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感知日照!他们这样说→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4 21:19 2

摘要:5月22日—26日,第八届中国(日照)新闻摄影周暨“向海图强 激活蓝色引擎”全国百家媒体聚焦日照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新闻摄影采访活动在日照举行。这是日照连续第八次举办新闻摄影周活动。

又是一年初夏时

黄海岸边清爽的夏风拂过日照大地

处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5月22日—26日,第八届中国(日照)新闻摄影周暨“向海图强 激活蓝色引擎”全国百家媒体聚焦日照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新闻摄影采访活动在日照举行。这是日照连续第八次举办新闻摄影周活动。

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省、市新闻媒体的摄影记者和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等近百人,现场采访、深入交流、积极研讨,以镜头为媒全方位展现日照在港口转型升级、临港产业集聚、海洋生态保护、港产城融合创新等方面的实践成果。本报派出多组记者对部分嘉宾进行了采访。

兰红光

新闻摄影让日照既出彩、又出众、更出圈

“中国(日照)新闻摄影周是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目前唯一的全国性大活动,迄今已在日照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兰红光告诉记者。

兰红光说,摄影被誉为“时间的琥珀”,是记录时代变迁最直接的视觉语言。中国(日照)新闻摄影周活动充分发挥了这一独特优势,通过图片、视频、版面等多元形式,成功宣传了日照的靓丽城市形象,打造出全国新闻摄影领域的新品牌和新高地。在这个平台上,广大新闻摄影工作者以日照为创作主题,用相机定格城市“颜值”,用镜头捕捉城市“特质”,产出了大量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让日照这座城市既出彩、又出众、更出圈,成为展示城市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

提到对第八届中国(日照)新闻摄影周的期待,兰红光表示,希望大家用镜头深度挖掘日照特质,创作更多“出圈”佳作,共同助力海洋强国战略,让黄海之滨的发展新篇闪耀世界。

毛建军

日照这座城市热情如一、亮点频出

“今年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采访路线,让大家看到了日照在港口建设、渔业转型等方面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感受非常深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驻会副会长毛建军说。

毛建军认为,中国(日照)新闻摄影周每届都让人耳目一新,不变的是这座滨海城市始终如一的热情,不同的是每年都能发现令人惊喜的新亮点,城市发展一年比一年璀璨夺目。

对于未来,毛建军表示,希望新闻摄影周能在专业性和互动性上更进一步。比如利用高质量图片和新科技手段,让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或者开设海洋主题的摄影工坊,把日照的蓝色经济优势转化为视觉语言。相信通过这样的创新,既能呈现更优质的新闻作品,也能让更多人通过镜头爱上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

王洪亮

这些影像是日照高质量发展的鲜活见证

“中国(日照)新闻摄影周历经七届沉淀,已成为全国摄影界交流、创作、展示的重要平台。”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王洪亮告诉记者。

王洪亮说,七年来,摄影名家们以镜头为笔,记录了日照在港口升级、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等领域的生动实践,累计发布作品1万余篇,传播覆盖超3亿人次。这些影像是日照高质量发展的鲜活见证。本次活动以“向海图强 激活蓝色引擎”为主题,为摄影界同仁提供了丰富素材与创作空间。

“希望大家在日照期间深入基层一线,全方位捕捉日照美景、多角度感知日照文化、深层次了解日照发展、多维度记录日照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把日照的生态之美、发展之美、人文之美收集起来,展示出去。”王洪亮表示。

张仁玉

让五湖四海的创作者为日照打造“镜头名片”

“中国(日照)新闻摄影周媒体参与度高,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媒体齐聚日照,形成的交流氛围让人眼前一亮。”《支部生活》杂志社副社长张仁玉表示,广泛的媒体覆盖不仅能带来不同视角,也让日照的城市形象通过更多元的渠道传播。

对于新闻摄影周在行业交流中的作用,张仁玉认为,这座跨平台的对话桥梁,将纸媒、期刊、网站的众多从业者聚在一起,围绕摄影、摄像技术展开交流,在融媒体时代尤为重要。

“大家分享不同媒介的传播逻辑,探讨如何用镜头讲好城市故事,这种思维碰撞能激发更多创新灵感。我期待新闻摄影周在未来能够进一步深化这种交流,让五湖四海的创作者共同为日照打造更立体的‘镜头名片’。”张仁玉说。

董乃德

进一步释放摄影周的“磁吸效应”

“这是我第八次来日照,城市的变化让我看到了日照的胸襟和活力。”作为一位“老朋友”,新华社签约摄影师董乃德认为日照既有小城市的宁静闲适,又有大城市的活力与效率,这种独特平衡为新闻摄影提供了绝佳舞台。

“这次我以学习的态度再次来到日照,活动中看到和听到的,无一不展现出这是一座生机勃勃的城市。”董乃德感慨道,摄影周活动一次比一次充实、严谨和周密。

“能连续举办多届摄影周活动也体现了日照的魅力,很多媒体和记者都是连续多届参加,也说明了日照是一个吸引人的好地方。”他建议日照可以进一步发挥摄影周的“磁吸效应”,将其打造成为连接全国媒体资源的平台,促进产业合作和人才交流,助力城市发展。

李旻晖

从城市到港口,日照的发展是全方位的

第三次参加新闻摄影周,人民摄影报社采编中心副主任李旻晖对在日照的采访经历记忆犹新,“日照人民的幸福度非常高”是她最直观的印象,“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生活品质的显著提升。”

今年,她首次来到岚山区和岚山港拍摄,这一体验给她带来了全新震撼。她说,去年在人民摄影报刊发的日照港口照片让她印象深刻,如今实地见证港口的庞大体量和现代化运作场景,更让她切身感受到港口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从城市到港口,日照的发展是全方位的。”李旻晖表示,连续三年的拍摄让她见证了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无论是市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还是港口经济的蓬勃发展,都让她确信“日照是一个让百姓生活特别幸福的城市”。

于飞

摄影周已成为日照的一张亮丽名片

“连续八次举办摄影周活动,不仅体现了日照对新闻摄影事业的大力支持,也彰显了城市魅力和文化底蕴。”中华建筑报社影像中心主任于飞认为,摄影周已经成为日照的一张亮丽名片,让更多人通过镜头了解日照、认识日照。

“活动采风线路设计得更有针对性,有像港口这样吸睛的拍摄点,多种元素并置的震撼场景,都是很难得的素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于飞表示,本次活动主题聚焦“向海图强 激活蓝色引擎”,更加凸显日照的港口特色和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方向。

“希望通过摄影周活动,促进新闻摄影行业的交流与发展,为新闻摄影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于飞表示,希望摄影周能继续发挥平台作用,吸引更多优秀的新闻摄影工作者,挖掘出更多展现日照发展和人文的精彩瞬间。

赵凤兰

这座城市蓬勃发展的干劲令人鼓舞

“我看到很多企业的标语都写着‘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环境’,不仅体现了城市的发展理念,也符合时代精神。”谈及对日照的初印象,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员、高级记者赵凤兰表示,这里的生态环境也保持得很好,城市的人文风光独具特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热情好客、充满活力,而且多元产业发展也能让人感受到城市蓬勃发展的干劲。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将新闻摄影周长期落户日照,特别有代表性,想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展现日照的魅力,远远不够。”赵凤兰感慨,对于本届摄影周活动从相机服务商的技术护航,到工作人员的精细服务,更能让摄影师们心无旁骛地定格光影。她也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用镜头记录这座城市的发展脉动。

吴凡

日照是新闻摄影的沃土

工人日报摄影记者吴凡首次参加中国日照新闻摄影周活动,直言“终于实现了心愿”。他表示,此次亲身感受后,发现日照是一座令人舒适的城市,更是新闻摄影的富矿。

作为“三工”领域的专业记者,吴凡特别关注日照的制造业发展。他称赞活动方精心安排了多家制造企业采风点。从钢铁、精工到新兴的低空经济,日照呈现出的产业立体发展格局令他印象深刻。

“每个采风点都充满新闻价值。”吴凡表示,这种从港口经济向多元产业拓展的发展路径,让日照成为肥沃的“新闻土壤”,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素材,为新闻人创造了难得的创作机遇,期待未来能继续用镜头记录这座城市的工业发展故事。

孔斯琪

看到了日照飞速发展的一面

“这次新闻摄影周活动,让我看到了日照飞速发展的一面。”再次参加第八届中国(日照)摄影周的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孔斯琪表示,相较于往届聚焦文旅项目,这次她的镜头对准了日照港产城融合发展同频共振的节奏。

“在港口的航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孔斯琪感慨,当镜头穿透“年吞吐量数亿”的抽象数据,呈现出具象的生活图景,“木材将变成家具,粮食将端上餐桌,煤炭可能化作冬日暖意……港口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庞然大物,而是串联起城市日常的隐形纽带。”

低空经济产业园中,岚山机场上的“90后”教练指导着年轻学员进行初级飞行训练,也引起了孔斯琪的关注:“政府政策扶持叠加社交媒体的破圈传播,使飞行培训正从神秘的专业技能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大众体验。”

卢鹏

多彩镜头聚焦,让日照发展故事更立体

大众日报首席记者卢鹏的老家正是日照市莒县,他以双重身份参与了第八届中国(日照)新闻摄影周——既是记录者,又是家乡人。连续两届摄影周活动的拍摄经历,让他充分感受到了日照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之美:岚山港自动化码头力蕴万钧、繁忙高效,渔家号子非遗表演传承文化根脉,美丽海岸线勾勒蓝色生态画卷:“摄影周带来的一幅幅画面是礼物、是惊喜,让人耳目一新。”

作为新闻摄影的“行业盛会”,此次活动汇聚了全国主流媒体精英。卢鹏非常珍视与同行的交流借鉴与思想碰撞:“不同镜头的聚焦,仿佛拼接起一个五光十色、绚丽灵动的万花筒,让日照的发展故事更立体、更多彩。”他期待通过镜头,能让更多人看见日照、爱上日照、来到日照。

来源:主流日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