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大反转”,根本不是考公,掐头去尾的视频传播起来真可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4 18:27 2

摘要:事情发生在5月17日晚,起因是,一位网友爆料称,在沈阳仙桃国际机场,发生一起闹剧,一位“妈妈”因为“儿子”错过了航班,影响第二天一大早的公务员考试,于是大闹机场,视频中可以看到这位“妈妈”情绪激动,不断哭喊着,耽误了孩子的考试,视频中,她确实还做出了跪地磕头等

前几天,一则“母子因错过航班大闹机场,称耽误次日考公”的视频在网络中流传,引发了网友的热议,网上也几乎一边倒都是对这对“母子”的冷嘲热讽。

没想到的是,这件事竟然在时隔多日后迎来了“大反转”,事情的起因以及当事人的关系都有很大误差。

事情发生在5月17日晚,起因是,一位网友爆料称,在沈阳仙桃国际机场,发生一起闹剧,一位“妈妈”因为“儿子”错过了航班,影响第二天一大早的公务员考试,于是大闹机场,视频中可以看到这位“妈妈”情绪激动,不断哭喊着,耽误了孩子的考试,视频中,她确实还做出了跪地磕头等过激行为,更离谱的是,爆料人还称,“儿子”迟到是因为“妈妈”舍不得打车。

这条视频在网上迅速传播,引发了热议,铺天盖地尽是这对母子的谴责。

但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原来,视频中情绪崩溃的女子身份是“表姐”,儿子则是“表弟”,两人是表姐弟的关系,也就是说爆料者对两人的身份完全是自己的猜测,不仅如此,还有所谓的为了省钱不愿意打车更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他们不是不愿意打车,是自驾送机,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男子并不是参加公务员考试,而是一场技能资格考试。

大家没想到吧,“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在这件事上具象化了,也就是说,爆料者并不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和诸多细节,全部都是凭空想象,现在那条视频已经看不到了,确实对当事人造成了很大困扰。

诚然,女子的做法不可取,尤其是公共场合跪地磕头的举动,但是,掐头去尾,恶意编排的行为更不可取。

很奇怪的是,事发后第二天,当事人就站出来澄清了,但是,相关报道却少之又少,我专门搜索了关键词,才搜索到几个主流媒体对这件事的后续报道,但关注者寥寥,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样,如果不是今天刷到“每日新华电讯”的报道,根本不知道这件事后来反转了,真的应了那句话,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跑断腿也不一定有效果,互联网时代,谣言传播500次以上,慢慢就变成了“真事”。

可能有人会说这件事算不上反转,因为事情是真实发生的,但是,事情的很多细节跟真实情况都有出入,尤其是“公务员考试”这件事,太能抓住大家的情绪点了。

与以往热点事件不同的是,以往很多出现反转的事件都是有人在背后操控,有摆拍的嫌疑,而这起事件的爆料者并非是自媒体从业者,他为何要这么做呢?有媒体发问,为何普通人也会有流量冲动?

其实,根本不需要过多探讨,因为这些年,凭借一个视频,一个表情,一个动作火遍全网,一夜之间摇身一变成为网红的案例太多了,普通人难道不羡慕吗?不管是网红也好,还是普通人也罢,都知道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只要有流量就可以为自己变现。

所以,连普通人也学会了抓住大家的情绪点,知道什么样的事情会引起大家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的爆料者,就很好抓住了大家的情绪点,所以,评论区都是拿考公说事的,这件事跟考公一点关系都没有,但硬是被他给编排上,还引爆了全网。

不要说普通网友和自媒体,连主流媒体也经常被这种类似掐头去尾的视频牵着鼻子走,事情反转后,再“一删了之”,这是一种极不可取的行为,虽然,这起事件中,女子的做法实在难以让人同情,也太过激了,但是,掐头去尾的视频,也实实在在给她和表弟带去了困扰,普通人面对铺天盖地的恶意,各种谩骂和诋毁,真的是很难接受的,失眠几天估计都是小事。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传播信息的权利和自由,但是,这种掐头去尾的视频传播起来真的太可怕了,你赢得了一时的流量,但是,对别人的伤害不可估量,热点事件大反转,我们早已经见怪不怪,一次又一次,被牵着鼻子走,追求流量并没有错,但是无底线追求流量就是大错特错了,时代在进步,我们也不可能再回到没有网络舆论场的时代,遇事冷静,谨慎吃瓜,才能避免被带进沟里去。

这起事件,给屏幕前的你我,给所有的自媒体同行,以及主流媒体上了一堂素养课。

母子考公闹机场戏剧性反转,表姐被加工成妈妈,表弟被加工成儿子,技能考试被异化为公务员考试,因为自驾误机被演绎成小气抠门耽误事,这每一个被篡改的细节都是撬开流量大门的砖块儿。

热点事件爆发后的黄金72小时里,已经没有人在乎真相,不关心当事人的关系,没有人想知道,男子到底要参加什么考试,因为真相被淹没了,被爆料者和屏幕前的我们以及诸多媒体给拆解成了各种流量标签,谁看到了都忍不住想要说上两句。

大家知道吗,#考公母子大闹机场#标签的内容播放量达到了1.2亿,评论量都达到2.2万,很惊人的数字,而后续澄清视频的播放量不足百万,甚至评论量不过百,这种悬殊对比,暴露出流量机制对争议性内容的天然偏好,也就是说,我们只管吃瓜,根本不太关心真相,这也是类似的情屡次发生的原因之一。

这起反转事件不应止于对造谣者的道德谴责,更需要引发对全民媒介素养的系统性反思,毕竟,在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谣言的放大器,唯有保持对事实的敬畏之心,才能避免这种大反转。

来源:补两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