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东营文化书院的门前已热闹起来——稚嫩的童声与苍老的咳嗽声此起彼伏,翻书声与欢笑声交织成曲。年轻母亲牵着孩子推开玻璃门,白发老人拄着拐杖缓缓落座,大学生志愿者抱着一摞教案匆匆穿行……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最小单元,不仅仅是人所居住的物理空间,更是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东营文化书院的门前已热闹起来——稚嫩的童声与苍老的咳嗽声此起彼伏,翻书声与欢笑声交织成曲。年轻母亲牵着孩子推开玻璃门,白发老人拄着拐杖缓缓落座,大学生志愿者抱着一摞教案匆匆穿行……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最小单元,不仅仅是人所居住的物理空间,更是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的载体。如何将社区建设为有温度的精神家园成为当代社区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东营市积极探索文化书院建设新路径,通过融合红色教育、传统艺术传承与代际互动,不仅重塑了社区的功能定位,更在城市文明建设中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为纽带、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路径。
让历史成为社区的精神底色
文化书院的生命力,离不开对历史记忆的传承与激活。红色教育作为文化书院的重要内容,其意义不仅在于传递历史知识,更在于通过真实的情感共鸣,将家国情怀根植于居民心中。当退伍军人以亲身经历讲述战争年代的艰难抉择,当青少年在沉浸式情景剧中体验革命年代的烽火岁月,历史不再是课本上遥远的符号,而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精神力量。这种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单向灌输,通过代际对话与互动体验,让红色文化真正“活”起来。
更重要的是,红色教育的社区化实践,强化了居民的集体认同。当社区成为历史记忆的承载者,居民在共同的精神纽带中形成情感共同体。这种认同感不仅提升了个体的归属感,也为社区治理注入了凝聚力。
以创新激活文化的现代价值
传统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但其传承往往面临与现代生活脱节的困境。文化书院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并未将传统艺术视为“遗产”供奉于高阁,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使其成为推动文明新风的鲜活力量。例如,将吕剧、京韵大鼓等传统艺术形式与移风易俗主题结合,用接地气的唱词演绎社区新风尚,既保留了艺术的美学价值,又赋予其现实意义。这种“开放式办学”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艺术传承的封闭性,更将非遗技艺、民俗活动等融入社区生活,使居民既是文化的学习者,也是传播者。这种双向互动,不仅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受众基础,也让社区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试验场。
以融合重构文化的活力生态
在老龄化与数字化并行的当下,代际鸿沟成为许多社区面临的难题。文化书院的“青银共学”模式,则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思路。通过搭建高校与社区的互动平台,年轻人向老年人传授数字技能,老年人则向年轻人传授传统手工艺,代际之间从单向的“教与学”转变为双向的知识共享。这种交流不仅消解了年龄隔阂,更催生出新的文化创造力。
更重要的是,代际共融重构了社区的文化生态。老年人不再是被动的服务对象,而是文化传承的主动参与者;年轻人也不再是社区的“过客”,而是共建家园的实践者。这种角色转变,让社区真正成为全龄人群共同成长的精神沃土。
东营市的文化书院建设,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既有红色记忆的浓墨重彩,亦有文明新风的清新笔触,更不乏代际共融的温暖晕染。这里的每一步探索都彰显着“以文化人、以文润城”的深意。当书香浸润街巷,当传统对话未来,东营的每个角落都在轻语:真正的家园,永远生长在人们的精神沃土之上。(大众新闻记者 商尧)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