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提议,现在特朗普要禁止哈佛再招国际生,那么对那些从哈佛退学的中国学生,中国的清华、北大应该接收。但是也有网友立马反对,说他们跳过高考,而直接进入清北,是对其他学生的不公平。
有人提议,现在特朗普要禁止哈佛再招国际生,那么对那些从哈佛退学的中国学生,中国的清华、北大应该接收。但是也有网友立马反对,说他们跳过高考,而直接进入清北,是对其他学生的不公平。
做出这种提议的人,显然认为,哈佛在全球的排名比清北都高,能从哈佛直接接收学生,是清北占了便宜。这种思维在本质上还是属于崇洋媚外,是教育和学术上的崇洋媚外。他们想当然地认为,美国的教育就是比中国先进,美国的大学就是比中国的好,美国的顶级名校就是比中国的顶级名校高一档。
其实,美国的大学有比中国大学先进的因素,但也有比中国u大学落后的因素。而是,即便比中国强的因素,其强于中国的程度,也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降低,直至为零,为负。为负就是中国大学实现反超,反而美国强。
要理解这一点,就要回到中国为何要去欧美留学的初心和根源。
在晚清中国就开始往欧美派留学生,当然是政府公费派,而且最早是从中学开始,也被称之为学童。第一批学童,是派往美国的,其中最著名的是詹天佑。
但是,晚清并不认为美国的大学就比中国的私塾、书院完全领先。事实上,直至1905年废除科举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外国的洋学历在中国一直都不被认可,所认可的还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得的功名,状元、榜眼、探花、举人等。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严复。他是被清政府选中到英国留学的,方向是海军技术,回国后,他进入了北洋大学堂,为北洋舰队培养人才。但是,后来一心想进入官场的严复发现,洋学历没有,举中举依然是正道。于是,他先后参加了三四次科举考试,遗憾的是全部落榜。
晚清之所以不认可洋学历,其根源和其对西方文化的整体认知有关。
尽管在战场上屡战屡败,甚至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晚清在整体上并不认可西方文化,瞧不上它。只是,对它的技术部分表示认可,认为的确比中国先进,需要向其学习。基于这一点,提出了一个面对西方的基本原则: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意味着,晚清并没有出现失去文化自信的现象,依然是高度文化自信的,失去文化自信是民国才发生的,并影响和延续至今。所以,晚清依然将西方文化称之为蛮夷。这也是基于中国传统的文明评判标准,对西方文明进行评判的结果。
这个传统的标准就是义利之辩的标准。尽管西方技术领先,但这只是属于利的范畴。但是另一方面,对于被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更重要、更本位的义,在西方文化中则是根本性缺失的。中国文化义利兼顾,但以义为本,以利为末,而西方则是压根就不存在义这个维度的概念,只有利,而无义。
也是基于这个标准,在春秋时期形成了华夷之辩、夷夏之防的概念。义利兼顾,但以义为本,是华夏,有利无义、唯利是图是蛮夷。按此标准,现代西方文明自然也被归为蛮夷之列,在本质上和历次入侵中国的蛮夷并无本质不同,只不过技术,尤其是武器技术比他们领先而已。
学术和教育,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最重要元素之一,而大学则是它们的主要载体。因此,大学也具备现代西方文明的一般特征:有利而无义。利的发达是其所长,缺失义理则是其所短。
当在技术上,西方对中国的领先程度比较大时,这种技术领先就会掩盖西方缺失义的缺陷和危害。而一旦,这种技术落差被填平,尤其是当中国在技术上实现对西方的领先时,西方的缺失义理的缺陷和危害就会立马凸显出现。这是我们突然发现美国如此让人不齿的根源所在。
认为西方文化整体领先,以西方文化先进,中国文化落后,不再敢称西方为蛮夷,是民国后中国学者们受西方和日本误导后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异态和变态。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存在,是临时的,不具备可持续性。必然会消失。
然后,崇拜美西方的大学,以美国大学比中国先进,只不过这种整体的文化错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持续,必然会消失。同时,随着中国实现技术反超,西方式大学因缺失义理而存在的缺陷和弊端,也变得愈发明显。
我此前已经多次指出,现代西方文明实际上和当年的佛教差不多,大学就和当年的寺庙差不多。从南北朝至唐,佛教和寺院在中国也曾盛极一时。而且当时的和尚和人们,也认为佛教比中国传统文化更先进和优秀。但是,北宋之后,佛教和寺庙在中国开始进入边缘化甚至消失的通道。这种现象会在现代西方文明、科学和大学身上重现。
科学这套作为现代西方文明核心的知识系统,以及作为传播科学的载体的大学,从长期看,必然会在中国边缘化,甚至消失。一种以义为本、以利为末的,吸纳科学的,崭新知识系统必然会取代科学,同时,一种崭新模式的知识传播载体,也必将会取代大学。
或者说,中国必然会在学术和教育和西方脱钩,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对西方的知识系统和大学进行变革,甚至革命的过程。这个过程已经开始启动。
来源:甲骨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