计划。作为一个整体,欧盟委员会也在积极布局,希望吸引更多美国人才。
据中国科学报5月20日消息,欧洲研究委员会打算提出“选择欧洲搞科研”计划。计划投入5亿欧元资助来欧研究人员,是目前最受瞩目的人才引进政策。
欧洲研究委员会主席Maria Leptin表示,作为欧洲最大的科研资助机构,欧洲研究委员会将为迁往欧洲的研究人员提供最多200万欧元的资金,已协助搬迁实验室或组建团队。此外,提供更多永久职位,增加更多拨款,也在考虑之列。
谁能想到,二战后,靠着网罗全球人才晋升为最强科技国的美国,如今竟然自毁长城。而当初迫害科学家的德国等国,现在成为诺亚方舟。
历史的周期,就是这么的玄妙。
#05
贸易谈判途中,幺蛾子不少
贸易进展,值得持续关注。
在中美贸易缓和之后,双方一直密切沟通。据外交部网站5月22日消息,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与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兰多进行了电话会谈,双方就中美关系及相关重要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同意继续保持沟通。
据媒体统计,算上本次通话,中美一周之内已有四次互动。
中美和风细雨,美欧剑拔弩张。
据观察者网5月23日的消息,老川在社交媒体表示,和欧盟的谈判毫无进展。他还指责到,欧盟成立的目的就是占美国的便宜。
老川进一步表态,建议自6月1日起对欧盟征50%的关税。
该言论一出,欧美股市大跌,法国CAC40指数大跌3%,德国DAX30指数、欧洲斯托克50指数、意大利富时MIB指数跌超2%。
5月23日,老川还专门针对苹果发表言论。
据金融界网站消息,老川发帖称,早就告诉苹果公司的蒂姆·库克,希望他们在美国销售的iPhone将在美国制造和生产,而不是印度或任何其他地方。如果不是这样,苹果必须向美国支付至少25%的关税。
这条针对苹果的评论,剑指印度,老川希望印度拿出更多诚意,加快美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谈判。印巴事件后,印度头此有点硬。
老川言论一出,苹果股价即刻大跌,黄金、VIX恐慌指数则迅速大涨,新的恐慌情绪重新发酵。
中美缓和后,很多国家和地区看到中国的强硬,取得不俗效果,纷纷开始有样学样,可筹码不同,结果自然差异极大。
无论何种目的,苹果作为全球化的风向标,都注定是受伤的那个。推演开去,贸易战越热闹,企业受的伤害越大。
(图源:pixabay)
放眼诸大国,谁也不是软柿子。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来源:叶檀财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