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特朗普在海湖庄园举着香槟宣称“这是美国经济的伟大胜利”时,肯塔基州单亲母亲莎拉·威尔逊正对着超市价签叹气——她每月400美元的食品券即将被砍去一半,而货架上的鸡蛋价格已涨到了8.99美元一盒。
当地时间5月22日清晨,美国众议院以215票赞成、214票反对的微弱优势,通过了特朗普推动的大规模减税法案。
当特朗普在海湖庄园举着香槟宣称“这是美国经济的伟大胜利”时,肯塔基州单亲母亲莎拉·威尔逊正对着超市价签叹气——她每月400美元的食品券即将被砍去一半,而货架上的鸡蛋价格已涨到了8.99美元一盒。
这场被包装成“经济复苏”的立法狂欢,表面看似“提振经济、保障安全”,实则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财富大挪移:富人税单砍半,穷人福利腰斩,4万亿美元减税蛋糕中,美国最底层50%的家庭连碎屑都捡不到,反而要吞下医疗、教育、能源补贴被掏空的苦果。
数字游戏背后的血色公式
这份长达1200页、被特朗普称之为“又大又美”的法案,其条款堪称“数学奇迹”:
企业税率从21%骤降至15%,年收入超500万美元的富豪资本利得税从23.8%直砍至15%,私募股权高管的“附带权益”税率更是从37%腰斩至25%。仅这三项,未来十年就将让华尔街和硅谷巨头们净赚2.8万亿美元。
而在天秤的另一端,医疗补助(Medicaid)和补充营养援助计划(SNAP)被砍1万亿美元,低收入家庭能源援助计划(LIHEAP)被彻底取消,这意味着一个在快餐店打工、月入2200美元的单亲妈妈,不仅要失去每月150美元的暖气补贴,还可能因“收入不达标”而被取消食品券。
美国进步中心5月23日发布的报告撕开了法案遮羞布:美国最富有的1%人群将独吞62%的减税红利,而底层40%家庭的税后收入将年均减少1200美元。更吊诡的是,法案中新增的8580亿美元军费和230亿美元移民执法预算,恰恰需要从这些被削减的民生项目里填补。
得克萨斯州众议员亚历山德里亚·奥卡西奥·科尔特斯痛斥:“他们给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导弹拨款,比给贫困儿童的午餐费还要慷慨”。
挥向“自己人”的政治镰刀
最具黑色幽默的是,法案对共和党“基本盘”的伤害也远超想象。得克萨斯州有160万家庭依赖能源补贴支付电费,而该州共和党议员泰德·克鲁兹却是法案的主要推动者;肯塔基州85%的医疗补助受益者是共和党选民,却要承受该州乡村医院关闭潮的第一波冲击。
这种看似“挥刀自戕”的操作,其实暗藏着共和党三大政治算计。
第一层算盘是“为富豪输血”。2024年大选中,能源、金融、制药三大行业为共和党捐赠了12亿美元,法案中240亿美元的化石燃料税收抵免、180亿美元的制药企业专利保护延长,正是“精准返点”。
埃克森美孚CEO达伦·伍兹在法案通过当天的电话会议上难掩兴奋:“这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相当于每年多赚32亿美元自由现金流。”
第二层是“党派战争”。食品券和医疗补助的主要受益者是美国非裔、拉丁裔和农村贫困人口,共和党试图通过“工作要求”“资格审查”等政策,将“贫困”与“懒惰”划等号,强化“红蓝对立”叙事。
佛罗里达州州长德桑蒂斯在集会上公开宣称:“我们不能让那些身体健康却躲在福利体系里的人,偷走纳税人的钱”,而全然不顾该州34%的食品券领取者是正在上学的儿童。
第三层则是“债务魔术”。新增的8580亿美元军费中,有1200亿美元定向流入与特朗普家族有利益关联的国防承包商。
当红州选民发现医院关门、孩子饿肚子时,共和党早已备好“非法移民抢走福利”的托词——法案中230亿美元的移民执法预算,足够在美墨边境新增3万个拘留床位,配合每天24小时的“边境危机”新闻轰炸,完美转移矛盾焦点。
布鲁金斯学会5月23日数据显示,2017年特朗普税改后,企业利润增长45%,但工人工资仅上涨6%,而这次法案预计将让企业股票回购规模在未来五年突破6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家庭平均“贡献”2.2万美元给富豪的财富游戏。
历史正在惊人重演。19世纪镀金时代,洛克菲勒财阀们用“标准石油”垄断榨干中小生产商,如今亚马逊、谷歌用“减税红利”收购竞争对手;1929年大萧条前,富人收入占比达18.7%,如今这一数字已飙升至23.5%。
不同的是,当年的“胡佛村”如今变成“食品银行长队”,当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如今变成“在急诊室走廊等死的老人”。
现在在特朗普“真实社交”账号下,支持者欢呼“美国再次伟大”,却没人注意到话题标签#FoodBankLines(食品银行长队)#正在X平台趋势榜登顶;法案通过当晚,国会山的游说者们在四季酒店举办庆功宴,菜单上一道“鱼子酱配金箔”的价格,相当于俄亥俄州一个贫困家庭三个月的食品券额度;当福克斯新闻主播大谈“个人责任”时,密歇根州农民吉姆·彼得森正在拍卖拖拉机——他的农业补贴被削减30%,而化肥价格在过去一年暴涨65%。
美国政治学家拉里·巴特尔斯说过:“民主的失败,始于当多数人的苦难不如少数人的利益耀眼。”当美国选择让穷人更穷,正是法案塑造的这场“经济奇迹”背后的血色注脚。
来源:有理儿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