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持续将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放在优先保障位置,建立动态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相匹配,增速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速。在落实 “两个只增不减” 基础上,针对农村、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设置专项扶持资金,借鉴学前教育
为进一步推动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在 “十五五” 规划期间实现教育强省的目标,缩小与全国教育差距,综合提出以下建议:
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持续将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放在优先保障位置,建立动态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相匹配,增速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速。在落实 “两个只增不减” 基础上,针对农村、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设置专项扶持资金,借鉴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县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设立基础教育薄弱地区生均专项经费,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深入调研人口变化和流动趋势,利用大数据分析学龄人口分布,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扩增城镇普惠性幼儿园容量;依据不同地区生源情况,因地制宜优化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加强市、县两级普通高中扩容增效,建设一批示范性高中。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学校建设的相关法规政策,明确建设标准、交付时间、产权归属等,确保学位供需平衡,对未按规定建设的进行严厉处罚。此外,融入 “教育结对联盟” 长效帮扶机制,与东部教育发达省份建立 “一对一” 结对帮扶关系,打造跨区域教育联盟。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模式,推动优质学校与贵州薄弱学校深度结对,开展联合教研、课程共建、师资双向挂职等活动;建立跨省教师联合培养基地,定期组织贵州教师赴发达地区跟岗学习,同时邀请发达地区名师常驻贵州开展教学指导,借助外部优质资源带动本地教育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除提升工资水平外,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多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优秀教育人才,如参考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为艰苦地区教师提供特殊津贴。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师德高尚、教学成果突出的优秀教师,奖金丰厚,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上给予政策倾斜,如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通过定向培养、特岗计划等方式,为农村和偏远地区补充合格教师,与师范院校合作,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增加实践课程和乡村教育专题培训。加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依托本地师范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定期开展教师专业培训,如每学期组织一次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建立教师培训学分制,将培训成果与教师考核挂钩,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推动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建立长效机制,规定每位城镇教师在一定任期内必须到农村或薄弱学校支教一定年限,支教经历作为晋升的必要条件;同时,对支教教师给予额外补贴和荣誉表彰,带动整体教学水平提升。并且引入跨区域师资培养模式,与教育发达地区建立教师交流长效机制,选派更多贵州教师前往学习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同时邀请外部专家定期来黔开展讲座与培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贵州大数据实验区优势,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设立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每年按一定比例增长,完善学校网络设施和数字化教学设备,确保每间教室都配备智能教学终端、多媒体设备等。建设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兴趣偏好,智能推荐个性化学习资源,让偏远地区学生也能享受优质课程。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定期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课程和技能竞赛,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鼓励教师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对优秀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给予奖励,创新教学方法,如开展混合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结合打造 “空中课堂” 全域覆盖网络,利用贵州低轨卫星组网和 5G 基站建设优势,构建覆盖全省所有学校的 “空中课堂” 直播平台。通过 “1 个中心课堂 + N 个偏远学校课堂” 的模式,实现优质课程实时共享;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学习数据进行分析,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建议,同时为偏远地区学生配备智能学习终端,解决硬件设备不足问题。促进教育多元化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除重视学科知识教育,还要加强素质教育,开足开齐艺术、体育、科技等多样化的兴趣课程和社团活动,配备专业教师指导,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科技节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兴趣特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紧密结合贵州地方产业需求,如围绕大数据、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建立产业与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在政策、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形成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如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对优质民办学校给予奖励。同时实施 “民族文化 + 教育” 融合创新工程,立足贵州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将苗族刺绣、侗族大歌、布依族蜡染等非遗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教材。设立民族文化教育专项基金,支持学校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实践基地,开展民族文化研学旅行活动,既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又以特色教育为突破口提升教育吸引力与竞争力。创新 “职业教育 + 乡村振兴” 协同发展模式,围绕贵州乡村特色产业(如刺梨种植加工、天麻培育、乡村旅游等),在县域内建设 “产业学院”。由政府牵头,联合职业院校、行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构建 “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 的订单式培养体系。学生在学习期间参与产业实践,毕业后直接服务于本地产业,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需求精准对接。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和学校的做法。运用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等方面,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成果和表现。对学校的评价,综合考虑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发展、社会满意度等多维度指标,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学校评价,引导学校全面发展;建立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帮助学校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探索建立符合贵州教育实际的评价标准,结合本地特色教育成果(如民族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成果等)进行综合评定,推动教育评价更贴合贵州教育发展需求。加强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学校规划布局,依据特殊儿童分布情况,合理增设学校和教学点,扩大高中阶段特殊教育资源和办学规模;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如设立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持续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公办园建设,提高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建立民办园监管机制,规范民办园办学行为,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如定期对民办园进行质量评估,对不合格的责令整改或取缔 。参考学前教育 “成长联盟” 帮扶活动,建立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结对帮扶机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提升整体教育质量。探索创新教育发展机制:推行 “教育服务券” 改革试点,在部分区域试点发放 “教育服务券”,家长可根据子女需求,将服务券用于购买课外辅导、职业技能培训、艺术特长培养等市场化教育服务。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推动教育机构提升服务质量,同时政府对服务券使用情况进行监管,确保资金流向优质教育资源,尤其向农村家庭和弱势群体倾斜。建立 “教育质量监测与预警” 数字化平台,开发省级教育质量监测大数据平台,对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各阶段的教学质量、师资结构、学生发展等核心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可能出现的教育质量下滑、师资短缺等问题进行预警,并为教育部门提供针对性决策建议,实现教育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探索 “终身学习积分银行” 制度,构建覆盖全省的终身学习积分体系,居民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社区教育、在线课程学习等均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更高层次学习机会、职称评审加分或职业技能认证,激励全民学习;同时将积分银行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体系衔接,打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壁垒,提升贵州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来源:酷老头9L4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