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饱受争议,死后却名垂青史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4 22:00 2

摘要:万历十二年(1584)岁末,朝廷决定再次启用海瑞。此时的他已年届71岁,按当时的标准,这几乎是人生的暮年。外界难免对此产生质疑,认为这位被称为“海疯子”的老者还想折腾什么。然而,海瑞从未在意他人的看法,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任命。

万历十二年(1584)岁末,朝廷决定再次启用海瑞。此时的他已年届71岁,按当时的标准,这几乎是人生的暮年。外界难免对此产生质疑,认为这位被称为“海疯子”的老者还想折腾什么。然而,海瑞从未在意他人的看法,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任命。

显然,朝廷在张居正去世后重用海瑞,更多是希望他能作为一个装饰品,出面迎合民意。申时行在致海瑞的信中含蓄地表达了这一点:“维公祖久居山林,于圣朝为典。”但经历了长达十六年的闲适生活,海瑞内心深处对重返政坛的渴望远超他人,他又怎会领会这些隐晦的言辞?更何况,这次他被任命为南京吏部右侍郎,因尚书尚未到任,实际上肩负起了整个南京吏部的重任,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二品高官。尽管岁月在海瑞的头上留下了白霜,但并未削弱他那颗刚正不阿的心。

在尚未正式上任之前,他便开始忧虑朝政。在给朋友的信中,海瑞提到:“汉魏桓谓官女千数,其可损乎?厩马万匹,其可减乎?”到任后,面对南京官场的腐败风气,他再次采取了严厉的整顿措施。这一次,海瑞彻底激怒了同僚们,他们纷纷上书弹劾他,将其视为对立面。这场“倒海运动”声势浩大,最终引起了万历皇帝的关注。

万历皇帝在得知事情真相后,一方面安抚官员,另一方面却决定留任海瑞。海瑞第一次感到无奈和绝望。既然不信任我,何必让我担任要职?既然用我,为什么只想让我充当模范?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月,海瑞因病去世于南京。与百姓十里相送的场景截然相反,官场上除了王用汲等少数官员外,几乎无人对这位老人的离世表示哀悼。海瑞穷其一生仍无法明白,错的究竟是这个世界,还是他自己?

(1)海瑞是什么样的人?或者说,海瑞应该是什么样的人?身着朴素衣衫,饮食简单,面容严肃,言行一致,始终坚守原则,即使面临天崩地裂的局面,也绝不逾越雷池一步。这样的海瑞,透着一股倔强,固执己见,不懂妥协。海瑞的刚正不阿,或许与他的成长背景密切相关。他的故乡海南岛,古时是个偏远贫瘠之地,常常被用作流放犯人的地方。因此,海瑞自幼便多了一份质朴与坚韧,他活出了如山峰般屹立不倒的风骨。

海瑞刚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母亲的影响。自幼丧父,母亲谢氏对他寄予厚望,严格管教。海瑞的一生,从求学、入仕到择偶,多遵循母亲的意愿。并非贬低海母,但一位来自偏远地区的妇人,能理解什么官场的逻辑呢?她教给海瑞的,便是遵循道德治国。这为海瑞未来成为道德官僚的模范埋下了伏笔,也成为他日后与官僚体系不和的根源。

海瑞的理想,借用王阳明的话来说,便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实践这一理想的方法,则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知行合一”。这与其说是文人墨客常谈的政治理想,不如说是一种追求明君圣治、社会和谐的坚定信仰。到不惑之年,海瑞终于步入官场。他试图通过“礼法统一”、“惩贪”,来恢复纲纪。在担任福建南平县教谕期间,一名御史前来视察,海瑞与另外两名训导前去迎接。两人见了上差,齐齐跪下,唯独海瑞坚持站立,仅作揖行礼。他说:“在御史所在的衙门应行部属礼仪,而这个学堂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地方,不应屈身行礼。”两跪一站的姿态恰似一座笔架,海瑞因此得名“海笔架”。

(2)海瑞在淳安任知县三年,吏部准备提升他为浙江嘉兴府通判。恰在此时,一位御史无端编造罪名,对他进行了弹劾,结果他因此离开了浙江,转赴江西兴国担任知县。从表面上看,这算是平级调动,并不算是“贬谪”。但考虑到他原本有晋升的期望,再加上兴国相较于淳安更为偏远落后,因此这次调动表面上是平调,实则暗含降级之意。然而,对海瑞而言,这不过是换个地方继续为百姓服务罢了。无论身处何地,他始终廉洁奉公,不受贿赂,自给自足。

刚到兴国,他便满怀干劲,立即着手解决棘手问题。针对当地政商豪门大量瞒报土地的现象,他果断下令重新丈量土地,核实国家税收。为了维护司法公正,海瑞照例先对那些大贪官下手。退休高官、原兵部尚书张鳌的两个侄子在兴国横行霸道、巧取豪夺,被告发后竟被无罪释放。海瑞接手重审此案,众多官员前来求情,试图让他知难而退。面对巨大压力,海瑞严惩不贷,当地百姓对此拍手称快。

随着海瑞的光辉事迹不断传播,他的名声愈发响亮。吏部因此颁发升迁调令,称赞他工作出色,将他升为户部主事,级别为正六品。户部主事是个闲职,普通人或许会选择安于现状,但海瑞却不甘于此,他开始了新的折腾。也是在这个位置上,他撰写了那份名垂青史的“骂皇帝疏”——《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海瑞冒着生命危险上疏,最终奇迹般地保住了性命。在监狱中度过了一年,嘉靖帝去世,新皇帝上任,海瑞得以出狱复官。

(3)隆庆三年,海瑞以右佥都御史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巡抚应天十府。在这里,海瑞首次掌握大权,但也因此遭遇了重大挫折。任职江南期间,海瑞抓住主要矛盾,试行一条鞭法,整肃官风,勒令豪强退田于民。然而,在退田于民的过程中,他遭遇了问题。在他的辖区,前首辅徐阶的家族势力庞大,几乎占据了半个苏州城的土地,民怨四起。海瑞自然不能对此置之不理,决定对徐阶家族采取行动,要求他们退还一半的田地。海瑞言辞委婉,表示让徐阶退田是为了确保徐家日后的安宁。然而,徐阶并不买账。当然,江南并非只有徐阶一个豪强,还有许多小的豪强。见徐阶不屈服,他们也纷纷跟风。此前,海瑞的新职务一公布,江南的富户们都感到恐慌,纷纷将大轿换成小轿,涂黑朱红的大门,装低调,生怕被曝光。如今见徐阶的遭遇,他们立刻感同身受,愿意出钱除掉海瑞。吏科给事中戴凤翔充当了这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上书弹劾海瑞,指责他“庇护奸民,鱼肉士大夫,沽名乱政”,扰乱朝政。往常是官员欺压百姓,如今却出现了一个欺压士大夫的官员?!明朝中叶以来,官绅勾结,吞并田地,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表面上富裕的江南地区,实则贫富差距极大,社会潜藏着巨大的不稳定因素。

张居正后来推行改革时也曾说过,照这样下去,恐怕要重演元朝末年的悲剧。在各级官员和地方势力的联合夹击下,这位真正的清官和改革者失去了立足之地,被迫离开了政坛。为了驱逐海瑞,兼任吏部尚书的高拱要求隆庆皇帝撤掉海瑞担任的总督南京粮储都御史的职位,让海瑞颜面尽失,逼迫他辞官回家。在回应戴凤翔的指控时,海瑞无奈地表示,罢官后,他在江南的改革“半途而废”,深感惆怅。他感叹道:“这样的世道,还能做成什么事业!从此深山老林,又是另一番人生了。”海瑞罢官时,内阁由李春芳、高拱、陈以勤和张居正四人组成,他们对海瑞离职的态度出奇一致。张居正说:“海瑞秉忠亮之心,抱骨鲠之节,天下咸信之。然观其政绩,多未通方。只宜坐镇雅俗,不当重烦民事。”其大意是,海瑞品德高洁,但办事未能圆融通达,此人只可享名誉之尊,不宜任实职之重。这也道出了海瑞长期不被官僚接纳的原因。

(4)海瑞罢官,十六年后,张居正去世后,他才被提拔为南京右都御史。在正式任命下达之前,他已向万历皇帝提交了一份颇具争议的条陈。他主张,根除官员贪污,唯有采取严厉的法律手段。条陈中提及太祖皇帝昔日的严刑峻法,规定贪污超过八十贯的官员将遭受剥皮实草的极刑。这一提议在文官群体中引起轩然大波。然而,风波未平,新的波澜又起。一位御史在家中宴请伶人排演戏曲,此事被海瑞得知后,他声称按照洪武朝的祖制,这位御史应受杖责。在南京,此类事情本是稀松平常,但海瑞却认为这败坏了风俗人心,坚决反对。然而,他的这一行为却被众人视为固执己见,不合时宜。海瑞的再次出山以及他一贯的言行,对南京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他的批评与赞扬之声同时响起。

不久,一位巡按南直隶的监察御史便上疏弹劾右都御史海瑞。下级监察官弹劾上级监察官,虽然并不违背法制,但终究有违常理。从这一点,便不难看出反对者的愤怒与不满。这位御史的奏疏一开始便对海瑞全盘否定,称他为官无善行,只会欺诈虚伪,自夸自大,言行皆被士人嘲笑。接着,他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指责海瑞自诩为圣人,奚落孔孟,轻视天子。他还引用海瑞自己的话,称他既骄傲又虚伪,被召复官时竟未做任何礼貌上的辞让,反而强调要变卖产业以购置朝服官带。这位御史还负责视察官学,他在奏疏中表示,如果学校中有生员敢按照海瑞的方式为人处事,他将立即停发其廪膳并责打。

这种近乎人身攻击的批评,立即遭到了无数青年学生和下级官僚的强烈反对。拥护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万历皇帝亲自作出裁决:“海瑞屡经荐举,故特旨简用。近日条陈重刑之说,有乖政体,且指切朕躬,词多迁,朕已优容。”不过,剥皮实草的主张过于偏执,毕竟不合公众舆论,吏部官员便建议不要让海瑞担任要职。但皇帝认为,海瑞还是有作用,只要在那里,就能镇压不良风气。尽管海瑞被挽留继续任职,但这些公开的奏疏却将他所能发挥的全部影响力一扫而空。一位堂堂的台谏之臣被皇帝称为“迂腐固执”,只是由于皇帝的宽容才未被罢免。即使他有真知灼见,他的话又怎能算数呢?从失望到绝望,都御史海瑞多次提出辞呈,但每次都被皇帝驳回。海瑞无奈了,这世道,还有什么出路?官员们也无奈了,这尊“大佛”还要在这里“镇压”多久?所幸,这一使各方感到为难的纠结很快将在上天的安排下得到解脱。

万历十五年丁亥,海瑞的死讯传出。远在北京的吏部官员大大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再也用不着为这个到处惹是生非的海瑞刻意安排了。辖区的官员们也松了口气,再也不用日日想尽办法躲在角落。一个模范清官,结局如此,真是世态炎凉吗?其实,有关海瑞的故事,值得深挖的地方还有许多……

来源:厚德益生

相关推荐