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岁月长河的粼粼波光中,总有一些旋律,如熠熠星辰,穿透时空的雾霭,直抵人们心灵的最深处。《十五的月亮》便是这样一首歌曲,它诞生于真情的土壤,在无数人的心间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而永恒的情感之花。
月光下的家国恋歌
——石祥创作《十五的月亮》歌词采访主人翁邱金凯将军的故事
文//信 真
在岁月长河的粼粼波光中,总有一些旋律,如熠熠星辰,穿透时空的雾霭,直抵人们心灵的最深处。《十五的月亮》便是这样一首歌曲,它诞生于真情的土壤,在无数人的心间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而永恒的情感之花。
而这首歌背后的故事,如同月光下的诗篇,书写着军人与军嫂的深情厚谊,诉说着家国情怀的崇高与伟大。
故事的主人翁是邱金凯将军和他的妻子李友霞。
20世纪60年代,中苏边境局势紧张,邱金凯所在部队奉命驻防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秋灵沟地区。这里的环境恶劣至极,冬季是零下30℃的严寒,仿佛连空气都会被冻僵;夏季则是风沙漫天,狂风裹挟着砂石,仿佛要将一切都掩埋。然而,就在这样艰苦的地方,邱金凯从一名普通战士,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守备1师参谋长、师长。在长达十余年的戍边岁月里,他带领着官兵们,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北疆防线。
而在邱金凯远在边疆守卫国土的时候,家乡河北南皮的那个小家,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李友霞柔弱的肩膀上。那时的南皮还很贫困,家中有年迈的父母需要悉心照料,年幼的弟妹需要抚养成长。李友霞是一位勤劳、坚韧而又善良的农村妇女,每天天不亮,她就扛起锄头走向农田,在土地里辛勤耕耘,播种着全家的希望;回到家后,又要挑水、做饭,操持着家中的大小事务。若老人身体不适,她便衣不解带地照顾,擦脸喂药,毫无怨言。弟弟妹妹到了结婚的年纪,盖房的材料、嫁妆的筹备,每一样都需要她操心。她不辞辛劳,常常步行几十里地,去寻找合适的材料,为的就是让弟弟妹妹能有一个美满的归宿。
尽管生活如此艰辛,可李友霞在寄往边关的书信中,始终只有一句朴实而温暖的话语:“家中都好,勿念。”她将所有的艰难困苦都默默咽下,独自承受,只为了让丈夫能够心无旁骛地守卫祖国的边疆。她知道,丈夫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自己能做的,就是守好这个小家,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
1979年,军旅作家石祥赴秋灵沟体验生活。在与官兵们的朝夕相处中,他听闻了李友霞的事迹,内心被深深触动。官兵们在讲述李友霞的故事时,眼中满是敬佩与感慨。石祥意识到,李友霞不是一个特例,她是无数军嫂的缩影。这些军嫂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面容,但她们都有着同样的坚韧与无私,同样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让戍边将士得以安心地守卫国土。她们的故事,值得被铭记,值得被歌唱。
当年石祥采访邱金凯夫妇
石祥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了每一个军人背后,都有着这样一位伟大的军嫂在默默奉献着青春。他决心一定要写出一首能够献给军嫂的歌,让人们听到她们的心声,看到她们的付出。晚上,当快熄灯的时候,石祥推开窗户,想要开阔一下思路。此时,一轮明月高悬天际,洒下清冷而柔和的光辉。他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苏轼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刹那间,灵感如泉涌,他决定借助这天空中的月亮,来让军人表达对妻子的思念,用“你”“我”的视角,来展现夫妻二人虽身处两地,却心心相印的深情。于是,饱含着对军人和军嫂敬意与感动的《十五的月亮》歌词,在石祥的笔下一气呵成。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我守在婴儿的摇篮边,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我在家乡耕耘着农田,你在边疆站岗值班。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这些朴实无华却又饱含深情的歌词,一经诞生,便仿佛有了生命一般,迅速在军营中传唱开来。战士们听着这首歌,想起远方的家人,泪水不禁模糊了双眼。他们知道,自己的坚守,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与奉献;他们的军功章,真的有家人的一半。
后来,这首歌曲由董振厚首唱,那深情的嗓音,将军人与军嫂之间的思念与牵挂,诠释得淋漓尽致。
此后,《十五的月亮》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了一首经典的军旅歌曲。它的旋律优美动听,歌词真挚感人,唱出了戍边卫国战士守卫祖国的无上荣光,也唱出了无数军嫂为支持丈夫“舍小家为大家”而付出的汗水和艰辛。
邱金凯将军在近半个世纪的军旅生涯中,历任多个重要职务,从守备1师师长,到第69军参谋长、第27集团军军长,再到北京军区装备部部长、军区参谋长,最终升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卫戍区司令员,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军人的使命与担当。而李友霞,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军嫂,始终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他,从未有过丝毫抱怨。即使在邱金凯将军身居高位之后,她依然居住在河北老宅,过着简朴的生活。
如今,邱金凯将军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和李友霞的故事,却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他们的故事,让《十五的月亮》从一段旋律,化作了一段真实而动人的传奇,让家国情怀有了最温暖、最生动的注解。在内蒙古化德县,邱金凯当师长时的旧营房依然矗立,展览馆里摆放着李友霞用过的农具和信件,这些陈旧却珍贵的物件,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艰苦而又充满温情的岁月。每年都有许多老兵和游客来到这里,缅怀那段历史,感受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
每当《十五的月亮》的旋律响起,人们的心中便会浮现出邱金凯将军巡逻在祖国边防线的身影,以及李友霞在家乡辛勤劳作的画面。那月光下的思念与牵挂,那为了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了永恒的记忆。
在岁月的流转中,这首歌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奋勇前行,无私奉献 。
【作者简介】信真,1953年生。1973年入伍。历任北京军区党委秘书、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军区政治部秘书长,某甲种师政委,石家庄警备区政委。从部队退休后,放弃京城优越生活,回乡创业十年,组织退役军人、军烈属、困难户成立了天津龙鑫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办了有机生态果园,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2024年,被评为北京军休榜样。爱好文学写作,有多部(篇)作品出版、发表,并多次获奖。
来源:丰融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