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又是大旱年,几个变化比往年更加严重,现在要准备好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4 17:53 2

摘要:农民对付旱灾,无非是几种老办法:打深井抽地下水,修水渠引远处的水,或者改种玉米、高粱这类耐旱作物。

大旱年年有,新闻年年报。

农民看天吃饭,旱灾一来,地里庄稼蔫了,收成减了,日子就难过了。

往年这时候,大家还能按老经验应付,挖井蓄水,改种耐旱作物,勉强撑过去。

但今年不一样,今年的旱灾有五个变化特别明显,一个比一个棘手。

如果还按过去的思路准备,恐怕要吃大亏。

现在就得看清楚这些变化,提前想对策,别等庄稼旱死了再后悔。

往年大旱天……

过去的旱灾,雨水少,太阳毒,地里的水蒸发得快。

时间上,旱季集中在春夏之交,或者夏秋之际,持续时间不算太长。

地域上,旱灾往往集中在几个传统干旱区,别的地方还能靠调水或者降雨缓解。

农民对付旱灾,无非是几种老办法:打深井抽地下水,修水渠引远处的水,或者改种玉米、高粱这类耐旱作物。

虽然收成会受影响,但好歹能保住一部分。

地方也会发点补贴,组织送水车,帮农民过关。

但这些办法今年大概是不够用了,因为旱灾有了一些变化,老经验对付不了新问题。

今年大旱天,有5种变化很严重

1.范围扩大了

往年旱灾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南部分地区,但今年南方也开始闹旱。

原本雨水充沛的地方,现在土壤墒情直线下降,水库见底,河流断流。

农民习惯了多雨气候,突然缺水,连应对措施都来不及准备。

南方农业依赖降雨,灌溉设施不如北方完善,一旦干旱,损失比北方还严重。

水稻、蔬菜这些需水量大的作物,旱上几天就可能绝收。

现在南方农民得赶紧调整种植结构,不能再指望风调雨顺了。

2.旱季提前,持续时间更长

往年旱灾多在夏季或秋季出现,今年春季就开始干旱,而且气象预测显示,旱情可能持续到夏初。

说明后面作物整个生长期都处在缺水状态,不像往年那样,旱一阵子还能靠后续降雨补救。

春季正是播种和幼苗生长的关键期,这时候缺水,种子不发芽,苗子长不大,后期就算下雨也救不回来。

农民得提前储备水源,或者调整播种时间,避开最旱的阶段。

3.土壤墒情恶化速度加快

今年的干旱不光是因为雨水少,高温和大风还加速了土壤水分蒸发。

监测数据显示,20厘米深的土壤墒情比往年同期低很多,说明浅层根系作物会最先遭殃。

过去挖个浅井还能顶一阵子,现在可能得打更深的井,或者改用滴灌、覆膜保水这些更精细的办法。

粗放式灌溉不行了,水用一点少一点,必须精打细算。

4.干旱加高温,谁能受得了

今年的旱灾不光是缺水,还伴随着异常高温。

太阳一晒,作物蒸腾作用加剧,水分流失更快。

高温还会直接灼伤叶片,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耐旱作物通常能扛住缺水,但高温加干旱,很多品种也顶不住。

得选育更抗逆的新品种,或者调整种植密度,减少水分竞争。

5.旱情反复无常,预测难度加大

往年旱情发展有一定规律,今年却变得难以捉摸。

有些地方刚下点雨,农民以为旱情缓解,结果接下来又是连续晴天。

反复无常的天气,让农业管理变得极其困难。

靠天吃饭的风险越来越大,农民必须更多依赖实时气象数据和土壤监测,不能光凭经验判断。该浇水的时候别犹豫,该改种的时候别拖延,否则一步错,步步错。

大旱天气,对农田的毁灭

大旱一来,农田遭殃,比大多数人想的更严重。

首先,种子直接烂在地里。土壤太干,种子吸不到水,要么不发芽,要么刚冒芽就被晒死。农民播下去的种子,最后可能连苗都见不着,等于白忙活一场。

其次,作物生长畸形。缺水时,庄稼为了保命,会优先把水分输送到根系,茎叶部分就长得歪七扭八。玉米秆矮小,麦穗干瘪,棉花结铃少,果子长不大。看起来植株还活着,但产量已经废了。

最惨的是直接枯死。高温+干旱下,作物蒸腾作用失控,水分流失速度远超吸收能力。叶子卷曲、发黄,最后整株干枯。这时候再下雨也救不回来,只能眼睁睁看着整片地绝收。

另外,土壤也会跟着完蛋。长期干旱会让表层土壤板结,有机质分解变慢,肥力下降。就算以后雨水正常了,这块地的生产能力也大打折扣,不是简单浇水施肥就能恢复的。

大旱对农田的毁灭,不是少收点粮食那么简单,而是直接让土地和庄稼一起报废。

在农村,要做好哪些准备

农村抗大旱,不能光靠等天下雨,得提前动手。

第一,水源要备足。水井、池塘、水窖,能存多少存多少。别指望河里有水,旱情严重时,河流可能直接断流,抽水机都派不上用场。

第二,改种耐旱作物。水稻、蔬菜这些耗水量大的,今年最好少种或者不种。换成高粱、谷子、红薯这类耐旱品种,虽然卖价可能低点,但至少能保住收成。

第三,调整播种时间。如果气象预报显示旱情持续,那就晚点种,避开最干旱的月份。苗子长出来后再缺水,总比种子直接烂在地里强。

第四,改进灌溉方式。大水漫灌是浪费,滴灌、覆膜保水才是正道。现在水比油贵,每一滴都得用在刀刃上。

第五,别赌天气。有些农民觉得“再熬几天就下雨”,结果等来的是更严重的干旱。该浇水时就浇水,该改种时就改种,犹豫不决只会损失更大。

农村抗大旱,核心就一条:别按老经验办事,旱情变了,办法也得变。

综上所述,我认为今年的旱灾不是偶然,而是气候变化的必然结果。过去几十年,旱情虽然也有,但今年的模式明显不同,范围更广、时间更长、破坏力更强。

农民靠天吃饭,但天已经靠不住了。发补贴、派送水车,只能救急,不能治本。真正有用的,是改变种植习惯,提前储备水源,学会精准用水。

有些人还在指望“熬过今年就好了”,但现实是,未来的旱灾只会更频繁、更极端。现在不调整,以后会更难熬。

农活从来不是轻松活,但现在比过去更考验人的应变能力。老办法不行了,新办法得赶紧跟上,否则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旱灾年年有,但今年的旱灾不一样。范围更广,时间更长,土壤更干,高温更狠,预测更难。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现在就得行动起来,调整种植计划,改进灌溉方式,选育抗逆品种。

农民靠天吃饭,但不能听天由命。旱灾不可怕,可怕的是用旧思维对付新灾害。今年的大旱,得用新办法扛过去。

来源:小农民挖穿地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