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吃辣,最大原因到底是不是“因为穷”?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4 16:39 2

摘要:但结合史料看,“吃辣”确实被一度视为“平民化”乃至“低俗”的饮食习惯,所谓“越穷的地方,人越爱吃辣”的说法,也绝非是空穴来风。

引发争议的文案

但结合史料看,“吃辣”确实被一度视为“平民化”乃至“低俗”的饮食习惯,所谓“越穷的地方,人越爱吃辣”的说法,也绝非是空穴来风。

那么问题来了,“吃辣”到底与“穷”有没有关系?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接下来和大家简单聊聊。

学界普遍认为,辣椒的原产地是亚马逊森林,最早食用辣椒的是距今八千多年的古秘鲁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辣椒逐渐向北传播,先后被玛雅人与阿兹特克人驯化。就拿以“无辣不欢”著称的阿兹特克人来说,不仅所有的食物几乎都是辣的,连饮用的玉米汁里面都掺入了大量的辣椒。直到今天,墨西哥菜都以酸辣口味而闻名。

典型的墨西哥菜

辣椒的“出海”,不仅与哥伦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有学者甚至考证出了他“发现”辣椒的具体时间——1493年1月15日。

鉴于时人尚不清楚辣椒与胡椒的区别,所以一直将之视为“胡椒的一种”来看待,比如哥伦布就将之称为“红色胡椒”。

须知,黑胡椒是当时最重要的辣味香料之一,以价格昂贵著称。就拿英国来说,1磅(一磅等于453.592克)黑胡椒的价格相当于一名熟练工人6—8周的工资。

据他估算,自己一年可以从“新大陆”运送五十艘船的辣椒卖到欧洲去,这一数字几乎与全欧洲胡椒的消费量相当。

其直接结果就是,销售辣椒让他狠狠赚了一笔。

哥伦布

辣椒由哥伦布带回西班牙后,迅速传到了位于现在比利时的商业中心安特卫普,后来逐渐传到了西欧和中欧的广大地区。

大约在1510年左右,葡萄牙人将辣椒带到了印度。很快,当地人研发出了很多带有辛辣风格的菜品,以至于很多人误认为辣椒是“印度的蔬菜”。比如在16世纪中期,依然有德国人将之称为“印度胡椒”。

16世纪中叶,辣椒陆续传入到了日本、菲律宾以及其他太平洋的岛国,并在部分非洲国家和地区流传开来。伴随着“三角贸易”序幕的拉开,这种红色的浆果与“黑奴”一道,在16世纪后半叶登陆北美。

三角贸易示意图

大约在16世纪末(也许是17世纪初),辣椒正式进入中国。但截至目前,关于辣椒传入中国内地的具体路径尚不明确,但大概率应该是从海路传来的;至于东北地区的辣椒,原则上很可能是从朝鲜半岛传入的。

一般认为,我国最早记载辣椒的文献,是浙江戏剧家高濂所著《遵生八笺》。他将辣椒称为“番椒”,评价其“味辣色红,甚可观”。

有趣的是,尽管他本人知道这种番椒“味辣”,但并未将之视为调味料,而是将其纳入到了观赏花卉当中。

《遵生八笺》内页

鉴于有明一代,涉及辣椒的大部分文献都是浙江人写的。因此有观点认为,辣椒应该是如果从浙江传入进来的。

倘若这种观点是准确的,那么他的登陆点很可能是宁波。

原因很简单,在明朝中后期,在宁波近海的双屿以及舟山群岛等地,汇聚着大量来自吴越地区、福建、日本、琉球乃至葡萄牙的商人。

从16世纪20年代开始,葡萄牙人就在这里建立了贸易基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人、琉球人陆续加入其中。在此后的几十年中,这里一直都是整个东亚最繁荣的港口,江南的丝绸、茶叶和瓷器以及西方的香料(包括辣椒)和奢侈品都在这里交易。

宁波周边的贸易基地示意图

除了浙江之外,华南沿海一带也可能是输入辣椒的重要地区。台湾的辣椒是荷兰人带来的,台湾人将之称为“番姜”。除此之外,时人称一种比较圆的辣椒(大概是圆椒)来自“咬留吧”,即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

最早出现“辣椒”一词的中文文献,应该是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他在里面一共列举了三十八种花名,其中就有辣椒花。

资料显示,他曾经被贬到广东徐闻,去过珠三角,还去过海南,与外国商人有过交流,还在浙江做过官,很有可能是比较早接触到这种红色的浆果。

汤显祖画像

以上种种,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至少在有明一代,似乎没有食用辣椒的习惯,普遍将之视为一种观赏的花卉。

那么问题来了,在辣椒传入中国之前,古代中国人难道一直没有吃辣的习惯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实际上,中国境内一直都有生姜、花椒、芥末、大蒜等辛辣味调料,尤其是汉朝进入的重口味调料胡椒,从唐朝以后就一直备受好评。除此之外,花椒的使用也非常普遍,宋元时代的饮食中就有不少用到了花椒。

胡椒(左)与花椒

就拿四川来说,一直就以口味重著称,比如在东晋时期记载西南地方状况的《华阳国志》中,就有“蜀人好辛香”的记录。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辛香”与辣椒的味道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因为前者的调味料是花椒。

在明朝,四川是花椒最重要的产地之一,宫廷一年从四川采买的花椒达到了八千余斤,这个数量还是相当惊人的。

《华阳国志》内页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最先普遍广泛食用辣椒的地区,既不是四川也不是湖南,而是贵州

康熙六十年(1722)《思州府志》中出现的“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一句,是有据可考的最早使用辣椒的文献信息——这里的“思州”隶属贵州布政司管辖,位于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岑巩县一带。

岑巩县的大致位置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原因很简单,贵州是南方地区最为缺盐的省份之一,本省既不产盐,交通也极为不便,势必导致盐价较高。由于食盐的匮乏,西南地区的广大民众,不得不使用别的调味方式替代食盐。

见于历史记载的主要以草木灰代盐,以酸代盐,以辣椒代盐,以硝代盐等方法。另据《黔书》所载,“当其(食盐)匮也。代之以狗椒。椒之性辛,辛以代咸,只诳夫舌耳,非正味也”。由此可见,辣椒代盐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运输食盐的贵州人

除此之外,辣椒之所以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也与其本身的特点有关。

一方面,辣椒不仅含有很高的维生素C,还可以当药物使用。当然,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足够的味觉刺激。

需要指出的是,辣是一种痛觉,而非味觉。

辣椒

人的舌头能够感受到的味道,只有酸甜苦咸四种,人在进食含有辣椒素的食物时,辣椒素会通过激活口腔和咽喉部位的痛觉受体,再通过神经传递,将信号送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促使大脑释放内啡肽,产生愉悦感。

毫不夸张地说,吃辣是一种良性自虐机制。有观点认为,这种痛觉会欺骗大脑释放内啡肽,但又不会让人处在真正的危险中。由此可见,美洲作物的普及不仅增加了食物的选择,实际上对社会结构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真正意义上的火锅

另一方面,辣椒和玉米、红薯、土豆等美洲作物一样,容易种植且高产,因此一直都是非常“亲民”的食材。实际上,这些作物也都是最受穷苦民众欢迎的作物,比如最早一批使用辣椒的欧洲人,是买不起胡椒的穷人。

比如在二十世纪初,重庆码头的纤夫,因为从事重体力劳动,能量消耗大,需要补充蛋白质。但精肉价钱较贵,他们吃不起,只好吃些“下水货”。

为了掩盖下水的腥臭,他们只能需要用浓烈的佐料,于是就有了“麻辣烫”、“毛血旺”、“红油火锅”等菜式。

典型的麻辣烫

作为对比,城市里的饮食当中罕有辣味;至于贵族和世家,更不屑于品尝这种“低贱”的味道。比如在民国时期,成都的聚丰园、荣乐园等知名菜馆内的菜填鸭、鱼翅、开水白菜等名菜,都是类似官府菜的菜式,几乎没有“辛辣风格”。

消费主体是城市中产的“红锅馆子”,讲究随堂蒸炒,菜品大多是价钱相对便宜的花椒鸡、脆皮鱼、醉虾一类的拿手菜,尽管稍有当下川菜的影子,但也没有特别突出麻辣。实际上,这些菜品依然让底层民众望而却步。

四川脆皮鱼

在《清稗类钞》当中,记载了一个曾国藩吃辣椒的事儿。

曾国藩上任两江总督,有个下属官吏想要了解他的饮食癖好,以博取他的欢心。于是偷偷贿赂了曾的伙夫。伙夫说,该有的都有了,不用挖空心思整那些花样,每道菜上桌之前,给我看看就行了。

过了一会儿,送来了一碗官燕,让伙夫“提意见”。伙夫二话不说,拿出一个竹管制的容器,向碗中乱洒。官吏惊呆了,问他在干啥,伙夫表示,这是辣椒粉,老爷每餐都不能少。官吏闻言大吃一惊,他以为曾国藩位高权重,口味应该非常讲究,至少不至于吃辣。

由此可见,至少在晚清时期,“吃辣”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曾国藩画像

湖南地区广泛吃辣,差不多是19世纪上半夜的事情;四川比湖南稍微晚一点,大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之后的事情,距今不足二百年,我们今天看到的以辣闻名的川菜,实际上是19世纪末的产物。

一般认为,无论是湖南还是四川,两个地方的辣椒大概率都是经由贵州传入的。

作为对比,尽管辣椒大概率是从江浙或广东等地传进来的,但鉴于这些地区自古商贾发达,吃啥都不成问题,反倒是没有普遍食用辣椒的习俗。

与今天的川菜相比,江浙菜要清淡很多

4)尾声

总的来说,辣椒无疑是一种优秀的健康食品,富含微量元素,还能用灼烧感刺激身体分泌令人愉悦的物质内啡肽。

过去几十年的讨论里,辣椒祛湿、保鲜防病、社会文化等观点,都能一定程度解释为什么有的地方爱吃辣、有的地方不爱吃辣。

除此之外,还有有地理说(被附近的人带着吃)、历史文化说(自古以来就吃这个)、遗传说(改不了的)以及保鲜防腐说等观点。这大概可以说明,“吃辣”背后的总体原因可能比我们原先想得更复杂。

来源:汗八里文艺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