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好人”赵银亭,一句承诺重千钧,30余年如一日坚守烈士陵园;“山东好人”刘建雷,勇毅无畏,在冰窟前纵身一跃,成功救起落水父女;80多岁的王先志坚守植树护林初心,四十载光阴流转,用汗水谱写荒山变青山的传奇乐章……这些故事作为滨州“好人”的缩影,或许称不上惊天
身边的凡人善举,是道德建设水平最具象的标尺。
“中国好人”赵银亭,一句承诺重千钧,30余年如一日坚守烈士陵园;“山东好人”刘建雷,勇毅无畏,在冰窟前纵身一跃,成功救起落水父女;80多岁的王先志坚守植树护林初心,四十载光阴流转,用汗水谱写荒山变青山的传奇乐章……这些故事作为滨州“好人”的缩影,或许称不上惊天动地,却在时光长河中沉淀出温暖而坚韧的力量,书写着城市精神的高度。
近年来,滨州市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心打造精神文明新高地,好人善举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群星闪耀”的好人品牌熠熠生辉。在滨州的各个角落,无数看似平凡的身边好人如点点星火,温暖着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
凡人微光铸就城市精神。滨州“好人之城”的崛起,绝非偶然的道德自觉,而是制度设计、文化浸润与社会协同共同作用的结果。
制度引领,让德者有得。滨州市建立“发现—培育—礼遇”全链条机制,通过“滨州好人”“山东好人”“中国好人”三级评选体系,累计推选各级道德模范和好人超1500人;创新设立“好人工作室”“好人广场”等实体空间,将抽象的道德符号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场景。如刘邦军的“白鹭公益服务中心”通过“益鹭高歌·守护黄河”等项目,将志愿服务嵌入城市治理,形成“一人引领一群人”的裂变效应。同时,政府为市级道德模范提供免费体检、邀请出席重大活动等,以制度化的尊崇传递“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文化浸润,以故事唤醒情感共鸣。滨州深谙“好人事迹需要被看见”的传播逻辑,一方面借力央媒、省媒扩大声量,如赵银亭的事迹被《瞭望》等权威媒体报道,引发全国关注;另一方面创新本土化表达,通过“好人一条街”“乡音宣讲团”等形式,让道德榜样走进街头巷尾。如惠民县归化烈士陵园旁的红色文化长廊、陈美常的“雷锋精神家庭站”等,将抽象的道德教育转化为具象的社区记忆,形成“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情感共振。
社会协同,构建共治共享的志愿网络。滨州市积极畅通“学习好人、争做好人”的渠道,越来越多的滨州人接过好人的接力棒,以温暖传递温暖,以爱心延续爱心。滨州以数字化改革激活志愿服务活力,开发志愿服务APP实现需求精准对接,注册志愿者超110万人,形成“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团队接单”的闭环,为广大群众提供精准、贴心的志愿服务。如今,志愿者已成为这座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的身影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传递着温暖与关爱。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是新时代的精神追求。当一座城市将凡人善举视为最珍贵的精神资产,用制度呵护微光、用文化凝聚共识、用创新激活效能,便能实现从“个体感动”到“群体自觉”的跃升。今后,滨州要进一步将道德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构建“善治”与“善行”相互滋养的生态,让崇德向善的清风吹拂滨州的每一个角落,为品质滨州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丰厚的道德滋养,让这座城市在文明的道路上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